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12 08:44:28

八门五步十三势,八门五步是八卦五行在武术上的应用;八卦代表四方八面,五行代表螺旋扩大及螺旋收缩;八门五步是十三总势,代表势的立体扩大与缩小。太极拳利用势,能顺势,无力也能胜有力。其实不用力是顺势的一个重要条件,用意想立体螺旋扩大,将身体一节接一节的张开,开尽之后又用意想以立体螺旋收缩,将身体一节接一节的合陇,用意一开一合,把自身的重量下沉到脚底,由地面反弹续节上行,顺势由脚、而腿、而腰、而肩、而肘、而腕、而指,节节贯串;将身体重量由脚根顺引至指梢,合势则引敌进使其落空,开势则使其失重跌出,或者说向心引化,离心打发。全身放松开张,一动无有不动,整体和谐一致,太和至中,一合一开自能得机得势,能得机得势,就可以舍己从人,不抢先,不落后,将敌人的重量也顺势借过来,转一个"S"还给对方;势来不可挡,将对手制服。以得势为基础,得势依赖阴阳相济,阴阳相济必须用意不用力,所用的意,就是八门五步十三总势之意。无力打有力,看似神奇,其实只是顺势。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12 11:27:23

“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看似强调裆劲,实际是对胯的旋转的强调,只要久练胯的松沉、圆转,速度由慢加快就能超越鸟飞之速。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13 14:10:28

练拳的基本功:一、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两手五指自然分开,垂于体侧。两膝微曲,涌泉涵空,十趾微抓地面。尾闾中正,谷道上提。头正劲直,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排除杂念,静立片刻。二、两臂由体前如太极起势那样缓缓直臂举起,与肩同高。两手之间约与肩同宽手心朝下,十指向前。两肘微曲,沉肩附肘。三、两臂不动,腰向右旋,以腰催左臂向前水平伸出,此时,右臂恰好随腰右旋被拉回略向后,形成左臂间伸,右臂微后撤(注意:右臂的后撤是由腰的右旋催送左手而自然形成的,决不是右臂的单纯后收)的姿势。此时,再将腰左旋,以腰将右臂催送前伸。如此不停地用腰的左右拧旋来催送两手向前来回伸探,十指微曲,意在指端。初练时可缓慢运行,主要体会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劲。熟练后可逐渐加快速度,体会浑身整体抖弹的感觉。当然,练习过程中两脚的微微蹬地传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舍此则为无源之劲。但这只能是习练者从中认真体悟,非纸上所能说清的。坚持习练此功十日左右,便觉得两手指端热、胀、麻感甚烈,甚至十指端似有水银流动般之热流感。此时,感觉气已直贯指端矣!坚持习练,其妙无穷。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16 16:09:40

乾隆旧抄本太极拳经歌诀五首
1.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 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 五指抓地上弯弓。
  歌诀二:
  举动轻灵神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 意上寓下后天还。
  歌诀三:
  拿住丹田炼内功, 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 缓应急随理贯通。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 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 四两拨千运化良。
  歌诀五:
  掤捋挤按四方正, 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 进退顾盼定五行。
无处不是圈,无处不是拳;
极松而后极紧;
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21 08:45:01

掤劲,太极拳习练者最早接触的“劲”便是掤;初学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极拳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练习是实实在在的用力往上掤。在相当长的习拳过程中,养成出手用力的习惯。久而久之,用劲练太极拳一代一代传下来,再向这些用劲练太极拳的朋友说练拳用意,不是用力,他们只是听听,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并不改进,力练太极拳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21 08:46:20

劲与力之区别:劲无形而力有形,劲沉而力浮,劲聚而力散,劲由筋而达于四肢可发可放,力由骨阻于肩背而不能发。
太极拳尚巧劲而不用拙力,呆力愈大者,巧劲愈小。螺旋劲、抽丝劲、麻花劲,如千年枯藤,不易拆毁,即引即发,蓄发相变,即用巧劲之谓。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22 16:43:28

韩栋练拳的10点感想:多亏杨老师深入细致的讲解,不断耐心的把动作重复做给我们看,感谢杨老师。另外,和赵勇师兄,建明师兄的讨论也获益匪浅,和师兄们在一起讨论,可以取长补短,建明师兄和赵勇师兄能对问题有独到的看法,听他们的建议,在练拳的过程中时刻检验自己是不是这样做的。让他们帮我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现在感觉自己身上确实还有很多问题。1.对拳理不理解,老师说的时候似乎感觉理解了,其实没有,一定要多问,并且要看老师是如何把拳理体悟在拳架上的。2.老师说的五弓理论太重要了,在实践中感觉腰部这个弓一定要拉起来,是重中之重,腰部的弓拉起来了力量就好发出了。做到腰部的弓拉起还是头部虚领顶劲,下部尾闾下沉,涵胸拔背,都是平常的基本功。我这方面还存在问题,背没成弓,另外,两膀的弓也很重要,老师说太极没有直膀子直腿,做到两膀的弓要点在松肩沉肘坐腕,肘对胸门口。发现两膀真做到弓了,弹力也就出来了。这个我在练拳中有时还会扛肩,有是肘抬的太高,直膀子直腿。3.老师说太极的关键是棚好一个整体的圆,太极本来就是阴阳相互变化,要上下相随,我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有时上面手在缠时,下面手丢了,一个圆就缠了一半,另外,有时虽然注意下面的缠了却不是和上面的手一起缠,断了。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倒卷宏很容易出现这样问题。倒卷宏赵勇师兄打的很好。4.阴阳是互为其根的,有时发劲是要兼顾双方的,例如白蛇吐信如果下面这只手不像下压,上面的这只手很难得劲还有掩手弘锤及单鞕等,建明师兄单鞕,掩手弘锤打的非常好。5.梢节领劲也特别重要贯穿了太极拳的全过程,今天老师又补充了一个根不动,我觉得应和梢节领劲联系起来思考。6.另外公转与自转的关系也很重要。这点还在体会中,起式之后的旋转是如此。7.我在做金刚捣锥时,在抬起时身子命门都抬起了这不对。8.中位线也很重要,就一个分界线,到这线时拳或者起或者落,另外,感觉到了中位线拳不容易散。9.老师提醒我们要脚有着力感在抬起,有时脚没着力感抬起一步不到位就影响了下面的动作。10.合的拢才能展的开。倒卷宏,白蛇吐信都是这样,目前我也没合的拢更不谈展的开了。倒卷宏的川字步其实也是基本功非常重要。总之基本功太重要了另外,要多练多看多思多听。今天韩栋交流了10点感想,很好!他是用心练拳了。拳架也有很多进步;



http://b11.photo.store.qq.com/psb?/V12hJzZf3QGsfu/CWSEMuE*TsRzTIxDAkoor.LXJt7rsXPeI*Odu1v80e4!/c/dAsAAAAAAAAA&bo=cgSAAnIEgAIFACM!&rf=mood_app&t=5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23 13:33:42

一步三拳”要领:

立正站好,左脚前进一步,膝盖前顶,身体重心下降,成小弓步(虎坐步)。要领是头正身直,下颌内敛,目光远眺,把注意力放在身体四周。右拳经嘴部沿身体中线缓缓向前打出,等胳膊快要伸直时,按原路收回,同时依法打出左拳,然后再打右拳。三拳打完之后,轻轻迈进右脚,打左拳……
做下一个“一步三拳”,要领相同,左右动作调换一下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双手丝毫不能加上自己的力量,这个劲儿绝对是从脚底下传上来的!
这叫“力发涌泉”。依照这种方法练到一定时间,自然就产生拳头与身体相互挣扯的感觉,每出一拳都好像以整个身体做后盾,力量大大增强,远非蛮力硬打可比。
这样在应用的时候,就出现条件反射。
练的时候不用自身刻意用力,肌体可自行掌握合理动作,不断加深印象,形成自然本能,导致实战中有感而应,不假思索,一触即发,且力量比意料的大,速度比意料的快。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25 08:27:58

四种好习惯:准时,正确,恒心,迅速。
缺少第一项,光阴会虚度;
不具备第二项,错误百出;
没有第三项,事情永远办不好;
丢失第四项,遇上良机,都会白白错失哟!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25 15:57:21

太极拳的折叠从形式上来说,每一动至尽头时都必然要转换,这个转换就是折叠;
它是不断出现的,自然而然,不要人为去管。
从内劲上来说,每一动都要有相反过程的用意和表示,这个用意和表示就是折叠;
它是用意的,它是贯穿点点势势的。就是这么简单。

页: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