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11: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步步猫行足履冰,
虚实渐变脚双轻。
练习太极拳必须要谨记一个“松”字;
这也是内家拳和外家拳的根本区别之一。
从体上讲,松的结果是:松——轻灵——气血通畅——全体透空。
从用上讲,松的结果是:松——柔——刚——刚柔并济。
无论哪个练太极的人都知道要松着练。
但许多人就是放松不了;
主要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放松;
这是因为选择的修习方式决定了,
无论如何努力也是进不了松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11: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练习套路时好好检查一下;
每一动,你放松了吗?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太极套路都以比赛的要求(即姿势优美的体操舞蹈标准)来衡量;
因此不顾自身条件,努力追求架子越大、姿势越低;
认为这样就是太极功夫高的体现。
但这样的结果就是无论你自己觉得上半身已如何的松;
但双脚为了保持低造型,维持平衡,是无论如何放松不了的。
而要实现全身的放松和轻灵;
关键的关键在于两脚放松(特别是小腿到足这一段)。
脚不松,全身其实都不会松。
全身关节肌肉应该是节节松开,僵力拙力完全除掉;
脚下没有一点死力之处,且有一种升腾感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11: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双脚放松后,逐渐全身轻灵;
出现一种升腾感,进而达到气通全身、神气内敛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11: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松脚,就达不到体用效果;
推手中也很容易让人摸到根;
脚不松,你的根就断在与地面接触的点上;
脚一松,你的根就是整个大地。
站桩也一样,也要注意双脚放松。
好多人开始站桩时还做到放松,时间一长就僵了;
但还在那里死站,有的是因为自己还没发觉僵;
有的是知道僵了还苦苦坚持一动不动;
认为坚持才有效果。
其实发觉僵了,就要轻轻挪动一下重新找放松感觉;
让气血畅通,站死桩很不好。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11: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弓步倒三七;
不弓不马,不丁不八;
活桩不费力,
谁把死桩站,老来必瘫痪。
这不是危言耸听;
事实上好多武术名人年轻时功夫厉害;
但在晚年不是瘫痪就是双脚不能走路(这从网上也可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11: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练太极拳的人、练武术的人;
晚年多行动不便,膝盖出了问题;
是站桩与练拳姿势不对。
是站桩和练武中膝盖受力过多造成的;
形意拳大师郭云琛晚年瘫痪在床;
尽管他的拳的威力照样在身,可有什么意义?
已故太极拳大师李经悟晚年坐轮椅;
功夫了得,与弟子在轮椅上推手,弟子照样近不了身;
功夫没退,只是,腿脚不行了。
这些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没得真传的盲修瞎练者。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12: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如何让双脚放松:
1、架子不要太大,太低;
相距一脚就足够;
以迈步时不要牵动自己的重心为准。
架子适中,利于双脚放松;
达到全身放松轻灵之功效。
真的不要过于追求美观;
练太极是为了自己健康;
不是为了表演给人家看为目的;
人家的一句评价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2、前脚不要用力踩地,后脚不要用力蹬地。
要像落叶一样平松而落在地上;
除了自身体重外,不要给地面加额外的力。
像猫一样轻轻走,不能让老鼠听到声音;
像小心翼翼走在薄冰上,一重就要破冰落水。
平时放松的走路,平时走路时你会故意用力地走吗?
你现在悟了吗?
苦苦追求的功态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放松走路啊!
这就是太极生活化。
但常人一练拳时就落到外家拳的路子上;
一定会用力作做;
这个习惯思维一下子是改不了的。
等你哪一天悟了!
又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某个平常状态就是没有妄想执著的时候;
就是明心见性的时刻;
只要将这个状态保持住就可;
并不需苦苦去追求一个状态。
但没体悟之前,
只有通过观息、观心、等种种法门作为工具去逐渐切入去发现。
那练习双脚放松也是如此;
只好先通过一定方法去专门练习。
有心人可以按以下方法去训练双脚放松:
双手放松下垂,两脚在地面上(草地或厚地毯上更好)连续走弓步前进。
按这个方法练习后,会在地上逐渐体会到踩在草地或厚地毯上的感觉,即有一种升腾感,还会练出双脚之间灵活的虚实转换。接下去可换意境,就是想像在薄冰上走弓步,会逐渐体会到更轻灵的感觉,还能练就敛气的功夫。另外,以上专门方法训练有基础后,进行套路练习时就不必专门去注意双脚了,结合其他要点的修习,全身会越来越轻灵。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12: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站桩要素三字经:
站立时,莫着急,内空洞,理姿势。
外中正,长出气,看虚空,天涯处;
觉得身躯随云起。
两足分开与肩齐;
两手平衡;节节贯串;
往上提;上至眉;
下指脐,左手不往鼻右来;
右手不到鼻左去;
往怀抱,不粘身;
向外推,不逾尺;
两手变化不出圈。
上下左右不高不低;
具体关节都有似曲非直意。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3: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五指的秘密
只知五指为掌,而不知掌中奥妙;
先说一说解每根指头的功用:
大拇指:掌握自己的重心。
在练拳时虎口要微撑,就能很好的掌握平衡。

食指:食指不能用一点力,要轻轻的扶着运动路线走。
食指如不放松,手掌就松不下去;
手掌不松,腕难以松弛;
腕不松,前臂难以放松;
再接下来给坠肘、松肩等要求带来难度。
所以,食指要完全放松。

中指:起到向前指方向的绝妙作用。
只有顺中指方向向前用意,意才能放远。
意到前方无限远,到底多远,也要看练功者的功底而言。

无名指:无名指起向前、向上的引领作用。
在练拳时,有向前、向上的动作;
不要全手掌出劲,由无名指引动;
无名指在五指中最笨拙;
只要它不出劲,其余四指也不会。
在推手过程中,运用无名指不容易出败招。

小指:小指始终要放松。
凡有从前向后、向下的拳势;
应松小指、松肩、坠肘、手臂自然下垂或后捋。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3: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的是拳,练的是心;
比划的是招式,体会的是哲理。
太极者乃阴阳之也;
讲究浑圆一体,形于外而参于心。
在练习拳法的同时,太极之道也开始深入人心。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
然各种名利纷争,究其根本,不在其人,而在其心。
太极拳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练拳的基本要求是:心怀中正,不偏不倚;
太极看是练身、实是练心。
所谓“静而生定、定而生慧”;
这将有助于练习者抛弃俗间杂念,修身养性;
在太极拳的境界里;
所有人都在感悟太极神韵中;
变得倍感轻松融洽,体味到和谐的玄微之美。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
闲暇之余,手分阴阳,修身养性,其乐融融。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