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桃谷大仙

中国首部综合性太极拳专著----杨门弟子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3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就是相传宋书铭传授的太极拳歌诀:



             十六关要论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
     纵之于膝,活泼于腰,
     灵通于背,神贯于顶,
     流行于气,运之于掌;
     通之于指,敛之于髓,
     达之于神,凝之于耳,
     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
     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

                                   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 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八字歌

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捷便,沾粘连随俱无疑。
采挒肘*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楼主| 发表于 2004-9-14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好东西,字字珠玑啊。
发表于 2004-10-8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鉴于ZBSSL先生的提示,正与本人疑点相同,应该有意并列之。兹将两份拳论对比,分列于下,请欣赏双方的异同何在?(括号外面的是形意拳的九要论第一部分,括号里头的是陈家拳的十大要第一部分)              

              形意拳《九要论》与陈家拳《十大要》的对比

1、从来散之必有其统,分之必有其合也。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

2、故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必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可咸归于一本,事非必有然哉。

(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禳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理)。

3、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

(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

4、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

(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

5、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而外有肌肉皮肤,五官司百骸,相边而为一贯者也。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

6、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联,前后相续,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至之袭焉!而为之也。)

7、当时沉静,寂然堪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手而则如闪电。

(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尔而急如闪电;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

8、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左右前后,并无抽扯游移之形。

(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

9、  询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

(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

10、不暇思索。不烦疑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岂无所自而云然乎。

(不暇思索,不烦疑义,诚不期然而已然。 )

11、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终成。

(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

12、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才能害然之境,不费格物致知之功,始知事无难易,用功惟自进,

(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躐等,)

不烦急遽,按步就序,循次而进,百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自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矣。

(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渐进。夫而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于一气。)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1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探讨的气氛浓厚啊,不过我渴望这里成为一个平静探讨的地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8 11:33:40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2-21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下我在另一个帖子里的内容:


形意拳《九要论》与陈家拳传人署名为陈长兴的《十大要》的对比 (之二)


二要论 (二 气)



  
天地间森罗万象新陈代谢,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也,亦未沿有直而不曲者也。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今古不移之理也。


(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故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



  夫气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


(夫主於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既呼吸也。呼吸,既阴阳也。)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为阳,阳气下行为阴;阴气上升为阳,阴气下行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 )



  何为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轻清者为阳,重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济阳。


(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


混其用而言之,为劲为气,分而言炎,为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鼻不能无出入,而所为对待循环阴阳不易之理也。


(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回还之理也。)


然则气分为二,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然则气分为二,而贯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21 15:33:05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2-21 1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zbssl在2004-12-21 15:28:59的发言:

转一下我在另一个帖子里的内容:


形意拳《九要论》与陈家拳传人署名为陈长兴的《十大要》的对比 (之二)


二要论 (二 气)



  
天地间森罗万象新陈代谢,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也,亦未沿有直而不曲者也。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今古不移之理也。


(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故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



  夫气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


(夫主於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既呼吸也。呼吸,既阴阳也。)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为阳,阳气下行为阴;阴气上升为阳,阴气下行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 )



  何为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轻清者为阳,重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济阳。


(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


混其用而言之,为劲为气,分而言炎,为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鼻不能无出入,而所为对待循环阴阳不易之理也。


(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回还之理也。)


然则气分为二,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然则气分为二,而贯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好文,对方的画皮揭开了,继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21 15:38:26编辑过]
发表于 2004-9-14 1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jinfeng6089在2004-9-13 13:34:47的发言:
下面就是相传宋书铭传授的太极拳歌诀:



             十六关要论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
     纵之于膝,活泼于腰,
     灵通于背,神贯于顶,
     流行于气,运之于掌;
     通之于指,敛之于髓,
     达之于神,凝之于耳,
     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
     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

                                   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 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八字歌

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捷便,沾粘连随俱无疑。
采挒肘*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八字歌》等歌诀如果确实是宋书铭传的,就证明了一个观点:宋书铭绝对不是江湖骗子!他的太极拳传授是真实的,而且是有真才实学的,并不是杨家拳的所谓“分支”。向恺然关于宋书铭的说法缺少历史的验证,只能作为一家之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4 14:32:15编辑过]
发表于 2004-9-17 1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空气不错,没有打架的,很少有评论的,只有悄悄的往自己家里刷屏的。

发表于 2004-9-20 1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ZT)陈王庭《杂诗》的内容有多种解释,下面本人稍微做自己的解释,请方家评论。主

要集中在前面的部分: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

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

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

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主要是关于《黄庭》的解释:

       该书是道教中一本艰深的书籍,如果不是有相当高的文化程度是很难阅读与理解的。在魏晋以后的各类文人中,更为流行的《黄庭经》不是道教的那一本,而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小楷本《黄庭经》书册,所以我觉得这里的《黄庭经》应该是王羲之的书法本,是陈先生老来练习书法用的,并不可能是道教的典籍。之所以这么说,有两个与原诗有关的分析:

其一,前面述及年轻时武士生涯的艰难,“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所以,才老来从文,而且,书斋也叫做“日省斋”,典型的儒教生活气氛;从一生回顾上讲,也符合总结类诗歌实际情况的写法,也符合劝导子孙后代的做法;

其二,从文辞上讲,本诗的内容相当浅显,就是明清时期的白话文,很难看出作者的较高文化程度,所以,将《黄庭经》理解成道教的经典,是与诗文作者的水平不相当的,理解成为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是相当适合作者身份的。下面,引述一首《黄庭经》原文,请大家看一下两者的差别:

天中章第六

天中之岳精谨修 云宅既清玉帝游 通利道路无终休
眉号华盖覆明珠 九幽日月洞空无 宅中有真常衣丹
审能见之无疾患 赤珠灵裙华茜粲 舌下膺玄生死岸
出青入玄二气焕 子若遇之升天汉

可以说,如果作者精通《黄庭经》道教内容的话,在杂言诗里面是不会得不到体现的,而只是教育子孙知足常乐,自给自足的。而知足常乐、自给自足等,都是儒家的一些小农经济思想,与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有很大区别的。

发表于 2004-9-21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十八)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十八)


    太极拳架式各家所传皆有区别,然不论其手法及姿态如何不同,其从首至尾须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滞,以满身轻利、气沉丹田为原则也。依此原则,又能时时注意阴阳、虚实变换、免除双重之弊,虽无明师指导,亦自有豁然贯通之日。练架式既练有真实工夫,则推手必容易进步,且不难出人头地。如练架式不下苦工,专从推手中觅作用,天资虽高,亦不过推得两手灵巧而已,身上功夫即增长,亦属有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21 10:52:31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