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不只是一种感觉,或者是一种意识上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身体变化。放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对放松而言,正确的姿势很重要。真正练得好,身体的状态应该向婴儿靠拢,婴儿的身体是很柔软的。所以练得好,身上的淤滞化了以后,绝对很柔软,很少有硬块。而肌肉如果很硬,就说明不够松。
气血贯通百病消!
file:///D:\qq\535488856\Image\Group\S]O8)$}5FM8`56ISIO9K{AP.jpgfile:///D:\qq\535488856\Image\Group\S]O8)$}5FM8`56ISIO9K{AP.jpg
今天看看逢定必松沉:
太极拳行拳时在所有的定势快到位的时候,要向下松沉,最明显的就是肩胯。
肩一松,尾闾一收,就感觉有东西把丹田充实满了。
身体重量松沉下去要到两脚脚跟,不要到脚掌,任何动作都是如此。
太极拳从缓慢开始练习,是从慢中求整、求协调,为的是把自己身上的不协调的地方找出来。在慢中找,这样快慢结合练出来的劲力想快就快,想慢也能慢,连绵不断,打人像机关枪一样,一阵接一阵,直至摧垮对方。习练时应无所求,只是踏实的练,就必然会出功夫。如果总想着去打人,就永远练不出好功夫。因为它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打上。
练拳开始时,应当慢慢求其架式稳而浑厚。基础打好后,便应慢慢加快。如果只知练慢,不知练快,即失阴阳之理。
慢者,求其阴柔之功,即虚灵之劲。
快者,求其刚劲之发放。两肩松开,微微往回缩,劲自然就会内开外合。
迈步转身先不要快,必须手、足、肩、腰、胯、肘,与内外务要合成一气,不可有一点散乱。身中如有散乱,应于腰、胯、肩、肘及四梢求之。四梢者,骨、肉、筋、血也。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手足指为筋梢、毛孔为血梢。用劲不叩齿,即无法发力。步法不稳,于三尖求之,若歪头、斜头、垂头其劲即破。三尖对(眼尖脚尖手尖),六合力全。
看看太极拳行拳中的中定
1.所谓“中”。中即是中心,枢纽,是运动的发源地,是引导身体达到上下相随协调运动的关键,也是实现太极拳阴阳相济、虚实平衡的根本。中有内外之分。在外者,为脊椎、两肾以及立身中正,尾闾中正,顶头悬等内容。在内者,乃是意气中正,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阴阳平衡之气。
2.何谓“定”。定是守之意。在太极拳行功实践中,要守住中即枢纽。在外者即十三势中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之意,腰隙即指两肾。在内者,为气敛、神聚而不散漫,此即心气之中定也。在行功中务须先有意动,继而气动,再有形动,决不能活蹦乱跳,东倒西歪,打太极拳很随便不合规矩。
中与定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无中则无定,无定则无中,中是定的前提,定是维系中的关键。
太极拳运动的本质有三点:
一是在内不在外;二是用意不用力;三是无始无终,八面支撑,一个封闭的环。
这三点要求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必须是整体产生的,同时虚实又是平衡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表现出来的气势应该是饱满的。
能实现这一要求,中定是基础;试想,如果没有中定,行功中身体非凸则凹,手舞足蹈,东倒西歪,还如何谈太极拳纯任意行,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