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5 11:09:38

练习中,先拉筋,开骨,尽最大限度放松,放松是无止境的;在放松中逐步整合全身力量,形成整体并让内气充盈,全身形成轮胎胶一样的韧性和弹力。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5 13:33:01

太极拳的放松:头分三节;天目以上为梢节,天目至人中为中节,人中以下为根节。
各节要象转动丹田一样反复转动,意念里面有一串佛珠在螺旋转动,又好象佛珠在大脑里扫描一样。
转动时觉得大脑向外膨胀和向上下拉长。
转到一定时候觉得天灵盖也在跟着转动。
身体躯干亦分三节;胸部以上为梢节,胸至丹田为中节,丹田以下为下节。
四肢亦同;靠身体部分为根节,依次中节、梢节。
转动放松方法同头部。
丹田亦分三处:上丹田在头额,中丹田在心窝,下丹田在肚脐下寸许。
站无极桩时根据功力可分别守三处丹田。随着理解的提高,逐步达到丹田随意走,无处不丹田。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7 05:45:47

太极拳必须面对面教学,才能有所得,功夫不是讨论出来的而是磨练出来的。太极拳练习有一个教学原则:桩功不熟练(一年级),不讲架,架子不整(三年级),不讲招,招法不顺(六年级),不讲劲,劲路不通(八年级),不讲功!因为讲了也是白讲!!!!
    建议朋友们:多练才能多得,好好尊重自己的师傅!
    桩功不熟练(一年级),不问架,架子不整(三年级),不问招,招法不顺(五年级),不问劲,劲路不通(七年级),不问功,功夫不纯(九年级),不问法!
任何一个好老师都不缺少眼力!师傅一定看得到你的进步,什么时候应该给你什么,自然就给你了!除非老师自己滥竽充数另当别论!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7 12:27:13

力源于脊骨之内,正直不偏,而中正安舒,如脊骨不能中定垂直,劲发时不能由内及外。一只猴子竖蹲不动时其形较短小,但身一纵几乎长大了一倍。戴氏拳以“蹲候桩”作为入门,其形简意深已显而易见。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之开合。如在水中抓住鱼,刚离水面它便会猛然扭动背脊,脱手而去。一个壮汉不一定能抓牢一条鱼。鱼也是脊骨发力。鱼被钓上来的时候那惊恐与疼痛时所翻滚的动作就是进身时的身法。当达到八十公里时速一个紧急刹车,那就是进身发劲的感觉了。舍却丹田而主动去锻炼脊骨、腰椎,腰椎一动丹田自然会内动潜转。脊骨、腰椎提放卷纵扭转开合;以五节腰椎内部的惊炸弹拦劲弹抖起四梢之力;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对方的重心实点,轻易的将对方击出,真功夫在能否以脊骨的提纵展落去撞击对方整体重心。如对方对你面部突然击出一拳,你随意探手一接,对方能否旋转着栽出去,如果不能就证明你对脊椎的内转发力还没有真正掌握,不能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转起落之内劲去切削对方的重心。任何动物发力时,都是在腰。如猫捕鼠、虎发威,都是将腰后坐而弓,借弹劲猛力而出。脊骨与后腿成一直线,发之才能有力。膝不能超脚尖,鼻尖不能超膝尖,超此三尖即失重心,便受人制。 -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22 15:40:31

太极拳真谛也就是:
一松一紧一运化;
一松一紧一太极;
一松一紧力自出;
一松一紧自无敌;
不松不紧不刚柔;
慢松慢紧力浑厚;
瞬松瞬紧炸力崩;
渐瞬松紧鬼神惊;
拳者若明此中理;
无师自通功必成...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22 16:00:22

真正的太极拳发力,是一个周身协调运作的过程,并不是由身体的局部而发的,脚与大地的蹬斥力只是发力的第一作用点,并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回馈自身,使自身能量放大,加能而出。太极拳的发力.乃有其源,这个发力源就是“腰”.即所谓“依中而行,本中而运,由中而发”,太极拳其腰柔而其劲刚。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24 11:16:49

太极拳松到家,就沉下来了。松,不能散。一紧,动作发出去,气达梢节;一松,气回丹田。气到中丹田不行,必须到下丹田,通达海底。松沉要清楚,不要慌,每个动作不要抢。松的时候,浑身上下一松,整个重量下来,血脉松开了,全身非常舒服。前招、后招就是典型的范例!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24 11:19:31

       太极拳松得足够好了,就能做到随心所欲,应物自然。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27 00:50:37

在行拳走架时松沉劲的练习注意事项:
      每当一脚要提起之前,就要沉实实腿,即松一下实腿侧的软肋;
      每当虚腿着地的同时,又要松一下实腿侧的软肋。
      在这样有一定节奏的一松、一松中,沉劲就慢慢的出来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27 01:01:53

    太极拳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动作能够正确体现“完整、细致、浑圆”的锻炼要领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到能以较小的身法和较小的关节旋转幅度来练习拳架。这是太极拳的“小圈”练习阶段。这一提高阶段还要逐步增加身体内部运转的练习内容,以求达到“内外相合”的要求。通过在“大圈中求小圈”的锻炼,逐步做到周身一家、内外一气,“乃可臻于缜密矣”,达到“缜密”的境界。拳论上说,“筋骨要松”,只有以大开大合的方式锻炼身体的筋骨和关节,才能为“节节贯串”打好基础。作为一门运用身体进行搏斗的技术,太极拳的练习者如果不能先在筋骨的层次自如地运用身体技能,就更谈不上进一步发挥太极拳超乎拳脚之上的妙用。练习者只有经过大开大合的锻炼阶段,做到丹田与胯裆带动全身、身随步动,做到外开内紧、外方内圆、上下左右前后周身照应,才算掌握基本要领,才有可能从“大圈”逐步过渡到“小圈”。年纪较大的人学习太极拳难以在功夫上见效,与筋骨缺乏大开大合的锻炼、“大圈”练习的基础不扎实有密切关系。
       太极拳的锻炼过程,就好比练书法,正确的顺序是先练大字、后练小字,通过大字练习来掌握笔法中“起、承、转、折”等细节功夫,到练写小字的时候才能意到笔到,小中见大,具有开展的气魄。这样的学习顺序才比较容易见效,基础才比较扎实。
页: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查看完整版本: 南京凌派陈照奎架陈式太极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