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 18:52:31

       太极拳的拳艺技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规律,有些恰恰相反,所以能丢掉自然习惯,熟练掌握练就的技巧反射本能。确非易事。

  例:“舍己从人”多有遇小力,还能从人。与大力时反不能从人。舍不得丢掉自己的力气,造成与人较力,至少也有顶的现象。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 18:53:55

       太极拳的“一动无不动”是全身配合,势势贯穿,侍机应变的法则,但多见一处受制,全身失灵。不能临场发挥。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 18:56:26

       太极拳的“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是一个蓄而后发的击打过程,保持间架,以圆为主的拳艺。而不是直来直去的打法。又多不能适从。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 18:57:40

       太极拳的“力由脊发”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这样发出的力量“整”。不是一拳一臂之力。掌握这种“整”劲,必须摒弃局部发力的习惯。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 18:59:05

      太极拳的“快慢相间”在快与慢的关系上,在人们的心理与习惯上,可以说影响最深。因为手快打手慢与力大克力小相同,是存在着的现实。太极拳就要打破这个常规习惯。同时在心理上要有高度修养。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 19:01:05

       太极拳也不是不讲快,但决不妄动,“急则急应,缓则缓随。”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前辈大师发人:“遭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不玄。”这种快是从慢中磨炼出来的真快。所以平时锻炼一定培养心静、气敛,不急不燥的心情,遇乱不慌,遇险不惊,泰然自若的风格。临阵自会显出太极的真味道来。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3 14:08:20

行拳不久,为了换来浑身劲力的整实,让人颇感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这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是方法错,累是必然的,这是阶段性的。肌肉酸痛,因为地球引力会用肌肉的酸痛来提醒你身体的这些部位是紧的。还有消耗本力和能量带来的疲劳,真有些吃不消。颤抖是好事,出汗也是好事,不用担心。“出完大汗出臭汗,出完臭汗出细汗,出完细汗出香汗”。到了仅细细出汗,此时是全身汗毛孔在呼吸,达到不疲不喘才算进了太极的门。刚开始大汗淋漓的关是一定要过的。抖是调整内里的上乘法门,妙处说不尽,只有自己在练里体会。这时要用意志克服困难,要有毅力的坚持练下去,这个阶段叫做“人练拳”,就是“人练太极”。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3 14:14:49

太极拳处处都包含了阴阳和谐统一的辨证关系;从某种角度讲,人练拳、拳练人的思想也正是这种阴阳互补哲理的具体体现。当你汗流夹背醉心亲近太极拳时,当你冥思苦想,潜心钻研太极拳理时。拳在花中笑,这份笑意是一种会心知心认可的微笑。
因为它即将回馈给你的是一个全新的你;
它将改造你的世界观、人生观;
改造你的心灵,改造你的意志,改造你的体魄,改造你为人处事的方法,改造你……;
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与韧性,天、人、拳将合而为一!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5 18:54:04


太极拳行拳时松腰松胯则气自合沉,能使两
足有力,下盘稳固。真的松沉到脚底贴地,

会觉得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渐

渐充盈全身,将人向上顶起,这是地面反座

弹力作用的缘故。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7 19:57:12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4-10-7 20:06 编辑


练好掤劲,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五点。      首先,要立身中正,身备五功。太极拳要求中正安舒,就是身体要保持自然的正直状态,要虚领顶劲,松肩坠肘,含胸拔背。在中正的基础上,要做到“一身备五弓”。五弓是指在放松的状态下,躯干、两臂、两腿形成弓形的蓄劲待发的状态。身备五弓,就能很好地体现出“力由脊发”的要求,这样才能做好掤劲。       其次,要节节贯穿,力达梢节。就是要:“其根在脚,发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脚蹬地,通过踝、膝、胯、腰、肩、肘、手七个环节的传递,将劲力从手发放出去。所谓的“力达梢节”并不仅仅指手,脚、膝盖、肘等部位都可以发力。这里,要求劲力的运行要节节贯穿,最后达到梢节,形成整劲,做到周身一家。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曲中求直”。做到“曲中求直”才能做到“饱满圆撑”,才能产生掤劲。所以,太极拳的动作都是微微弯曲,有一种向外撑的劲力。       三、腰为主宰,梢节领劲。这两点要求是相辅相成的。腰为主宰,就是意念先引导腰,一动要腰先动,再带动四肢,这样力量才能够协调。虽然是腰带动四肢,但是,手脚又不是完全被动的,有时候是要梢节领劲。比如掤完后接捋,手要微微向前,有一个引领的作用,然后再捋。这样就能形成对拉拔长的掤劲。这种对拉拔长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利的,拉长伸展关节韧带,保健养生。太极拳的掤劲,也是在这种对拉拔长的运动中产生的。许多动作都要求对拉拔长。对拉拔长就是拉筋,就是掤劲。所以,做好掤劲,既要注重腰为主宰,又要注意梢节领劲。这样就能产生一种对拉拔长的效果,从而产生掤劲。       四、饱满圆撑,螺旋运转。太极拳处处都有螺旋劲,处处都有阴阳。阴阳就体现在螺旋运转上。比如冲拳动作,就是螺旋着向前发出的,像子弹一样。这种螺旋运动,能够锻炼肢体的经络。太极拳的动作,都是螺旋运行的弧线。在做螺旋运动时,要注意“饱满圆撑”,也就是要有“左顾右盼”的动作转换。我们在做动作时,往往忽略了左顾右盼,比如做“撇身捶”,右手要先左引,再右发,然后再中定。许多人做这个动作往往忽略了左引。我把这个现象叫“缺左现象”。没有这个“左顾”转折,动作就不饱满。“饱满圆撑”并不是架子拉得越大越好,而是能够做到“左顾、右盼、中定”,这样才能支撑八面,饱满圆撑。       五、神聚气敛,运柔成刚。“神聚气敛”是在做好前面四个要领的基础上,把神气内敛,内气鼓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运柔成刚”是要求运行的过程要柔和,落点则要有沉刚的顿挫,要沉腕舒指。这也叫做“柔行气,刚落点”。       我以为,把以上五个方面做好了,就能够把掤劲表现得淋漓尽致。练习太极拳,要做到协调、完整、和谐。也就是要由内而外,上下相合,周身一家,这样自然能把掤劲表现出来。不要把掤劲看成是一种表面的劲力,它是从内向外的。我们练习掤劲,是从外形开始练,外形动作熟练了,再向内练,要“由松入柔,由柔入沉,由方入圆,由正入整”,把形、劲、气意四方面合为一体,协调一致,这样掤劲就能表现得非常到位。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三圈理论的核心是不能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