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桃谷大仙

中国首部综合性太极拳专著----杨门弟子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参与,就是成功
发表于 2006-1-13 1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jinfeng6089在2006-1-10 14:40:00的发言:

刚刚看到号称“神鹰”的人,在太极网上的评论(或者叫自我推荐),觉得除了可笑以外,实在没有可取之处。


相比大仙的低调,简直觉得可耻而无耻。


何德何能?



林子大了,啥都有的啊。



容忍的度量,应该有的

发表于 2006-1-13 1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对于汉奸的言论,我都不言语了
发表于 2006-1-16 15: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peiyaya在2006-1-13 10:11:00的发言:
例如,对于汉奸的言论,我都不言语了


会汪汪而已!



什么东西!迎接狗年到来,请大家欢乐!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15: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序(二)


中国的拳术击技一般分为内、外两家,外家遵从达摩祖师(由天竺国万里而来),一般称为少林派;内家遵从祖师张三丰先生(系中国国土内部之人),一般称为武当派。这两派所借助为老师传承的本质东西,不外乎“着”与“劲”的区别。



在技击时把自己的用意表现在外面的,一般称为“着”(现代多称为“招式”),把自己的用意蕴藏在里面的,一般称为“劲”。着,是拳术的外表;劲,是拳术的内气,是在真正实用的东西。只有“气质兼修,体用皆备”的话,然后才可以称为真正的“拳术”。而外家拳术与内家拳术的区别,就是用着与劲来看的。外家拳术精于着,内家拳术对于劲的研究则特别深邃与精到。这就象是汉代的儒生尤其重视训诂学,宋代的儒生特别对于性理的研究精通一样,虽然各自都有独到之处,但其中的关键之处,其实是并行并不背离的。一般人不能够察觉其中的精妙,总是认为外家拳术主攻“刚”,用刚劲技击;而内家拳术主攻“柔”,所以总是用“柔”劲用于技击。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拳术中的刚、柔是根本不可以偏重任何一方,而且在技击中,也从来就不曾分离过呢!


太极拳又被称为“太极十三式”,是从张三丰时代开始传授下来的。张三丰当然是道家一类的人物,所以他在评论太极拳的时候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还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走也、黏也,皆当于劲中求之,必也感觉灵敏,无有窒碍,而后可谓之懂劲。必也随机因应,一任自然,而后可谓之阶及神明。”


---以上的说法,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的鼻祖老子所说过的话:“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等,正好没有什么区别。


拳术家论劲到了这个境界,也可以说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了。只不过,由于它陈述的意义极为高深,说的道理也极为细致,所以,练习太极拳的人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这样的效果。经常看到有人认为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认为只需要“懂劲”就可以,因此就好高骛远,专门在推手上下工夫,而却对于身、手、步法等根本就不注意,结果是练习太极拳几年以后,身体仍然象原来一样的瘦弱,没有什么提高,更不用说与练习其他拳术才几个月的人进行比较了。所有这些,都是被内家主柔的说法所误导,而根本不去追求姿势正确、着法纯熟与否所导致的问题。


许禹生先生专心研究技击之道已经接近三十年了,更能够精通内、外各家拳术,而且精通它们各自的精义所在,因此,我多次期待他能够著书立说,来满足练拳的同志的要求。在内容方面,他详细介绍每招每势的动作,描述它们实战时的应用方法,而且对于太极拳练习者们喜爱的推手方法尤其重视,经过他与朋友们的多次修改、润色才把这本书写完,最终命名为:《太极拳势图解》。各位读者如果能够悉心体会,当然能够豁然贯通:如果招势熟练以后,再通过推手来达到懂劲的话,当然就不难到达神明的境界。即使没有时间练习推手,也可以让十三式太极拳里面的每招每势,都能够任意应用,在技击的时候游刃有余。这,应该也是许禹生先生著作此书的理想所在吧。


现在正当西历1921年(民国十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许多有学问的人为了躲避乱世,就象竹林七子一样地,自己把自己隐藏在各类宗教著作中麻醉自己。即使这样,我仍然相信这里面也应该有闻风而起,专门精研哲学寻求救国之道的人吧?如果是那么的话,也许这本书就是帮助人们度过人生险关的桥梁之一吧。


1921年秋天  湘潭杨敞(字 季子)在北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8 16:03:1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1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版序


我国的武术,为世界之冠,历朝历代,名家辈出。但是苦于没有专业的书籍记载,只能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流通传授,因此在具体的练习方法上就各自分道扬镳。有志于研究武术技击之道的人士士,虽然用尽毕生的精力全力追求,但是往往在歧路上徘徊,虽然用尽气力却仍然难以取得成功。因此,象武术这样的既可以强国,又可以健身的技击之术,就仅仅成为市井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比如什么行侠仗义等等三侠五义类的说法,就是从武术人物中演变过去的。但是当你试图询问他们怎样练功、怎样成功的原因的时候,就瞠目结舌了,根本无法给你一个准确的回答。武术境界的追求被历史所湮殁,得不到应有的传扬与发展,人们想要学习,却无所适从、无路可走,真是令人叹息!


生于古燕云之地的许禹生先生是我的老师,他广泛涉猎并精通内、外各家武术,功力运行纯正,寰海知名,一时之间,那些慷慨悲歌、拔山抗鼎之士,没有不倾心仰慕而甘拜下风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无论是解释着法,还是演示劲法,都是轻灵妙化,完全适合自然的原理,在发扬义理等等方面,几乎到了最深邃的境界。他关于体育方面的著述,已印刷传世的就有几十种,而《太极拳势图解》一书,是最脍炙人口的著作。他用河洛之学的意义,阐述内功传授的机理所在,同时又兼及生理、心理、动力等各种现代科学,所涉及的种种方面,用自己的融会贯通来帮助各位学人提高水平。在书中,他前溯历史遗迹,涉及到了王征南、张松溪等的事迹,而且直达创始人张三丰,对于太极拳的历史研究,这是多么令人称道的巨大贡献啊!


我跟随先生学习,每当公事繁忙之余,才平心静气来揣摩其中的道理,当自己有所心得的时候,还怡然自喜呢。但当遇到疑问去请教老师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因此,我上面谈及的粗浅看法,仅仅是自己从先生那里耳濡目染的一小部分来说的,凭我的水平,实在是不能用来猜测老师武术的高深。


戊辰年(1928年),我随从阎百川(锡山)先生的部队来到北平。许先生拿这本书来探求我的看法。我对这本书已经钻研好几年了,就很恭敬的按照老师的嘱咐,讲述我所了解到的情况,老师又把它放在书的前面,就算是书的序言吧。


    中华民国十七年戊辰十月  弟子山西汾阳人王华 拜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10:19:5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1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王华,我觉得就是后来相当有名的拳术家、山西省著名老中医王新午先生。王华很可能又是他的别名。


王新午,又名庭府,字新午,世居汾阳县阳城乡孝臣村。他王新午先生从小受汾人尚武重义之风熏陶,热爱武术,悉心研究杨派太极拳和山西六合形意拳,创立了新午太极拳和新午形意拳。


建国前为山西武林领袖。


上世纪三十年代,与武林同仁一道创立了山西国术促进会并担任会长(主任),是全国有影响的武术名师,为发展山西武术起过显著的推动作用。他的主要著作有《太极拳拳技》、《太极拳法阐宗》、《太极拳实践》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9 11:48:0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1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新午在1957年曾经受到批判


转《“左”倾思想对武术发展的不适当限制》


  


1.武术问题讨论的发端

       有关对中国武术问题的涉及最早是1955年国家体委的工作报告,其中指出:由于武术工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贸然提倡,结果“引起各地聚众结社,开堂收徒,发展会道门,隐藏反革命”,造成了严重混乱现象。因此提出,“武术工作根据主观力量和客观情况,目前只能进行一些整理和研究工作”。为了与这一指导思想相吻合,国家体委还提出了一些限制武术发展的具体措施。如在组织领导上提出:“目前这项工作只由中央体委来做。省、市体委,不建立这方面的机构,也不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对基层武术组织采取的措施是:“厂矿、企业、学校机关原有的武术锻炼小组,要加以整顿。没有的,暂不建立。农村中坚决停止发展,原有的武术活动,可由区乡政府、青年团加以领导。”至于“社会上的一些拳社和武术联谊会等组织”则要求“必须停止发展。其中,有些藉武术为名,实际上教人偷盗,强奸妇女,发展会道门,隐藏反革命等,应该由政府加以取缔,这些罪犯应当受到法律制裁”。国家体委的报告中对当时整顿和研究武术工作要达到的目标也做了限制,主要是“提出一些与体育有关的、对健康有益的、又能推行的项目”(蔡树藩:《把我国人民体育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体育运动文件汇编》(1949-1981),第33页)。毫无疑问,这些措施和要求当时对武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毋庸讳言,在客观上也确实带来了限制武术发展的消极影响。1957年,中国体育界展开了对武术问题的学术讨论。这一讨论首先发端于1957年《新体育》第2期和第4期刊登的两篇文章。一篇是蔡龙云的《我对武术的看法》,一篇是吴高明的《武术是锻炼身体的方法》。后来又有《体育文丛》编辑部邀请部分武术专家于1957年6月19日和20日召开了“关于武术学术问题的座谈会”。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郑怀贤、温敬铭、蔡龙云、吴图南等21名学者。会上着重讨论了“关于武术的性质问题、关于统一武术教材和百花齐放的关系问题”。接着1957年第6期《体育文丛》又发表了马辉的文章《武术的性质和它当前的任务》。在这一段讨论中,争论的中心主要是关于武术的健身、技击、艺术价值问题,因而人们还是较为集中于学术观点上的不同看法和交流,是正常的。

2.武术讨论的转向


       从1957年10月开始,体育界有关武术问题的学术讨论出现了转向,逐渐把原本的学术问题引向了政治问题。其中最早进行政治发难的是1957年第7期上刊发的题为《对于王新午“开展武术运动的一些意见”的意见》。文章中将王新午提出的“武术究竟不同于一般体育”的学术观点,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认为,这是严重地在挑拨“武术界与体育界”的关系,企图把武术从体育中割裂出来(刘玉华:《对于王新午“开展武术运动的一些意见”的意见》,《体育文丛》1957年第7期,第10页)。正是在这样的误导下,1957年第8期《体育文丛》又刊登了一篇题为《驳王新午的谬论》的文章。与前一篇文章相比较,这篇文章带有了更强烈的政治批判倾向。例如,文章指出王新午所说的“在今天的社会里,武术已经不像过去受人重视了”,“这实质上是诬蔑新社会和共产党不重视武术”。并认为王新午的学术观点“都是武术中封建的反科学的思想表现,与新的科学的为人民服务的武术运动是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陈捷:《驳王新午的谬论》,《体育文丛》1957年第8期,第10页)。


3.提出武术中的路线斗争

        如果说武术讨论中的转向,还只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自发行为和个别行为的话,那么,1957年底《武术工作中的两条路线》文章的发表,则带有相当的政治权威性。正是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了武术中的路线斗争问题,从而将新中国的一场武术问题的学术讨论,最后以政治结论而划上了一个很值得后人深刻反省的句号。文章是这样给武术讨论进行结论的:“另有一种争论,是假借武术之名,进行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阴谋。故意颠倒黑白,混淆视听,造谣挑拨,猖狂进攻。武术云云,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企图混水摸鱼,乘机树立个人势力,实现个人野心,为资产阶级复辟扫清道路。直截了当地说,就是要造反。这场斗争是右派和其他利用武术作坏事的分子所挑起的。这是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因此,“我们必须坚决予以反击,把他们彻底打垮,否则,对人民不利,对武术也不利”(张非垢:《武术工作中的两条路线》,《体育文丛》1957年第9期,第1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9 11:55:0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1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面转述的文章里面,可以看到传统武术被歪曲为现代舞术的一些痕迹
发表于 2006-1-22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遗憾,怎么没有图片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