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5-5-10 09:02:09

       松沉劲是逐渐练出来的,个人体会是由上往下的练出来,先是练出松肩坠肘,把松肩坠肘保持住,再把腰跨的松沉练出来。

  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就是不让使劲还要把手臂抬起来,不使劲能抬起来吗?能。注意使的不是肌肉力,而是用关节之间的韧带劲。
松沉劲练出来了,其他劲自然也就出来了。
  其实,松肩坠肘,松腰松跨的目的就是要把身体各处的关节练得松开,骨关节韧带拉长,使得气血节节贯通,韧带长了,发出的松沉劲就越长,这一点非常重要,功力全在这里面,身体整体放松的结果就是身体的关节练活练开了,也就练出整体的弹簧劲,这种劲有一种穿透力,这才是太极拳的内力。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5-10 12:10:02

三换掌式彼难防,圆转自如在腰间,双手如运太极球,上轻下沉不倒翁。肘底着捶叶底花,右拳藏在左肘下,左足点地右踏实,好似仙桃悬肘下。倒卷肱式为退行,退中寓进步法精,左顾右盼车轮转,首莫仰俯脚莫颠。退步压肘击胸膛,敌欲能防非妙方,压肘同时要撤步,右肘后顶把敌伤。压肘后面接中盘,上击下打彼难防,向左滑步莫迟疑,左拦右按似斜飞。又到白鹤亮翅时,一引即进开右步,敞开门户虚左脚,右手再开亮白鹤。斜行拗步最有情,但着能明不能明,天机活波妙自生,身躯辗转在一心。闪通背式用法精,上步穿掌一气成,转身顶肘右退步,双掌下按气要沉。掩手肱拳又再现,浑身合下力千斤,劲源是从脚下起,主宰于腰达于手。六封似闭履采变,以柔克刚强中强,上引下松随敌意,进步双按封中闭。单鞭一式谁知晓,上下相合首尾保,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云手交替把门封,左右立圆护全身,脚随手运从后插,上下相随一气成。高探马式最精神,探马之前双手分,目送右手中指甲,转身拧腰胯要松。探马过后右擦脚,左脚盖步双手合,右脚上飞要过腰,右手击足要打平。左擦脚式要分清,右脚落步再拧身,单腿支地左脚飞,左手拍击响彻云。左蹬一跟要转身,右脚踏实基础稳,只见左脚半空悬,劲力先蓄脚再蹬。前趟拗步类斜行,唯有两手是平分,深入虎穴用手探,敛臀圆裆膝要撑。击地捶泰山 压顶,手领眼随身法正,左脚上步腿要缠,右手击地腰莫弯。顶肘翻身二起脚,扣裆拧腰虚实成,右脚蹬地双脚飞,腾空击打右脚背。兽头势样形象凶,右拳护在胸当中,活腰圆胯腰要塌,两拳缠绕右肘顶。左脚扫出旋风脚,右脚插步脚尖摆,右手穿掌先蓄势,双手交叉右转巧。右蹬一跟先活步,两手画圆落腹前,蹬腿先须把劲蓄,右脚掌要往右蹬。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5-11 19:21:25

什么是撑劲呢?

    由于手臂放松练出沉来,手臂会下拉肩部,肩部放松会下拉脊椎,如同沉重的手臂通过肩挂在脊椎上。由于腋下要求有空档,造成手臂尤其是肘部向外,那么沉重的向下的手臂,再加上肘部向外的力,二者的合力交汇混合,加上含胸拔背,形成向下向外的撑劲。

    练出手臂的沉来,就会有肩关节开了的感觉,那么,肩关节开了就会感觉到是关节肌和筋在用力的引导手臂做动作。

    下面说一下手臂的练法:

    用起式讲解。钓过鱼的朋友都知道,把鱼竿放出去以后,在抬鱼竿时,用手只抬手握的这一节鱼竿,就能体会出钓的鱼的大小。

    照此方法,做起式的双臂抬起动作,这时大脑只想着抬大臂,小臂和手都不用管,就如同抬鱼竿。动作与起式相同,全身放松,只是用大脑去想抬大臂即可,不可用力,大概用4-5秒时间抬起手臂。

    注意,全身放松,大脑只想大臂,不要管身体,反复的练习。这是比较投机的方法,主要是能尽快体会出手臂的沉重感。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5-11 19:23:22

练出松肩坠肘的目的:
    一是手臂练出沉来。
    二是练出手臂的撑劲。
    三是练出手臂的气来。
就手臂而言,有三种地方产生力量。
    一是肌肉。
    二是筋。
    三是关节肌
太极拳总要求松肩坠肘,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为的就是体现和增加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有些人一想到用力,就会想到肌肉,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人体用力的组织。
    由于筋和关节肌,在平时用力的情况下,被肌肉力隐藏起来,使人体会不到,那么通过松肩坠肘,就要把被隐藏起来的筋和关节肌的给扩大化,最终显现出来。
    在练拳当中,只有不断地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才能显现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并且逐渐增大筋和关节肌的力量。通过松,它们之间属于肌肉力慢慢的递减,而筋和关节肌的力慢慢的逐渐递增。
练出松肩坠肘,手臂就会觉得沉重,其实,这就是突显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而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
    这时就如同筋带动骨头在做动作,而肌肉就如同沙袋一样包裹在筋和骨头的外面,一旦练出筋和关节肌的力就能体会出这种沙袋的重量。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5-15 06:55:05

太极拳看五弓合一歌诀概括其窍要:
身是弓身劲似箭,踢打拿跌不斗力,
内外相合管中线,一身五弓备蓄发,
黏随引进走螺旋;离弦莫叫与穴偏。
上下左右中气先;敷盖对吞细钻研。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5-15 07:02:01

陈式太极拳主张全身整体劲内外统一性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与“五弓合一”的。

“一身备五弓”是比喻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
“五弓合一”即为全身的整体劲,触之则旋转灵活,能蓄能发,滔滔不绝。
      
身弓,以腰为弓把;脐后腰脊命门穴始终用意贯注,中定而不摇摆,动作时以命门穴为原动力,两腰肾旋转抽换,带动胸背部肌肉弧形松沉,变换虚实。合、虚、吸气、蓄势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内气上行聚于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命门穴先有微往后撑松沉之意,在提顶(百会穴虚领顶劲)、吊裆(会穴托起丹田),

“上下一条线”的身法中正状态下,使重心稳定下降。在推手运化时能做到螺旋式引进而又“让中不让”(不失我之立身中正)的作用。开、实、呼气、发劲时,小腹外凸,膈肌下降,胃部内气下行丹,胃部和胸廓自然平复。落胯塌腰,腿劲下沉,而内劲往前透发。带脉(腰部周围一圈)膨胀,冲脉气旺,命门穴继有微往后撑之意。哑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骨为弓梢,上下对称,调节动度,加强其蓄而后发之势。身弓备,则腰部柔韧、中定而下沉,上于“哑门”虚竖,大椎鼓起(即“拔背”“气贴背”的作用),下于尾骨前送,起到舵的作用而内劲有上翻之意。
      
手弓,以肘为弓把,用意注于肘节,使沉着松静而有定向。手腕和颈下锁骨为弓梢,弓梢必须固定,前后对称;手在松柔灵活中用坐腕来固定(掌根微微着力而下沉,腕节柔而不软,称作“坐腕”);锁骨用意来固定,不使摇摆,锁骨管着两手的动向,锁骨的固定是两手有定向的前提。手弓备,则听、拿、化、发,处处能整而不乱。
      
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弓腿时,前腿胯根松沉而前送,膝关节有力而微前挺(不可超出足尖),后腿膝关节有力而微前送,而胯根则松沉而又后撑。后坐时,臀部与足跟齐为度。前进后退,臀部之劲要贯到足跟,两足根(足趾、足掌、足跟)下沉,利用地面反作用力,使能劲往上翻,腰腿之劲自然相顺相随。
“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对拉匀称”。使能做到劲起脚跟,注于腰问,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五弓合为一弓,以身弓为主,手弓、足弓为辅,并以腰为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

每站一势,须检查五弓是否俱备,五弓是否合一,是否形成既能“八面支撑”,又能“八面转换”的蓄势。“八面支撑”是稳固厚重,“八面转换”是旋动灵活。
      
太极拳全身的总虚实在于腰肾的转换,腰肾转换的枢纽在于腰脊命门穴。腰脊一转而周身全动,缠绕运转,顺遂无滞。内外合一而主从不乱,上下相随而贯串协调。腰脊命门穴是“身弓”中的关键。

一搭手即五弓俱备,源动于腰脊,缠绕运转,劲贯四梢,呼吸行气,周身劲整。才能“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弧形走化,直线发劲,动之至微,发之至骤,蓄发相变,滔滔不绝。所谓“全身都是拳”“全身处处是太极”“但依着何处,便从何处击之”。
      
五弓合一是全身内外整体劲练法的一种具体规定,练拳和推手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练拳即为推手,推手仍是练拳。一站势为静,静中触动,一变势为动,虽动犹静。处处时时能“五弓合一”,是做到“劲以曲蓄而有余”的必要条件。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5-19 05:17:22

太极拳肩的要领是沉肩松肩。
在盘拳架时,上盘始终要松沉,要虚腋沉肘,肘不离肋,肘不贴肋,肘与肋之间以空一拳头为宜。不虚腋沉肘,双臂就会贴着躯干,内气受阻,僵劲难除。肩的放松,须与肘相随,肘的屈坠,可以加大肩的松沉。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5-19 09:11:52

太极拳在走拳架中:下半身力量沉到脚跟;
上半身以脊椎为支撑力量上领,上下形成对拉劲;
全身肌肉自然下沉;
整个拳架要舒展、大方、圆活,不僵滞,肢体不卷曲。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5-27 14:13:31

太极拳的沉肩和胸腰运化是太极拳的技术核心;没有这个,一切招术都用不上.懂了这个才算懂拳,懂了这个才知道什么是“松”;掌握了这个,外部形式问题可以随便;手心朝上对、朝下也对.否则,朝上朝下都不对。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5-27 14:26:41

太极拳的松不是短时间所能解决的;松必须首先在正确方法指导下,
经过多年下苦功练习才能达到的。
应该从哪里下手呢,就是要从“沉肩”和“胸腰运化”下手。只要解决了“松”的

问题其他矛盾都可迎刃而解. 不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你每天练多少遍架子也用处不大。
有些教师教学生.不解决学生的放松问题,而教了不少推手招术.实际毫无用处;
要从“沉肩”和“胸腰运化”下手呢;“转关在肩,运化在胸腰”;

说明必须解决了肩的转关和胸腰的折叠运化问题.才能谈到

松的问题;而解决了肩的转关问题,胸腰的运化问题,也就解决了“松”的问题.
不解决“松”的问题就永远是僵的,一推手就被人所制。
对方制我亦然;但如果我在走架子时解决了肩的转关问题,而且肩能向四面八方转动,那么
当对方用单手或双手拿我膀臂企图控制我肩时;
我可以立即随对方之拿劲进行转关.使肩沉下来,对方之拿劲可立即解脱;
我也可以马上反攻,因为此时我已转背为顺了,而对方反成为由顺转背了。可见肩
的转关是何等重要;

但是,肩的转关并不能单独进行;它必须和胸腰的折叠运化结
合进行才行。

只有两方面同时进行才有效果.才有用处;

实际上它们是一而二、二
而一的关系。

解决了肩的转关和胸腰运化就解决了“松”的问题,推手时,不管你

的手在上、在下、或高、或低,都是无所谓的,放那里都不怕,即使双手被对方推
在你自己胸前或腰部也不怕样能化能发;
最怕的是,当对方一推你时。你的肩先扛起来了;

胸腰成了木板一块,这就一切全完了,只有认输;

所以说:沉肩坠肘,空胸实腹是关键!!!

页: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