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去一分本力,增加一分内功。
太极拳内功好比原子核能;
可以用于民生发电;
也可用于战争爆炸;
养生需要精气神;
技击也需要精气神;
没有内功的是太极操;
不是太极拳。
沉重量和飘浮量是地心引力起作用的好东西;
练得越细越好。
脚心是五趾扣地;
与地心力相吸、相斥。
上松到劳宫穴;
下松到涌泉穴。
行拳阶段不同;
练法就要有所不同。
练习太极拳,要凭神经感应灵敏;
灵机性少了,则练不出真正的太极拳。
拳架是体,有体无用,不能变化;
有用无体,没有根本;
知行并用才是大道。
松中有紧,紧中有松;
阴阳变化,才能用于实战。
空胸使气血下行;
拔背使劲路上行。
把丹田当做杠杆;
命门一拎发出全身的力量;
这就是内劲了。
气沉丹田不是鼓小肚;
而是通过沉肩、空胸、松腹、松腰、松胯等动作
在意识的引导下;
有机地联系起来;
以引导气息下降来实现的。
松而不沉,不是真松。
沉稳之势还要平衡、对称动作。
步桩合一要落地生根;
又要步履薄冰。
不要把“落地生根”练成僵化的 “固定之根”;
要练成随机灵活变化的“无根之根”。
鞭打是柔软的实质。
以柔用刚方是真疾;
以柔用疾方是真刚。
松肩重在放松肩胛骨;
而不是重在放松肩关节。
如果不能松开这九个关节
(腕、肘、肩、胯、膝、踝、尾闾、颈、头顶);
节节贯穿是假。
快中有乱不是真快。
沉中有滞不是真滞。
顶劲守桩是假中定。
没有沉到脚底地面的反座弹力和
松弹自如的手臂乃至肢体,何来掤劲?
掤到对方身上的不是真掤劲。
捋往自己身上的不是真捋劲。
要在慢中求得转变的灵活;
在快中求得动作的沉着;
最后达到轻灵中兼有沉着;
沉着中又兼有轻灵。
把沉重藏起来的轻是隐,探、诱对方也;
雷霆万钧的整劲发放是现;
把藏起来的沉重送给对方。
腰管上下垂直的相随;
胯管左右前后的转换。
腰胯转不是扭腰杆。
拳式开初而松腰是为了转换动作;
拳式将要结束而松腰是为了沉势借地力。
能松腰,则气自能下沉;
足增力,桩稳固。
腰的功夫一是柔化的圆通灵活;
可有万拳招法攻防变化之运用;
二是刚发的鞭直坚固;
可助拳势的发放之威力。
腰之根,在于胯;
腰胯之根,在于腿;
腿之根,在于腰胯。
如果没有劲沉脚底;
与地相通的松沉劲道;
谈太极拳的入门功夫没用!
太极拳内劲是:
有意识练;
无意识得;
下意识出。
拳无拳,意无意;
无意之中是真意。
劲断意不断;
意断神相连。
拳练筋骨皮;
功炼精气神;
拳功合练;
内外相合。
松紧求中而沉;
轻重求中而稳;
曲直求中而弹;
刚柔求中而韧;
快慢求中而匀;
内外求中而整;
虚实求中而灵;
有无求中而变。
听劲需要以松净、松透为前提;
以轻轻地均匀的劲扶住对方;
同时要注视对方的眼神、中节的反应。
推手要随人之势,借人之力;
接人之劲,得人之巧。
推手时手跟身不跟,虚去实回;
发劲时身跟手不跟,手如陪衬。
干脆利落的发劲就象把一块石头丢出去一样;
不留一丝劲在自己身上。
行拳或推手发劲当中;
适时择机的发声(如“哼”“哈”“嗨”)吐气;
有助势加强技击效果的作用。
没有圆融内涵和良好心态;
推手中练不出舍己从人。
没有舍己从人,何来牵动四两拔千斤?
太极拳是以势打人;
不是以式打人。
制梢不如制根;
制根不如制身;
制身不如制心。
拳法胜人是末;
步法胜人,是本。
开合、八门五步;
宜练S型的;
因为源于自然生息律。
在进入用法的着熟时;
宜遇劲而沉;
遇沉而松;
遇松而圆;
遇圆而中。
什么是恰到好处呢?
就是阴极生阳;
阳极生阴;
阴阳自然调和。
“掤 、捋、挤、按、采 、挒 、肘、靠”不是八种不同的劲路;
也不是八种不同的技法;
而是八种不同的劲路和技法。
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素质:
(意志、胆略、反应、速度、技术、技巧、力量、体能、战术、抗击打能力);
玩拆招可以;
练真技击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