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zheu 发表于 2012-8-13 10:55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讲究骨架定位接骨斗榫,用意不用力,起承转合,八面支撑力,式子摆好,架子一调,自然而然具备几个方向的张力,外力压到习者的胳膊上,能感觉到这个力量自然传到脚底,差之毫厘,力量立刻就散了,把来力通过间架的传递卸掉,而自身并不用力。
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来化解人家来势的,它也可以发力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盘骨。古老的说法是腰胯,这只是唤y的讲法,实则只指盘骨。所以练太极拳者,而用腰肢发力,已经不对。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盘骨,而太极拳正就是用盘骨来打你,这个部位,在太极拳中叫作「大拳头」,反而手掌握成的拳头,仅「小拳头」而已,从来不加重视。一个娇滴滴女流,只要懂得开胯,以盘骨的收束、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麽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盘骨的发力,外表上看不到,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也所以太极拳千年以来都是秘拳。
南柯一梦 发表于 2012-8-17 21:58
认真拜读,细细体会,谢谢啦
圈内打人,圈外推人,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
太极凤凰 发表于 2012-8-13 08:52
太极步法,动中求定。求其轻灵、稳健,提脚不蹬,是由脊背之气将脚提起,落脚无声,是由丹田之气将脚平松落地,如猫行虎步,松起松落。都不是用力,而是用意气来完成,或者说在意念的指挥下,由松来完成。虚脚的提起,不是靠躯体的前倾,腿的拉力和脚的后蹬力,而是靠脊背之内气,将虚脚提起的。这就是提脚不蹬落脚无声,体现了“意气换的灵”的虚实转换,而不是用力转换。
太极凤凰 发表于 2012-8-13 08:52
使靠须直身,够不着就上步,肩只可随手臂的螺旋缠绕原地向前旋而不要向前探,保持含胸,身子微沉,重心始终保持在两脚的中间。也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成三点维护稳定架势。夹角一定保持90度。为什么?因为,人与地面成90度夹角,所以,人站得稳。如果有虚实之分,则夹角的角度跟着变化。实的部位则度数大一点,根据虚实的变化情况而定。这就是运动力学的基础。{:soso_e183:}
传统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内三合外三合、缠丝劲、抽丝劲等等。讲究抬腿不过膝,不像现代太极拳抬腿那么高,给人以美感。传统太极拳也讲究意念,上下随,内外合,六合归一,讲究整劲。如要求以腰使手,以脚使手,手打三分,脚打七分等等。
上练摸鱼知轻重 ,下盘虚实猫步行。
要做到一动全动:用腰轴带动拳架后,进一步注意拳架之细微转折处,哪怕是一个手上细小的圆弧,都是腰走圆弧的外在表现。这时,上下内外,牵动往来,动静虚实,随屈就伸,无不相合,表现出完整一致的功夫。
杨锦富 发表于 2013-11-5 09:39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能做到的人太少了。以点带面呀,圆规定律。太极拳之精髓。
358022621 发表于 2014-2-13 17:03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能做到的人太少了。以点带面呀,圆规定律。太极拳之精髓。
圆规理论,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