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桃谷大仙

中国首部综合性太极拳专著----杨门弟子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势图解》连载四

                          《图解》书序(四) (待续)

                                               序三   

       我国各个派别的武术,我所见到的也算很多了,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象太极拳这样堪称精湛宏深的。

       清末,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见到了拳术界名宿李存义先生的弟子叶云表,才开始听说太极拳的名字,但是没有察觉到有什么独到之处,所以也没有感觉到与其它拳术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后来回到上海,曾经把武术界一些成名人物的遗闻轶事,著成小说,因此就广泛征求拳术家的历史故事,这才听说陈长兴、杨露蝉以及杨健侯、杨班侯等的名字,其中的杨露蝉,尤其被人们称为“杨无敌”,而他们所练习的拳种都是太极拳。基于当时社会上的一般说法是:凡是武术,无论内、外家,以及其它的任何派别,如果能用苦功练习十年,再加上自己胆略的话,那么在一定的时期内获得巨大名声,是非常轻易也非常容易的,难道仅仅是练习太极拳的才能成为“无敌”吗?所以,我仍然没有察觉到太极拳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


       到戊午年的秋天,我的老师王志群先生写了一封信给我,里面提到:“于北京得交许禹生、吴鉴泉二先生,因知太极拳术之妙,可谓广大而精微。于理无所不包,于法无所不举,朝夕从事,数月于兹,今乃知曩所习者,实有费力多而成功少之弊”等等的话。


       我读罢信以后,对于老师的话感到非常惊讶。


       因为我追随王先生所传授的“八拳”,根据我练习了解的程度,觉得其中的理法与无穷的变化已经到了无法相比的程度了。虽然跟随老师学习几年了,仍然没有理解到其内容的十分之一,自己感觉到这就是拳术中登峰造极的拳种了,难道还有比这个更好的拳术?但是,我的老师王先生不是那种喜欢瞎说的人,我也就只好暂时保留自己的疑问,等以后有机会当面验证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10:51:29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24 0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年半了,连书的序言都没贴完。原因只有一个,楼主是个挂羊头卖狗肉的货。贴文章是假,借机炒作是非是真。看样子你岁数也不小了,你临死前能贴完不?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1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指点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4 10:47:4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1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解》书序(五) (待续)

    两年后,王先生来到上海,住在我家,我这才趁机与老师进行探讨。前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说的内容没有别的,就是太极拳!我了解到,以前老师在信里面所说的话,绝对不是随便为太极拳做无边无际的宣传。经过跟随许、吴二先生的学习,即便是老师原来所练习的“八拳”,也已经因为太极拳的练习而变得更加出神入化了。我只是在经过老师讲授以后,才放弃以前所练的拳种而开始学习太极拳。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什么深厚的功底,但是经过练习我更加体会到,我国各个拳术品种在论及精湛宏深的时候,没有超过这个拳种的。

    所以,我不能不对那些对于太极拳仍有疑问的人说这样的话,凡是对太极拳评论甚高以及其它等等的话,只可以对于那些有志深造的人说,不足以对于认识肤浅的人士说。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的话,当然有那些世间所谓练习“少林拳”的人进行教习,只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学会套路,三年的话就可以小有成就了。

    去年,我跟随部队到达北平,因此有机会结交许先生。许先生对于太极拳术进行认真研究已经有很多年头,因为看到有志之士缺乏进一步深造的桥梁,就根据他的心得,写成《太极拳势图解》一书,印行于世。虽然我的学习尚未取得成就,但仍然希望我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于是就写下了自己对于太极拳的经历过程,算是完成了许先生交给的任务。

                                                       中华民国十八年二月六日平江向恺然序于开平防次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14: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势图解》连载二十八


《太极拳势图解》连载二十八
   上编(十八)   
        
                                 第五章      太极拳之流派(三)



       江南宁国府俞氏所传授的太极拳,名字叫“先天拳”,也称为“长拳”,是从唐代李道子一脉传授下来的。李道子居住在武当山的南岩宫,不用火做饭,仅仅是每天吃几合的麦麸而已,人们称他为“夫子李”。俞氏先天拳所传授的人里面,可以查证的有俞清慧、俞一诚、俞莲舟、俞岱岩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4 15:02:2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道子  



    唐(618-907)时江南安庆人,居住在武当山的南岩宫,不吃用火烧煮的食物,只吃麦麸,当时的人们称他麸子李。所传太极名先天拳,亦名长拳。俞氏得其传。至宋时俞清慧、俞一诚,明俞莲舟·俞岱岩等,传有《太极拳真义》诀。


    宋远桥著《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流论》原文是:俞氏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名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李道子系江南安庆人,至明時尝居武当山南岩宮,不食火食,第啖麦麸,故人称之曰“麸子李”,又称“夫子李”。见人不语他,惟曰“大造化”三字。然,既云夫子李系唐時人,何以知明时之夫子李,即是唐代之夫子李?缘予游江南泾县,访俞家。方知俞家先天拳,亦如予之三十七式,太極之別名也。


    李道子所传《太极授秘歌》口訣为:


    无形无象,


    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


    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


    泉清河静。


    翻江播海,


    尽性立命。

发表于 2006-1-25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杨班侯传授的歌诀里面,也有这一首。只是,无法证明杨班侯与宋书铭传授的太极拳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14: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jinfeng6089在2006-1-25 10:01:00的发言:
后来杨班侯传授的歌诀里面,也有这一首。只是,无法证明杨班侯与宋书铭传授的太极拳的关系。

望提供线索,谢谢

发表于 2006-1-27 0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速度提高了,谢谢大仙
 楼主| 发表于 2006-2-5 1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解》书序(六) (待续)

            


                                  自            序

   

       我在幼年的时候,由于身体孱弱导致了经常生病,因此就阅读了大量的养生类书籍,在饮食、起居等是生活细节上大加节制。这样做了好几年,却没有取得什么根本的成效。年龄稍大后,看到了《华佗五禽戏》、达摩的《易筋经》、《八段锦》等书,于是又跟着练习,但是由于这些书都是只有图画而没有注解,其中的精妙之处没有传授,所以即使我认真模仿、练习,但是效果也很小,最后也被迫放弃了。以后,我听从父亲的指引,又拜师练习外家拳术,学习技击、跳跃等长拳类方法,虽然身体比较以前稍微强壮些,但由于这样的锻炼过于剧烈,如果稍微有一些停顿的话,自己原来的疾患就复活过来了。我这才知道,练习外家拳术也并不是真正健身的最好办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