太极的发力,先是对拉力,逐步到由丹田发出的弹抖力。采挒肘靠,力源于此。
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跨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行拳时腰轴正后;化劲时,肩胯散开绕轴回旋;
发劲时,肩胯聚合绕轴螺旋。
可前后左右移动重心,作自主性平衡的调节。同时配合含胸拔背,身弓撑起,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下重上轻,势如不倒翁。
行拳时如能带动肩胯的顺利旋转,才能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如陀螺下面的锥尖根本不能稳定重心,但一抽陀螺,旋转就平稳了。能让身体绕轴旋转,成八面支撑之势。单单是周身僵态掤架,是不能八面支撑的。可使肌肉松松地附在骨骼上,利于毛细血管的流通。如此,通过旋转离心力把心脏血液顺利甩向四梢,减轻了心脏的压力,这是最好的养生运动。能使其形圆,形圆则气顺。
太极拳的锻炼,既有外功又有内功。内外可分又不可分。内功修炼主要是意气力的结合,其内涵侧重于意念力、呼吸力和丹田力三个方面的修炼
首先是意念,每个式子、每个动作都要加上意念,全神贯注。每个动作运行之中都想好像前面有各种阻力,或叫做有敌情观念。如意念力达对方脚跟,然后往前上发,把对方脚跟掀起来、推出去,即所谓 “ 下塌外碾 ” 。意念是这样,效果是不是这样,在于各人的修炼功夫深浅如何。
在打太极拳过程中注意全面发挥人体的呼吸功能,在进行肺呼吸的同时,还要重视毛窍呼吸和丹田呼吸,以便有利于调节和发挥人体潜在的多种功能。内呼吸功能与外呼吸功能与外呼吸功能之间互相配合的谐调关系,大致是这样的:呼时,丹田、命门膨胀有鼓荡之感,横膈上升,胸肺收缩;吸时,丹田、命门放松,会阴穴上提,横膈下沉,胸肺膨胀。
丹田力实质是腰力,丹田位于肚脐下小腹部位,它的旋转滚动,它的左右、上下、前后滚动,带动四肢,带动整体运动 ( 起动点在海底穴 ) 。
意念力、丹田力、呼吸力三个方面的修炼,是太极拳内功锻炼的三个重要部分、关键部位,贯穿于上述各种外功、内功功力锻炼之中,万万不可轻视。
如果练拳着眼于护身、交手,就必须进行单式训练。单式训练,主要是从拳架中拆出一些你认为最实用、最善于施用的招式,单独反复练习。这样很苦、很累,但提高功力很快。
太极拳要练出内劲必须拳架规范,每一招式运行的路线,定式,位置必须正确,位置对才能出劲。练拳时只有应用腰腿劲,才能使内劲节节注于指梢和劲点。在运劲和劲法转换时,手掌既要不停地划圆圈走弧形,又要不停地内旋和外旋。既有公转又有自转,以增加内劲和利于攻防。掌形要正确,如果五指不自然朝一个方向(拇指外翘或兰花指)内劲必须散乱。应遵循“用意不用拙力”的原则。太极拳的劲法,用意念指挥,才能提高对内劲的灵敏度,才能做到意到,气到,劲到。
太极拳行拳的速度越慢,运动量越大,动作越慢,意念活动的作用越大,越能细微的品出劲来。动作缓慢均匀是达到“运劲如抽丝”的先决条件。
缠丝劲实用举例:在不断提高缠丝劲练习的同时,模拟实作则是提高太极拳功夫的重要方法。这里举两例供大家参考。
例一:对方双手按我右手臂,我随势不停,在保持中正不丢的前提下,顺其来势先顺缠掤化,后逆缠开手,背势化解。若与来势硬顶,则难以脱开,不会出现轻松玄妙的开手局面。
例二:对方左手挤、右手按,进逼我中盘,我随势左转,左手轻搭对方左手腕,右手前臂部应机搭在对方左肘部,先捋后挒,双手在引进落空的基础上,瞬间合力发放,则对方必跌出。这两个应用手法,都是中正为前提,顺逆缠丝为法器,轻灵顺应为缘起,引进落空为契机,随空随发,干净利落。如只有松转,无由内到外的饱满而精细的整体缠丝做前提,要轻灵发放,是不现实的。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差一样都不是太极拳的放人方法。灵活运用缠丝劲,是练习求真的目的,也是太极拳由“技”上升为“艺”的必由之路。太极拳内劲是一种高深的实践功夫,决非空谈能够得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更正,才会更上一层楼。
缠丝劲的练法与功用;要求以腰为主宰,全身内外一致协调,以腰摧动,一动无有不动,在同一时间内,综合完成神经、骨骼、肌肉、五脏百骸等器官系统的锻炼;这种圈的缓慢、柔和运动,在练习上,在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上起着重要作用。呼吸随圈的运动运转称——运气。是增加内气的练功方法。圆圈的大小变化,圆变直直变圆,左右前后的伸缩都用螺旋缠丝,这就是大圈缠丝小圈抽丝的圆圈变化。大圈慢柔缠绕增加内功并养身健体,慢柔大圈变快速小圈,缠绕劲变抽丝劲,意在防卫身体所用。
“要想拳练好,圈一定练小”。怎样练小,由大圈而中圈,由中圈而小圈,循序渐进,达到得心应手,圆转自如。这就是大圈、中圈、小圈到无圈。由有形归无形;由太极归无极的最高级最神妙的技击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