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桃谷大仙

中国首部综合性太极拳专著----杨门弟子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4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六)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六)

    在一趟架式中,就原来不曾分出某手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可以说全体没有攻击和招架方法,也可以说全体皆是攻击和招架的方法。无论头脑如何细密之人,欲从一架方法的范围缩小。我常见有以太极拳教授徒众为业的。因徒弟询问架式中手法用处,他勉强解说,谓“扇通臂”是用手招架敌人的手、左手向敌人胸膛打去,“海底针”是以右手食指戳敌人肛门(肛门又称海底,所以谓之“海底针”).


      呜呼!如此解释太极拳用法,岂不是极笨极无理吗!此种人可说是根本不明了太极拳的原理。


    或有问曰:诚如尔所说,太极拳既不要快,又不用力,平常平常练习时又不能想像如何攻击招架,却用什么去和别人比试?


      我说:我们练拳术的人无论是练太极或是其他之拳术,都应该知道这个“快”字意义:不是两手伸缩迅速谓之快,也不是两脚进退迅速谓之快。(因为人们)同具一样的手脚伸缩进退迅速的程度,除却老态龙钟及疲弱残疾的人,大概都相差不远。须知,快慢的分别重在两个眼睛,但是同具一样的两双眼睛,却又有什么分别呢?就在看机会能迅速与否!敌人没露出有可乘的机会,手脚尽管打到他身上,不仅不发生效力,每每转予敌人以进手的机会。


    两人对打时,如何谓之机会呢?


      在敌人失却重心的须臾之间,便是机会。两眼看到了机会,趁这机会进攻便能将敌人打倒么?仍不一定:还得不失地位、不失方向才能用效。因敌人的重心虽失,然须观其实偏差所在,从何地进攻,何方攻击,方能用务少而成功多。若方向地位未尝度停当,敌人原来已失之重心,有时反因受攻击而得回复,两人相打之际,可以进攻之机会彼此皆时时可以发生,却苦以两眼不能发见,有时发见稍迟则机会已过,有时因攻击之地位及方向错误,虽进攻不能发生效力,也是错过了机会。练推手听劲,就是重在寻机会,及练习何种机会,应从何地位何去何从方向进攻。两眼能不失机会,进攻又不能失机会方向,便是武艺高超,全不在手脚迅速。分别工夫的深浅,武艺的高下,完全在此。若不待机会,不明方向、地位,就算是蛮打蛮揪(在练他种拳术的当中,每有自恃气力则强,练就二三手惯用法,不顾人情如何,动手就一味横冲直击,屡能制胜,因而成名),练太极拳的却根本上不能产出这种人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0 14:15:18编辑过]
发表于 2004-8-5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七)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七)


       太极拳之所以练不用力,于练架式之外有数种推手的方法,就是要练习的人,从拳术根本上做工夫,不可注意一部的动作(学习外家拳打桩板、推砂包等动作)。


       或问:练太极拳时候,若以余力兼练打桩板、推砂包等动作,就应该总有利益、没有妨碍。


       我说:如何没有妨碍,并且有绝大妨碍!!因为练太极拳以圆活为体,所以在练习架式的时候,务使全身板散,久久自能圆活无碍,有寸许处着力则必停滞,何况打桩板、推砂包专用蛮力呢!

       太极拳所得的是弹劲,打桩板、推砂包所得的是直力(太极拳最忌直力)。原富直力者练太极拳,尚须渐次使直力化为弹劲,必完全变化之后,方能得太极之妙用,岂可以练太极的时候兼练根本相反之直力?

       或又问:练太极拳的素来不注意桩步,练习架式时,又全不用力,因之下部力量加增甚缓,和人比试起来每苦下部不稳容易受敌人牵动。打桩板推砂包的结果不过能增长直力,诚有妨碍太极圆活之体,若兼习站桩,使下部增加稳实的程度,应该是有益无损。究竟如何呢?

       我说:万不可有此画蛇添足的举动!须知下部稳实与否,全在于练习架式时是否能实在气沉丹田。如练有相当的工夫,确实能于每一呼吸之中都注意气沉丹田,则下部决无不实之理。


       还有一层道理应当明了:和人比试的时候,其所以容易受敌人牵动或被击退,其病并不在下部不稳实,乃腰腿不活之故。腰腿能活,则站走随意;没有与相顶相撞的时候,又何至有牵动下部,与被敌人撞退之事?外家拳每有用刚劲攻击敌人之手法(无不丢不顶的原则),所以初练拳时须注重桩步,然腰腿亦贵能活,如腰腿全无功夫,休说是两脚立在地上,全身坚立稳不到如何程,即钉两木桩于地下,用绳将两脚绑扎其上,也一般容易打倒。


      常有武功纯熟的人,两脚或是一脚立悬崖,壮士五六人推挽不动,观者莫不诧为桩步稳实。其实与立崖边之脚并无何等关系,完全由于腰腿灵活,能将着身之力引向空处。《太极拳论》中所谓“引动落空”,术语谓之“化劲”者也,越遇着强硬地方越可以显出力的效用。譬如枪弹、炮弹,越是打在坚硬之处,越能发挥他的侵彻力,此理是极易明了的。所以太极拳不以强硬为体,务必练成极软,以“不丢不顶”为原则,使敌人虽有大力不能发挥。如练习站桩,以敌人推挽不动为目的,岂不是与不丢不顶的原则相反吗?若练太极拳有站桩之必要,则古人早于推手方法之外传有站桩方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0 14:04:29编辑过]
发表于 2004-8-9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八)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八 )

    常见有练太极拳之人,于推手的时候在朋履挤按四手之外任意出手,或多方阻碍使不得按规定次序推揉。工夫生疏的,每致停滞不知应如何走法。其多方阻碍之动作,术语谓之“拿”,即拿住不放之意,此类推法不能没有,然仅可为练习的一部分工作,不能以此为基本练习(好处在使练习的人容易明白站走变化的方法,又能使触觉增加灵敏)。无论何种技艺,皆是熟能生巧,一方面练拿,拿即是粘,一方面练走,自然由熟可以得巧。

    然则何以仅一部分工,不能作基本练习呢?

    因为能粘与不能粘,能走与不能走,全在工夫的深浅。若没有相当的工夫,尽管知道粘走的方法仍粘不住、走不了,基本练习还是按着规矩推揉朋履挤按四手,并得认真分析,不可苟且妈糊放过,则三手皆不停当矣。


    推手也是一个太极拳圆圈,在一个圆圈之中分出棚履挤按四手,棚挤为半圆,履按为半圆本系联贯而成,故一手忽略,则全圆圈之破坏。在这四手联贯成一大圆圈之中,于彼此皮肤接触之处,每手又各成一小圆圈,每于小圆圈中又分半圆为粘,半圆为走,两手同时粘走,虚实须得分清,若不分清,即犯双重。两手虚实分清后,便得注意到一手虚中之实,实中之虚,不然则一手之中,亦犯双重,其弊害与犯两手双重等。


       无论练架与推手,皆须注意尾闾中及脊梁(所有动作胥发源于此):脊梁须中正,不偏不倚,因动作必从尾闾发端,方足以身体连动四肢,不是以四肢牵动身体。尾闾有圆圈,则各部的圆圈能粘能走,如尾闾不起作用,各部的圆圈,也都失了粘走之效。


    在太极拳不久的人骤闻此语必生疑惑,但依此练习若干日,自有恍然之时。倘教授之人,不令学者于此等处注意,在天资聪颖、又能下若干工夫的,或者有自行领悟之一日,否则将于身不如其所以然。故从来练习武术之人,贵在能得名师。每有终年游历,意在求师访友,即为此等处非经指点不可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0 14:11:25编辑过]
发表于 2004-8-10 1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九)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九)

    原来练外家拳的人,半途练太极拳,尽管在练太极拳的期间中,绝对不再练外家拳,而外家拳进步比未练太极以前反加倍的迅速,原来不明白作用的手法,也明白作用了。原来苦于力陷肩背,不能变化成劲到达于四肢的,也渐次变化能到达了。练过若干日太极拳的人,改练外家拳则深觉其动作之容易----因太极拳的动作是全部的非一部分的, 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外家拳虽不一定限于部分之动作,然其动作皆有一定目标,及一定之作用。或用拳、或用掌,或用肩、肘、臀、膝,形式显露,莫不可一望而知,故其用力简单,练习时可以想像其如何致用,使练者容易发生兴味,并容易觉得有显著之进步。太极拳一趟架式一百余手,其如何致用,有迹像可寻的甚少,虽可劬强附会某手如何用法,但因其一气边绵不断,劲路集中之点,无可寻求-----惟其如此,所以能收通身圆活之效。


    不拘内外家拳术,总以能圆活为每一要义,即以“圆、活”二字为拳术之要素亦无不可。故练外家拳的改练太极拳,因陡增其圆活之程度,乃自觉其进步倍速也。外家拳每有两手同时打出,或出手同时踢足者,此与劲路集中之原理相背。

    太极拳之架式表面,此类手法极多。实际先后主随,有条不紊。不过练习的人,应该特别注意,教授的尤应在此等之处详加解释:某式两手之中以何手为主,以何手为随。而一手之中,应何部分先虚,何部分后实,如何能使劲路循环,成一完全无缺之圆。


       此等处略有疏忽,即犯双重之病于不自觉。

    拳术何以忌双重?其原因就是妨碍劲路集中,人不患无劲,却患全身所有之劲不能任意使之集中于某一点(费无日力,求其能集中,尚不易得,岂可忽于双重之病,自于劲路上加一层阻碍?)。外家拳于练习及使用时,多有以侧身减少敌方攻击目标,而增加其出手之长度者,本为极合于拳理及力学之动作,惟太极拳不然。因其两手成圆互相救应,不能偏左或右之弊,经中所谓“尾闾正中”者是也。


    或谓:以胸当敌,岂不与敌以便利攻击机会?


    我说:人之一身从顶至跟,何处非受人攻击之地,却看人之艺术如何,其所以练太极的要含胸拔背,就在根本上防止敌人攻击胸部的一种姿势。练太极拳全部的方法,却惟恐敌人不肯攻人其胸部:敌手一入胸部,则随时随地皆为练太极的进攻之机会。近有人为迎合浅者的心理,任意将太极拳的架式改为侧身宽步,与外家拳同其姿势,有时轩眉努目,几乎握拳透爪,方自以为极免起鹘落之致,殊不知于太极拳原理相去益远,将来谬种流传,必使太极拳尽失中正安舒之义,及内家温和意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0 13:59:44编辑过]
发表于 2004-8-10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楼主!!!!
发表于 2004-8-11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十)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十 )


       近人皆谓太极十三式:棚、挤、履、按与采、列、肘、靠八法,并左、右、前、后、中定五者。此是勉强附会,断不可信棚挤挤按等不过八种手法。任谁专练太极拳的人,亦不能将此八种手法,一手一手的演出整个的姿势来给人看(仅能按照推手的姿势略为分析)。


       认真说起来,却能有这八个名称,乃略得其意的用法。至于要提出这八个式来教授徒弟,供人练习,以我所认识的太极拳名家,都没有这套本钱,仅可称为之八种手法,断不能为八式(因为并无一定格式使人遵循),然退一步言,当各有其妙法。至于前、后、左、右、中定五式,更含糊可笑:何种拳术无前、后、左、右、中定?太极拳的前、后、左、右、中定,又有何一定的方式?古人对于一种技术命名,决不如此不按实际,必另有其十三式或其法失传,或其名更变;要非现在所流行之太极拳架式,可以名为十三式也。
       上海李瑞九家,曾聘有拳术教师孟某,所擅长之拳称“绵拳”,共有八路架式,亦有两人推手法,用意颇似太极。闻孟某少时在山东、河南之间保镖为业,富有膂力,尤善单刀,其名颇显。孟年少气盛,自负其技睥睨侪辈。


       一日,护镖投宿于旅店。与同道者谈武艺,有旁若无人之概。忽有同宿一长发皓然之老叟在旁冷笑,鄙视之意现于颜色。孟不能堪,忿然谓叟曰:“若龙钟似此,岂亦能武!将毋倚老卖老,以为我没奈何乎?”叟从容曰:“强中更有强中手,武艺谁敢称能。因见汝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故不自觉其笑之出于鼻也,怒将何?”孟益不能忍,必欲与叟较,叟亦不辞。孟方出手,已跌数步,竟不测叟以何种手法,能跌人如此干脆。孟初以叟年迈,恐其不胜掊击,故出手未尽其长,至此乃以全力赴之。不料一近叟身,手脚如被蛛网缠缚,有力无所施,跳脱亦不可得,中心惶急,遍身汗出如淹。见叟张两臂往复搓弄如玩圆球,神气闲逸,绝无寻常比试态度,孟始知非敌,跪请拜师。叟曰:“拜师则可,但当弃汝所业随我经商。”孟思得其传,竟弃镖业从叟往来贩运于山陕之间。二年半,叟即病死,孟尚未得尽其传。据孟语人,其师所能,原有拳式十三路,历二年半仅得其八余,余五路失传。闻太极旧称“绵拳”,孟所习者亦为“绵拳”,复恰为十三路,我疑其即为太极十三式。

       又江西于今盛行之“字门拳”,身手步法酷类太极拳,架式亦为八路。又有所谓“鱼门拳”者,架式十二路,用法与太极尤相类,亦有两人推手之法。江西熊斗枢曾练鱼门十余年,前年与我相遇于汉皋,为言鱼门拳以手手不离逼吸为原则,练时亦贵慢贵不用力。惜其人不能说出鱼门拳来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1 10:38:1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8-12 1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势图解》连载五

                            《图解》书序(五) (待续)

    两年后,王先生来到上海,住在我家,我这才趁机与老师进行探讨。前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说的内容没有别的,就是太极拳!我了解到,以前老师在信里面所说的话,绝对不是随便为太极拳做无边无际的宣传。经过跟随许、吴二先生的学习,即便是老师原来所练习的“八拳”,也已经因为太极拳的练习而变得更加出神入化了。我只是在经过老师讲授以后,才放弃以前所练的拳种而开始学习太极拳。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什么深厚的功底,但是经过练习我更加体会到,我国各个拳术品种在论及精湛宏深的时候,没有超过这个拳种的。

    所以,我不能不对那些对于太极拳仍有疑问的人说这样的话,凡是对太极拳评论甚高以及其它等等的话,只可以对于那些有志深造的人说,不足以对于认识肤浅的人士说。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的话,当然有那些世间所谓练习“少林拳”的人进行教习,只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学会套路,三年的话就可以小有成就了。

    去年,我跟随部队到达北平,因此有机会结交许先生。许先生对于太极拳术进行认真研究已经有很多年头,因为看到有志之士缺乏进一步深造的桥梁,就根据他的心得,写成《太极拳势图解》一书,印行于世。虽然我的学习尚未取得成就,但仍然希望我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于是就写下了自己对于太极拳的经历过程,算是完成了许先生交给的任务。

                                                       中华民国十八年二月六日平江向恺然序于开平防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4 11:11:2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8-12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jinfeng兄的连载,期望其他网友提供更多的好文章,让太极拳的圣洁还以真实的面目。
发表于 2004-8-12 1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十一)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十一)


      我国拳术派别繁多。


      无论全国,即一省之中,每有数十种架式,甚至一县之内亦有数十种。拳术界的现象如此,应该能人甚多,始有此创造能力。我经仔细研究,结果知道,此种种类拳式流传,并不一定传自有创造能力之人,多有由一个负盛名的教师,在二三十年之中传出数十种拳式。虽皆托名传自古代某人,或言岳飞,或言达摩,且有托之孙悟空、弥勒菩萨者。其实手法皆大同小异,一趟架式之中,合于拳理及实用者不过三五手。


       此教师者,何以如此不惮其烦,编造此种种类之架式?无非为广招伙计耳。


       北方学拳拜师,无一定肄业时期。有力者延师至家,或寄居其师家中,三年五年继续练习之事,甚属平常。南方则多有限制,或延师来家,或由师自行设厂授徒,率以三四十日为厂,至多亦不过五十日,期满则徒弟各自散去。如欲继续练习,即增一厂,至多亦不过五十日,期满则徒弟各自散去,如欲继续练习,即增一厂。徒弟进厂之日起,至散厂之日止,其间必夙夜苦练,以求出厂后能致用,若徒学过二、三厂武艺后,尚不胜未经练过之蛮汉,则为不名誉之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30 15:24:26编辑过]
发表于 2004-8-13 1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十二)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十二)



    如太极拳者,因不能计日有效,即其他理甚精、法甚织密之各种拳术,亦决难于百日之间,体用俱备。从来练拳者,多系粗人,不明此理,如练二三厂后,尚不能克敌制胜者,不怪其师武艺不高,即疑其吝不传授。为教师者,欲其徒计日收,惟有将原有之拳术搁置,择三五便于用之手法,加以转折,及江湖卖艺之门面动作,编造成一趟加工,而托之于世俗最迷信之古人所传。其式简单易练,天资略高之人十余日即会,再教以半月之拆用,出厂后居然能战胜蛮汉------师之声誉因之雀起,往习者日多。但人情厌故喜新,一年半载后又非得改造一趟架式不可。

    平江有名拳师潘厚懿,三十岁时即以教拳为业,寿至八十方死。前后所教徒弟在三千人以上,其所传架式之不同何止数十种,得其真传者不过十人。并非彼秘不教人,学者欲求速效,使彼不能不如此。现在潘之徒弟在各处当教师者,亦有数十人。

    辗转流传,四百年之久,名称已屡变。


    --------又焉知孟某之绵拳、熊某之鱼门拳不与太极一脉相传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30 15:26:28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