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练内家拳的人;讲的就是“力不出圈”,就是专门在身体的重心周围发力,因此发出来的力量奇大。这种专门在别人无法发力的近身距离内,以别人无法发力的身体姿势,来发出超强力量的拳派,完全做到了“出人意料之外”。因此,一旦出手,对手就只有一条被打飞或者当场被击垮在地。
太极拳的松;不是单一方向的松软,而是对称方向的松开;是“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的松;是沉浮相生、撑抱相辅、阴阳互动、矛盾统一的松。
如下半身向下放松,加强了对地面的作用力,地面才能加强向上的反作用力,劲力才能向上升,手上才能有劲。有劲的感觉似是紧,其根源仍是松。若说是紧,也是松出来的紧,不是做出来的紧。
内家拳在练的时候,身体要求是舒展大方。可是在“打”的时候,身体要求却相反像是一根绷紧的弹簧一样,身体似乎是被压着的;但随时准备弹起来。说的好听一点,身体就是特别像是正在捕食的豹子,或者说是捕鼠的灵猫。而对手,对于这样的,往往是“不堪一击”的,他们几乎没有机会来。更要命的是:即使打人出手后,身子依然保持卷曲的样子,因为它随时有下一次的出击。所谓的“太极者,长拳也;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中间是没有断点的。因为太极的打法一旦出手就是连绵不绝的凶猛,不断对手的机会,不让对方有机会怎样做到呢?
很简单,就是攻防合一。
拳出手后,第一是“不后退”的要诀,“硬打硬进无遮拦”;
第二是连消带打,不会给时间让对手来反应和调整的。
太极拳行拳时尽量上身少动。记住所有的动作变化都是由重心在两脚之间的“虚实”转换; 通过膝、胯、腰、肩、肘、腕、指节等关节以圆弧旋转的形式传递到指尖的。也就是“节节贯穿”。任何身形不要随意的变动,特别注意不要有随意上下波动的起伏状,久之便会有上松下实的感觉。
太极拳在整套拳的所有动作中,无论上下前后左右均不应出现直线的动作,所有的动作都是以弧线、旋转的形式变化的;哪怕是及其细微的动作都应做到如此,从脚跟到指尖,从指尖到脚跟。
太极拳所谓梢节领劲,即:上盘的手是梢节,手上要有领劲的部位,体现技击用法中的劲道。中盘头为梢节,头要虚领顶劲,领起全身,竖起脊骨,中气贯足,充分发挥眼睛耳朵的视听功能和大脑的分析、判断、指挥、协调功能。下盘的脚为梢节,脚上要有领劲的部位,迈步如猫行,落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脚上要有步形步法和技击方面的动作。如:“初收”、“白猿献果”等势,提膝时脚上要给劲,加大膝关节的上冲力量、“左右蹬脚”要脚掌领劲、“左右擦脚”和 “二起脚”要脚面领劲、“扫堂腿”要脚拇趾领劲、“闪通背”转身后扫要脚后跟领劲等。再如:“金刚捣碓”最后的震脚动作,震脚前要抬起脚尖,里勾脚尖,放平脚掌再震,这样震脚脚正劲整,还保护了后脑不受震荡。
太极拳所谓中节随,即:上盘的肘为中节,肘的动作要随着肩和手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否则肘不会成为“重武器”,两肘既要时刻保持有下沉之意,使肩关节松开下沉,又要时刻保持掤劲,以起到护肋和定位的作用。中盘的胸部为中节,胸部的动作要随着上领顶劲,下走丹田劲或者叫做腰劲的条件下才能正确发挥作用,即便是走胸靠、背靠、背折靠,也要靠丹田这部“发动机”,胸部要始终保持虚松自如,不较劲。下盘的膝为中节,膝的动作要随着胯和脚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否则膝也不会成为“重武器”。
太极拳所谓根节摧,即:上盘的肩为根节,不论是入劲还是出劲,肩部不能虚空失控,即便是走肩的化劲和出劲,都不能失去守中的中定劲。如果手肘里合引化到肩部时,肩不能再引化,这是转换劲路的关键点,而是要通过腰的旋转变进,把腰部传上来的劲送到肩上,转为出劲,摧动肘与手。中盘的腹部为根节,腹部也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腰劲和丹田劲这个人体的总枢纽站,通过丹田的鼓荡转动,把气劲输送到四肢和其它发力的部位,它所起到的摧动作用是任何一个部位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作“发动机”和“变压器”,它不仅是气劲的枢纽,而且还有变压增压的作用。下盘的根节是胯,胯和肩的作用相似,腿脚的提收动作到了胯部就到了终点,必然转为出劲,胯部与丹田紧密相连,丹田的鼓荡转动摧动胯部,胯催动膝脚去发挥作用。
太极拳的梢领中随根节摧,周身九节劲,节节贯穿也好,顺逆缠丝也好,开合相寓也好,松活弹抖也好,都离不开丹田这个气劲的总枢纽。所以,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方式,这是太极拳的真髓,也是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