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1-17 00:18:05

行拳走架重心只在一只脚;所有活动全由脚底涌泉带动,全身全部松掉,此时是全身舒服畅快,气机腾然,做的好时,有时置身空山灵雨,每脚踩出去有如踏在水中,发劲全部动力,只在脚底涌泉,走化腰胯带动,全身放松不施丝毫之力。应对时,对若推之,则把力量导引道脚底涌泉,如泥牛入海,应拳击脚踢,则迅速欺身向前,如发箭冲进对方门户,在对方力量还没发出(还在根节)就将对手发放出去,如果对方能守,只要有任何接触面,即用此接触面将对方发出。重心完全放在一之脚上,左右旋转,起落钻翻,如龙卷风,如水之漩涡,气沉入脚涌泉,以重心在左脚为例,身体向下向左钻下,乃接地之力,身体向右向上,乃吞天之气,此时全身力量只放在一只脚底涌泉,故其酸楚无比,很吃功夫,由于全身松透至极,故打人发人,如水如风,无形无象,无有招式,对手在毫无感觉不见招式下,如被风刮起,被水冲走。经内功训练后,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规矩,而重内在气机鼓荡的感应。吸气入丹田,同时神贯注气走满入全身胀如气球。蓄存气不出,神感觉全身外面皮肤接触空间之气流或温度。吐气身体感觉体内萎缩向丹田,而气体由各毛孔泄出。空体无气尚未进气,要感觉体内有万千气流在体内,乱闯钻探各部位。不要管呼吸,注意力在呼吸上,其式必空,主要是式要整。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1-18 13:58:46

养生中的“开”“合”,技击中的“放”“收”,都不能脱离“中”。掌握了“中”,才能使内气收放自如,灵活运用。技击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制住对方的“中”。功夫较高的人可由“中”的舒适放松中获得主动,功夫较差的人则会因失“中”而处于被动不适的地位。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1-18 19:43:13

太极拳功夫要求内外合一,内动带动外动,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而不是比手划脚,漫不经心的肢体体操活动。
这是判断太极功夫入门的一个见证,功夫上身的标志是,百脉皆开,诸劲通畅,体健神足,手脚轻灵,丹田充实,动之微发之聚,先知已后知人,有守中用中之能力和境界,功夫深时,浑身无处不丹田,丹田即手,手即丹田,哀悼何处何处发。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1-18 19:48:11

太极内功练到丹田,命门充盈后,便有了相当的基础和“资本”,至此下一步是继续在带脉上和脊背上用功。
当命门充实和饱满后,除可引气贯背,通臂,饱指。还需要继续充实带脉,这时的主要训练方法是抓闭练法。
不能急于求成,循环渐进,水到溪成。
太极最忌违背自然,急于求成,苦练,死练。道法本自然,神意专注,但肢体要放松。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1-20 16:24:01

练拳其实就是把一个人本能以外的动作用特殊的方法协调起来,再把协调起来的动作综合起来变成一个人的条件反射。如果拳架动作不通过检验、不明拳理,那可能是在做操。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1-21 08:43:36

小草奥奥奥奥 发表于 2012-8-16 11:41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soso_e183:}{:soso_e160:}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1-22 04:51:52

练拳架时,在体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加大运动量,身体下蹲前进、后退时迈步要大。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时,含胸拔背,松腰落胯,两胯根要始终保持窝形;迈步时,实足的胯根要微向里抽旋而下沉,腰胯同时旋转。要做到外三合,有时错对相合,有时同步相合,上下保持一条直线。移重心时,实腿胯要松沉屈折,另一腿要放松随腰转前提,先合胯,后开胯。定势时虚实分明,先塌腰,后收敛臀,胯再放松,胯裆既开又合,保持骶骨有力。要注意的是,胯为核心,先注意上下一整体旋转,再研究上下肢异步旋转的配合。 -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1-22 04:56:08

行拳时腰裆要密切协调配合,活腰应松裆松胯,塌腰应开裆开胯落胯,拧腰应扣裆转胯。只要灵活地掌握了胯关节的开合、松沉、旋转,腰裆劲的耐力、弹力、爆发力就能产生,这样才能悟出太极拳技击之奥妙。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1-22 17:34:22

太极拳的下盘沉提劲:就是实的部分身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虚的部分从下往上放松提起来。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1-22 17:42:55

太极拳的精髓就是练出松沉劲;脚下生根的松沉劲是基础劲,是底层劲,亦叫母劲,其他劲道都是由松沉劲展开生出。如身上无松沉劲而谈练整体劲,就是没用的空话。
页: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查看完整版本: 南京凌派陈照奎架陈式太极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