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杨锦富

太极拳有自身的规律和规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9-4 1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动作,讲求的是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松肩垂肘,松胯,膝不过脚尖,重心落在涌泉,重点就是不使任一脊椎椎骨或四肢关节负荷重力,以免关节慢性受伤。而且,太极拳强调一动无有不动,全身性协调的运动,上下前后,左旋右转,每日持续性的舒展筋骨,缓和均匀的运动,对于骨胳肌肉的保健,有很大的功效。有二篇文章就强调太极拳对于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很好的复健功效。对于老年人,也有助于平衡感的训练,而加强在日常生活上,动作的协调灵活性。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18: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练好太极拳:首先要做到松肩坠肘,使气沉丹田,其次要保持腰胯松沉直立;练每一个动作时,腰胯要微微松沉一次;最后丹田内转和腰胯主宰,使丹田划圈带全身内外都划圈,作到内动带外动,这样就作到内外兼修以内为主。
练好太极拳必须具备四项内容
1。以腰为主宰,以内动带外动;
2。缠丝要有内缠外绕;
3。要有以意行气从丹田出发再回到丹田反复循环运转;
4。两臂以丹田为中心划圆要作到刚柔参半。再次行拳时要做到“一动腰先动”。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21: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松膝即是使膝关节部位不负体重、不受外力,也不受因自己脚下踩地而产生的向上的反作用力;行功的作法是减去膝部的本力,心中要想不让膝部负重或出力,身体重量不能下压到膝部,包括气血流通都要在腿中间通过,如此则膝部自然不受力。膝松后的感觉是:膝盖有隐隐约约向上的意思,此时还要留意膝后窝处不能有紧张的感觉和形状,也避开上下通行的体重的正反作用力,使此部位亦处于松虚的状态之中---上述感觉也可通过吸收腹股沟而达到。这样的思想意识下身体产生的细微变化、会让躯干自然的向上挺拔,以符合立身中正的要求,这时顶的感觉就出现了。        
      
  视线再次向远方淡然极目,神意自然领起、虚虚悬于顶上,这即是“虚灵神顶”的具体行功法。顶意领起后稍静片刻,即会感到腰胯部位有向外松涨、向下沉坠的意思。这时需要留意的是吸收左右腹股沟,即能使腰松胯松的感觉不断增强,渐至整个腰围松虚成空、好象腰没有了。切记:所有的做法都是无形的,因为你始终象一根木头、是立在那里的!  
     腰指的是胯骨以上、最下一根肋骨以下身体一周的皮肤肌肉。放松后的感觉是向外涨、向下沉;胯指的是腰胯连接部位的骨头及骨头所在位置,放松后会感觉到上身和腿连起来了,腰脊到尾闾这一段在感觉中出现了,把尾闾放正,脊柱真实存在的感觉就产生了;有时会有一种意思顺着脊柱向上去了,有时又从颈部下来,虚灵神顶产生的神气舒松感也会渐增,《太极拳经》上说“尾闾中正神贯顶”,即此为是。上述切身感受通通都不必理会,由其自由去来。想保持下去就在此境中多留一会,马上开始松肩亦可。  
      在松肩之前,再谈一下吸收腹股沟。腹股沟指的是身前大腿最上端与小腹斜向连接处的那条线,收吸的做法即是腹股沟的意思、顺着这条线所在部位的纵深处、也就是向自己身后远去,微微的还有点向后下的意思。这个做法还会直接成就收腹的要求,间接使腰胯胸腹部位松空灵活度增强,自身中下体渐趋于协调统一,裆部也跟着会自然处于圆虚状态——即达到了十要中裹裆的要求,便于在走架行功中做到举动轻灵。  
      收吸腹股沟后,顺便可以体会一下溜臀。意想臀部皮肤肌肉向内收敛隐藏,则臀部会有下滑感。吸收腹股沟会使臀部有丰满感,溜臀可使这种丰满感隐于无形。溜臀与收吸腹股沟互为表里、矛盾相生:收吸过则臀后撅,溜过则腹前拱,要在对立中求统一,还不能忘了虚灵神顶!此时将神意再向上虚领一下,则周身上下倍感轻松,腰胯裆部更加空虚灵动,原有的一些问题已能不解自安。  
      
接下来让肩的意思沉入地下或放在地上,只要不在原位,放多深都行。这是松肩的行功法,注意:肩的本体是不能有丝毫向任何方向运动的迹象!切记“凡此皆是意”!肘也是这种方法,祝师说:肘要永远放在地上!也包括了在走架行功中对肘关节部位的放松要求。肩的行功法叫松肩,肘的行功法叫垂肘。肩肘松后他人扶上会觉得很沉,这是自然的显现,不可误认要向下沉坠。  
      松手在九松中叫展指。意指的是手指神意的舒展,本体仍是静止的。十指的意思向下直入地下深处,深度则是境界,周身放松的综合功力好,则手指的神意自向下去的深,愈松愈深。可以一根一根的找,也可一节一节的寻,总以退去指上本力为是。指能松空则手掌相应自松,不须专求。  
   
  松腕的功法叫舒腕,可以通过进一步放松手掌来体验:展指后手掌继续退力求松渐觉掌心虚涵空无,意想手掌和前臂断开了,掌、指即会有热、涨、麻、凉等感触出现,小臂向上也会渐有气化感。  
   
在任何部位的放松行功时,随时都会有程度不同的前俯后仰、立足不稳,这是局部放松后的自然反应,只须随时调整即可。调整法以神意上领、使身体中线保持垂直状态,意思身体好象是一件物品,上面虽然提起,外形却依然在地,但实质上对地面已不再有压力,这即是“满身轻利顶头悬”的境界。至于拳经中说的“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则是指的走架行功中、能敏于转换重心。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04: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手圆撑之“掤”,指出太极拳始终保持的特征性的姿势就是“抱球”姿势。太极拳无时不是“抱球”的姿势,无非有时所抱之“球”大、有时所抱之“球”小而已;两手上下斜向相对、上一手在下一手的肘之上约与肩同高的“抱球”或“抱手”则是太极拳“开合按势怀中抱”的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形式,是太极拳“接劲”的一种主要动作姿势,现代太极拳界所说的“抱球”指的就是这种动作姿势。太极拳如果没有了这种“抱球”,也就不成其为太极拳了。有不少人误会了“抱球”,真的将“抱球”模仿为两手如同抱着一个大小不变的球,这当然是不正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04: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抱球”始而是“接劲”与敌人攻击过来之手相接触,继而是体现与实施沾粘连随,也就是随屈就伸。


而沾粘连随是不允许主动的,因此“抱球”之右手是必须不用力地、被身躯的原位后撑与弧形转动所被动地拖带动的。这样的练习,实用时手臂才能有给对方既沉重有阻力、又柔软没有顶抗地借对方的攻击之力而动,从而实现随屈就伸、沾粘连随的效果。这样的“抱球”,右手的腕部是始终处于自己胸背正中点连线之前延长线上的。从而也满足了所有武术所遵循的“手不离中”的要求,也符合了太极拳“开展紧凑”的要求。然而,很多人“抱球”都是肩、臂主动的活动,这种主动的活动,肩、臂不可能不用力,肩、臂不可能符合太极拳要求的放松,肩、臂对外必然具有顶抗;而且,肩、臂主动的活动,右手极难避免不离开胸背正中点连线之前的延长线,从而破坏了“开展紧凑”。因此,这样的练法不属于太极拳行为,对于太极拳而言是十分错误的。此外,必须明白:实际应用的“抱球”,


手是必须没有丝毫主动的,是不允许主要被身躯的转动所拖带


动的,而是必须主要借对方之力而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10: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劲是从身体中发掘出的一种能量,可蓄可发,可刚可柔。

懂得控制和利用它,就是懂劲只要懂劲,太极拳就

登堂入室了;就可以一步一个台阶的奔向“神明”的最高境界了。

劲,在太极拳中具有决定性的核心作用。没有劲,就不是太极拳。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11: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对称劲”是太极拳运动的内在要求。
太极拳是人这个高级有机体的全身性运动,这种运动不仅具有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人可以在主观意识支配下的,调动全身发挥出最大能量和技巧的运动。
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意识为主导,二是全身协调一致,三是技巧的灵活运用。三点的核心是健身和防身。健身和防身的核心是包括内、外脏器在内的人身整体的完整、平衡、和谐。太极拳“对称劲”的修炼就是为实现这一方式的有效途径。
对称劲”的修炼是通过意识的作用引导肢体阴阳、开合、虚实等辩证运动;可以强化人们的智慧,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提高健康水平和防御能力。
“对称劲”的修炼,可以把零散的、小的力整合成整的、更大的劲,实现身体的协调一致,均衡发展。
“对称劲”的修炼,可以使内劲和外力结合成为整体,通过蓄发、收放、屈伸、柔刚等劲力发放出技击的合力。太极拳要求虚领顶颈,气沉丹田,立于平准,活似车轮;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等,只有通过“对称劲”的修炼才能达到和提高。
“对称劲”是太极拳习练水平的标志。练太极拳的好与差,往往是通过套路或散打比赛检验的。套路比赛体现了太极拳的“表演性”;散打比赛体现了太极拳的“技击性”;还有一点“健身性”。这“三性”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三性”的标志是稳定性、平衡性、全身协调性。稳定性是太极拳的起码要求,凡举手投足,必须站似松,坐如钟,受到外力时能稳如泰山。稳定来源于平衡,人体在运动中需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如穿蹦跳跃,闪展腾挪等,但不论什么动作,都必须保持身体的平衡。同时做到身体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协调一致,调动全身整体之力,形成一个整劲。这样,才能引进落空,粘连粘随,人刚我柔,我顺人背将对方击出。
这种“劲”的培养,首要的是找到“对称劲”的感觉,然后加以修炼,达到理想的境界。这是练好太极拳的理性的最佳途径。这种劲,是一种连绵不断的延伸的.、膨胀的、松沉的、柔中寓刚的,而不是拙力、蛮力。
整劲的修炼和形成是一个过程,逐步达到无处不整,随意而整,形成肢体的自然的、本能的反应。
整劲体现在十三势的每一势中,不仅是定势,更重要的是每一势的运转过程中。十三势本身也是一个整体的,不是单纯的力或步,它的每一势都是十三势的综合运用,和集中体现,这在推手和散手的实战中体会是非常深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9-15 15: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修炼,分为“体”和“用”。“体”,就是太极拳的主体;“用”就是拳中姿势的运用。
柔劲,是太极拳的“体”,以蛇形体之柔为主,具体表现是拧、裹、钻、翻、螺、旋。
在练拳时,意识要连绵不断动作要滔滔不绝沉压之力又如逆水行舟。
 楼主| 发表于 2014-9-15 15: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松,是基本功;松功练不好,柔劲是不可能练好的。
行拳时,首先大脑要松,收敛意识;头要虚灵顶颈,气往下沉,肌体内外都要松开;
这样才能心气平静无思无虑,固神守意,以松的要求来完成这套拳法的锻炼。
还要做到松而不懈。

 楼主| 发表于 2014-9-22 20: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行拳心静慢练是活桩。只要意、气、形、神协调一致,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灵到十分。能慢练就是会练,就是养气,就是长内功。不能慢练就是不会练,就是伤气,不能长内功。慢练必须意、气、形、身一致,否则,形散气滞。尤其在起势,在两势之间,在两动之间,更须心地虚静。如能虚静。日久练之,必显其奥妙也。能如此。必事半功倍。会练、会养则能成功;不会练,不会养,则身心俱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