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40572|回复: 633

中国首部综合性太极拳专著----杨门弟子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25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桃谷大仙在 2004/06/25 01:37pm 第 1 次编辑]   如果大家认可许禹生是杨健侯徒弟的话,我将逐步将许先生的著作-----出版最早的太极拳著作------《太极拳势图解》全文转登上来.  先看大家的意见  谢谢
发表于 2004-6-25 15: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先睹为快!
发表于 2004-6-25 1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欢迎,鼓掌...
 楼主| 发表于 2004-6-28 0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势图解》


作者:许宠厚

出版:京城书局民国十年初版

 楼主| 发表于 2004-6-28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势图解》连载一



                                                                    《太极拳势图解》连载一


       我曾经读过《周礼》以及司马穰苴的兵法著作,按照其中的论述,如果用一个次等国家有两个军团的军队为平均率的话,那么每个国家应当有二万五千人的兵员额度,一百个国家就应该有二百五十万人的军队。如果按照一千八百个国家计算的话,就有可以胜任当兵卒的人接近四千万,相当与现在全国男人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了。我又曾经读过《战国策》,齐、秦、燕、赵、韩、魏、楚七国,每个国家都有有带甲的兵士上百万,步兵几十十万,上年纪的兵士数万人。如果按照近代全中国男子共计二万万来说的话,那么我国应当有可以胜任军人职责的男子上千万了。


       日本与俄罗斯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日俄战争中,旅顺、辽阳等地的战役惨烈到了肉搏相争的地步,但日本终于取得胜利了。因此,就有许多的军事评论人员认为,日本所以战胜俄国的主要原因,在于柔道的练习(见日人所著《肉弹》)。而柔道,就是我国技击术世代相传的技击方式之一,所以说:如果我们不想自卫而甘心做奴隶的话,就不必谈论这个问题,但如果想要自卫自强做人的话,那么,我门会认识到,在德育、智育、体育三个主要的教育内容里面,体育,应该是最重要的。


       自从秦王赢政一统天下,统治者就忘记了振奋人民的尚武精神,与远古时代那种兵、农合一的时代的距离就变得非常遥远了。一般的平民、百姓在生活中偷惰委靡,虽然这样的状态使统治者显得极为高兴,但是如果用这样的精神状态,与来自东、西方的列强接触,其后果就是不寒而栗、不吹而僵。那么,这究竟应该算是谁的过错呢?





       民国成立以后,了解时事的人士逐渐了解到了拳术之所以成为“国魂”的原因。许禹生先生,熟悉各种技击术,其中,尤其精通太极这个门派的技艺。我曾经加入到他的社团,而且成为他的“特别会员”,每日每时都受到许先生的教诲。有一天,他展示出他写的《太极拳势图解》给我,我仔细翻阅反,发现他试图用科学分析的眼光,阐述了关于太极拳练习里头先、后、快、慢的次序,而且用图来表现这个过程。


       太极拳作为武术,从大处说,可以强国强种,从小处说是可以却病延年的。以前曾经看到过许先生所写的《拳术与力学之关系》,书里头借用力学、杠杆的原理,解释太极拳术避实击虚的原理,几乎从身体运动升级到了拳术与人体运动的根本规律上来。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个文章仅仅刊登在《体育季刊》中,不能窥一斑而见全豹。



      现在,包含许先生拳术思想的《图解》,已经成功著作成书。从我读书的感觉看,许先生所撰写的这本书,就象给车辆安装上了轮子,也象给鸟安上了翅膀。即便象我这样身体孱弱的人,也能够借此摆脱懦弱的心态和衰弱的身体,闻鸡起舞。中国学习太极拳术与其他拳术的的人们,从此就可以壮大自己的队伍了!


       如果能让中国的男男女女四万万人,摆脱开他们的饮酒、赌博等等不良生活方式,而是对太极拳认真研究的话,那么即使有仅仅百分之一的人锲而不舍地钻研太极拳术,就已经足以达到四百万人之多。而且,这四百万者人,都绝不会不是游手坐食的荒唐子弟,又何必担心不足以自卫,又何必担心国家的安危呢?


    请教许先生,您认为我的看法如何呢?


    中华民国十年孟秋   吴县张一麟  序

   (西历1921年秋天,苏州张仲仁(字一麟)  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5 14:09:4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6-28 1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共同指正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2 15:36:16编辑过]
发表于 2004-6-28 1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先要别人认可,才愿意拿出来
发表于 2004-6-28 1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一麟,吴县(今苏州人),清末、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自清末至民国时期,担任过袁世凯的幕僚多年,后担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等职务。抗战时期,组织著名的抗日组织“老子军”,坚持主张抗日。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引用由释化心2004/06/28 01:52pm 发表的内容:
为什么先要别人认可,才愿意拿出来
好些人喜欢引用一些当时一个小孩子后来的“回忆”,硬说许禹生是某的传人(所谓“半师半友”),所以本人有此一说,以免被人用来歪曲历史真相。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势图解》连载二

[这个贴子最后由桃谷大仙在 2004/06/29 11:18am 第 1 次编辑]




  序(二)

中国的拳术击技一般分为内、外两家,外家遵从达摩祖师(由天竺国万里而来),一般称为少林派(外家拳);内家遵从祖师张三丰先生(系中国国土内部之人),一般称为武当派(内家拳)。这两派所体现的拳术内在东西,不外乎“着”与“劲”的区别。



在技击时把自己的用意表现在外面的,一般称为“着”(现代多称为“招式”),把自己的用意蕴藏在里面的,一般称为“劲”。着,是拳术的外表;劲,是拳术的内气,是在真正实用的东西。只有“气质兼修,体用皆备”的话,然后才可以称为真正的“拳术”。而外家拳术与内家拳术的区别,就是用着与劲来看的。外家拳术精于着,内家拳术对于劲的研究则特别深邃与精到。这就象是汉代的儒生尤其重视训诂学,宋代的儒生特别对于性理的研究精通一样,虽然各自都有独到之处,但其中的关键之处,其实是并行并不背离的。一般人不能够察觉其中的精妙,总是认为外家拳术主攻“刚”,用刚劲技击;而内家拳术主攻“柔”,所以总是用“柔”劲用于技击。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拳术中的刚、柔是根本不可以偏重任何一方,而且在技击中,也从来就不曾分离过呢!


太极拳又被称为“太极十三式”,是从张三丰时代开始传授下来的。张三丰当然是道家一类的人物,所以他在评论太极拳的时候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还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走也、黏也,皆当于劲中求之,必也感觉灵敏,无有窒碍,而后可谓之懂劲。必也随机因应,一任自然,而后可谓之阶及神明。”


---以上的说法,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的鼻祖老子所说过的话:“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等,正好没有什么区别。


拳术家论劲到了这个境界,也可以说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了。只不过,由于它陈述的意义极为高深,说的道理也极为细致,所以,练习太极拳的人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这样的效果。经常看到有人认为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认为只需要“懂劲”就可以,因此就好高骛远,专门在推手上下工夫,而却对于身、手、步法等根本就不注意,结果是练习太极拳几年以后,身体仍然象原来一样的瘦弱,没有什么提高,更不用说与练习其他拳术才几个月的人进行比较了。所有这些,都是被内家主柔的说法所误导,而根本不去追求姿势正确、着法纯熟与否所导致的问题。


许禹生先生专心研究技击之道已经接近三十年了,更能够精通内、外各家拳术,而且精通它们各自的精义所在,因此,我多次期待他能够著书立说,来满足练拳的同志的要求。在内容方面,他详细介绍每招每势的动作,描述它们实战时的应用方法,而且对于太极拳练习者们喜爱的推手方法尤其重视,经过他与朋友们的多次修改、润色才把这本书写完,最终命名为:《太极拳势图解》。各位读者如果能够悉心体会,当然能够豁然贯通:如果招势熟练以后,再通过推手来达到懂劲的话,当然就不难到达神明的境界。即使没有时间练习推手,也可以让十三式太极拳里面的每招每势,都能够任意应用,在技击的时候游刃有余。这,应该也是许禹生先生著作此书的理想所在吧。


现在正当西历1921年(民国十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许多有学问的人为了躲避乱世,就象竹林七子一样地,自己把自己隐藏在各类宗教著作中麻醉自己。即使这样,我仍然相信这里面也应该有闻风而起,专门精研哲学寻求救国之道的人吧?如果是那么的话,也许这本书就是帮助人们度过人生险关的桥梁之一吧。


1921年秋天  湘潭杨敞(字 季子)在北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8 15:58:36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