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杨锦富

太极拳有自身的规律和规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17: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精髓就是练出松沉劲,脚下生根的松沉劲是基础劲,是底层劲,亦叫母劲,其他劲道都是由松沉劲展开生出。如身上无松沉劲而谈练整体劲,就是没用的空话。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18: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拳时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体中正的沉到脚底地面;只有沉到脚底,才能产生地面反座力;只有地面反座力,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倒不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反座力而起。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18: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发人时如无引劲,只能用拔根之法使对方失重跌出,此法多多少少有点犯顶抗之病,属于低级阶段的东西;发人时如含引劲,引之中对方已经落空,无根可拔,那是技在擎,属于中高级阶段的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18: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发人时如无引劲,只能用拔根之法使对方失重跌出,此法多多少少有点犯顶抗之病,属于低级阶段的东西;
发人时如含引劲,引之中对方已经落空,无根可拔,那是技在擎,属于中高级阶段的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6: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行拳时不会用力的人,把手伸得老远,会用力的人把手、臂贴近肩、腰,就能用上肩劲、腰劲,变得力量大增,身摇肩靠,就有排山倒海之势。肩是固定在脊柱上端的一个横杆,双肩与腰形成的三角形, 有很强的支撑力和扭转力。腰与下面的胯形成另一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通过腰连接起来,相互作用,就能把力传导到身体各部。身上的顶抗力、撞靠力、拧旋力、压榨力都靠肩发放出来,或者由肩传导给臂、手。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7: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需要先明理;要弄明白一些简单的要领和拳理。如:首先要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松胯圆裆、项膝、松肩、捶肘、坐腕。这些都是太极拳的基本功;要知其然知所以然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6: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离不了松肩坠肘,气沉丹田,尾闾中正,

虚灵顶劲。字面懂,拳架却难。简述如下:


      ①松肩坠肘:松肩,肩处不用力。坠肘,肘不是往下用压力,肘尖处转下而已。


  ②气沉丹田:呼吸气时小腹一缩一胀地呼吸。


  ③含胸拔背:不是作成弯腰驼背之形,以"尾闾中正"之原则校正之。含胸就是胸微微松动,后背自然有点拔起;胸中不但微松,更有开合寓内。


  ④虚灵顶劲:练拳是缓慢匀速的,需要虚灵顶劲,提起精神。


上述四点要领对初学者是打好太极拳的基本功夫。


要掌握关键,练好功架吗?就要处处分清虚实,眼手身法步处处达到要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1: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有一个简单直观的标尺,就是骨架!!气随骨走!到腰,只有腰椎一柱,不分左右。气敛入脊骨,下脚,就从后胯骶胳关节开始。
“一、中正产生后,内气走经络、肌肉、骨膜,在身架里面腾起沉落、聚散开合,但是“中正”之处则必须“安舒”——“腹胸松静”,腹腔、胸腔、颅腔,代表上中下三个丹田,上下贯通,安然不动。运气运身、接力吐劲都是在这个中空的外围——身架之中完成的;不会影响到五脏六腑,这就是太极拳最核心的秘密!!身体有如一个液压避震器,保护的就是三腔之中没有抵抗能力的五脏六腑和大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1: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太极拳入门,就一个标尺——“气敛入骨,气由脊发”,做到这个,就意味着其他的基本功都到位了,方可初窥堂奥,登堂入室。往后习练就是涨功夫了。
"尾闾正中"对于太极拳的重要性就不说了,反正做不到就没入门!如果把这个理解为坐/立端正那就太幼稚了。,尾闾是脊柱尾端,只从左右而言,只要平衡坐/立,它都会在中线上,如果说这么简单,拳经拳论为何要反复强调视为精要呢?关键是"正中"两字,这个"正中"不单只左右而言,前后也是如此!!自然状态下,人体弯腰撅臀腆腹,尾闾末梢不在中线上,而是略微靠后!太极拳身法要求尾闾要往前兜,与头顶百会练成身体的中轴线.这个需要"身法八要"都做到才行,做到了还没完,还得要"安舒",就是轻松自然的做到了,才是"尾闾正中神灌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正中安舒,支撑八面"!到什么程度才会有"安舒"的"尾闾正中呢"?脊柱能够自然松直,有松坠之感,叫做"提顶吊裆"!注意这个"吊"字!想做到轻松的提顶吊裆,就必须"气敛入骨"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05: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修炼时劲不是靠两腿的主动蹬撑而来而是两足、两腿,在拳架骨骼调整好后,产生向下松沉的力,此力的反作用力通过两足的运动,开始合而为一的向腰脊输送;形成力由脊发的棚破力。可以是前后整合,左右整合,上下整合、螺旋整合。下盘关节放松之后,本身松沉的力,也就承担体重的压力,此反弹力接地而起,基本上也是体重压力的反作用力;而后如果身体骨骼优化到位,加之两腿小肌肉群的协调配合,则可以产生出大于体重3-5倍的整合力来。这是太极拳的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