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九)
原来练外家拳的人,半途练太极拳,尽管在练太极拳的期间中,绝对不再练外家拳,而外家拳进步比未练太极以前反加倍的迅速,原来不明白作用的手法,也明白作用了。原来苦于力陷肩背,不能变化成劲到达于四肢的,也渐次变化能到达了。练过若干日太极拳的人,改练外家拳则深觉其动作之容易----因太极拳的动作是全部的非一部分的, 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外家拳虽不一定限于部分之动作,然其动作皆有一定目标,及一定之作用。或用拳、或用掌,或用肩、肘、臀、膝,形式显露,莫不可一望而知,故其用力简单,练习时可以想像其如何致用,使练者容易发生兴味,并容易觉得有显著之进步。太极拳一趟架式一百余手,其如何致用,有迹像可寻的甚少,虽可劬强附会某手如何用法,但因其一气边绵不断,劲路集中之点,无可寻求-----惟其如此,所以能收通身圆活之效。
不拘内外家拳术,总以能圆活为每一要义,即以“圆、活”二字为拳术之要素亦无不可。故练外家拳的改练太极拳,因陡增其圆活之程度,乃自觉其进步倍速也。外家拳每有两手同时打出,或出手同时踢足者,此与劲路集中之原理相背。
太极拳之架式表面,此类手法极多。实际先后主随,有条不紊。不过练习的人,应该特别注意,教授的尤应在此等之处详加解释:某式两手之中以何手为主,以何手为随。而一手之中,应何部分先虚,何部分后实,如何能使劲路循环,成一完全无缺之圆。
此等处略有疏忽,即犯双重之病于不自觉。
拳术何以忌双重?其原因就是妨碍劲路集中,人不患无劲,却患全身所有之劲不能任意使之集中于某一点(费无日力,求其能集中,尚不易得,岂可忽于双重之病,自于劲路上加一层阻碍?)。外家拳于练习及使用时,多有以侧身减少敌方攻击目标,而增加其出手之长度者,本为极合于拳理及力学之动作,惟太极拳不然。因其两手成圆互相救应,不能偏左或右之弊,经中所谓“尾闾正中”者是也。
或谓:以胸当敌,岂不与敌以便利攻击机会?
我说:人之一身从顶至跟,何处非受人攻击之地,却看人之艺术如何,其所以练太极的要含胸拔背,就在根本上防止敌人攻击胸部的一种姿势。练太极拳全部的方法,却惟恐敌人不肯攻人其胸部:敌手一入胸部,则随时随地皆为练太极的进攻之机会。近有人为迎合浅者的心理,任意将太极拳的架式改为侧身宽步,与外家拳同其姿势,有时轩眉努目,几乎握拳透爪,方自以为极免起鹘落之致,殊不知于太极拳原理相去益远,将来谬种流传,必使太极拳尽失中正安舒之义,及内家温和意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0 13:59:4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