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桃谷大仙

中国首部综合性太极拳专著----杨门弟子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0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尝试理解先贤的论述,大家见笑啊:



第四层,比喻人的形态。就是所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第五层,比喻物的形态。是说无极状态包含的是阴阳各自占二分之一,阴阳相聚就成为无极的形态,互相感应阴阳相通,然后可以产生世间的万物。精通太极拳的人,每个动作的或动或静,都符合绝对正确的太极原理,掌握最关键的要害之处,因此无论何种变化,都都可以归结到源头的太极原理之中,就是通常所说的“聚则成形”了吧。到对付敌人的时候,因为敌人的变化而变化,阴阳动静交错运用,错综其道,应对的办法变化无穷,也就是虽然根源为一个,但是却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态势,就是通常所说的“化生万物”了吧。周敦颐说过:“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其行之也中,其处之也正,其发之也仁,其裁之也义。一动一静,莫不有以全夫大极之道,而无所亏焉,则无往而不制胜矣!”


------很久不见大仙上网现形,特在此班门弄斧,希望是抛砖引玉,让我们领教先贤的高论吧。


也许大仙不会怪罪啊!

发表于 2005-10-20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eiyaya妹妹的话啊,简直不可理喻。
发表于 2005-10-26 1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good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1 14: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桃谷大仙在2005-8-23 14:45:00的发言:






《太极拳势图解》连载二十四


《太极拳势图解》连载二十四
上编(十四)   
        
                                 第四章  太极拳合于易象之点 (五)


第四层,比喻人的形态。就是所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第五层,比喻物的形态。是说无极二五,聚则成形,感而遂通,化生万物。精于太极拳者,一动一静,均合至理,扼殊要,是万物而一本也。至因敌变化,交互其用,错综其道,而应付无穷,则一本而万殊矣!周子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其行之也中,其处之也正,其发之也仁,其裁之也义。一动一静,莫不有以全夫大极之道,而无所亏焉,则无往而不制胜矣!”


第四层,比喻人的形态。就是所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第五层,比喻物的形态。是说无极状态包含的是阴阳各自占二分之一,阴阳相聚就成为无极的形态,互相感应阴阳相通,然后可以产生世间的万物。精通太极拳的人,每个动作的或动或静,都符合绝对正确的太极原理,掌握最关键的要害之处,因此无论何种变化,都都可以归结到源头的太极原理之中,就是通常所说的“聚则成形”了吧。到对付敌人的时候,因为敌人的变化而变化,阴阳动静交错运用,错综其道,应对的办法变化无穷,也就是虽然根源为一个,但是却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态势,就是通常所说的“化生万物”了吧。周敦颐说过:“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其行之也中,其处之也正,其发之也仁,其裁之也义。一动一静,莫不有以全夫大极之道,而无所亏焉,则无往而不制胜矣!”


------很久不见大仙上网现形,特在此班门弄斧,希望是抛砖引玉,让我们领教先贤的高论吧。


也许大仙不会怪罪啊!


------感谢XIAYIYE兄的翻译。


      受到大家的支持,令业务头绪极多的我受感激不小,并将继续刊载先贤的拳论,望大家共同指正,

发表于 2005-11-22 15: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在这里谈 什么 “历史”?对牛弹琴 啊!
发表于 2005-11-23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谈真正的历史,确实有点不是地方。




























发表于 2005-11-23 1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气氛不是特别适宜吧,renqi bu  zenyang  !

发表于 2005-11-30 1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好!


还请接着发,多谢

发表于 2005-12-1 1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仙,快发啊,我登不及了哦,大家要知道,功夫就是要搏采众长,不要再斗嘴了,又机会来温州切磋一下哦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势图解》连载二十五

《太极拳势图解》连载二十五
上编(十五)   
        
                                 第四章  太极拳合于易象之点 (六)


    第四章  太极拳合于易象之点 (六)


    邵子(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的《衍易图》里面,谈到阴阳、刚柔、动静等地方的论述,与周敦颐的说法是略微有一些区别的。


    周(敦颐)说:“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在邵子(康节)的《观物篇》里面却说:“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静之极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则是动而生阴阳,静而生刚柔也。”


    两个人在立论上虽然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是在他们说到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分的地方,却对于太极拳术的帮助非常巨大,其中的关键在于读者自己的心得与理解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6 10:15:36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