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4 14:48:19

在练拳方面,一要有恒心,不因有困难就间断;二不要贪多学快,不要以为会的多为能,而是要徐徐地吸取滋味,细细地思悟,如日子久了,万无不进步之理。如其只图学快,描画其表面,不体会内容,就不容易学好。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5 10:57:11

练太极拳三个阶段的意境,形象比喻了练拳要领。
如站水中至颈深,身体正中气下沉。
四肢动作有阻力,姿势变换要慢匀。
此诀含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动作慢匀、迈步似猫行等要领,尤其在水中行走之阻力比喻,利于将意念贯穿于动作至每一瞬间,做到轻而不浮,柔而不软,松沉兼备而增长内劲。对初学者极为重要。
如在水中身悬空,长江大河浮游中。
腰如车轮精神涌,滔滔不断泅水行。
此诀含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以腰为轴、圆活贯串等要领,乃为由练体阶段进入练气阶段,内劲由浑厚而更见轻灵之关键。此时身法已就,进展亦速。
身体如在水上行,如临深渊履薄冰。
精神合注神内敛,妙趣环生味无穷。
此乃虚静而神凝之境界。形与意,从有而归之于无。虽动犹静,轻灵至极,其乐无穷。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5 11:05:00

在练习拳架中,低桩利于拉筋骨,不利于力量下到脚跟;中、高桩利于力量下沉到脚跟和走内劲。
低、中、高桩要轮流打,才利于提高。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5 11:22:20

太极拳的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
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
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7 05:41:54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5 11:05
在练习拳架中,低桩利于拉筋骨,不利于力量下到脚跟;中、高桩利于力量下沉到脚跟和走内劲。
低、中、高桩 ...

太极拳在走拳架中:下半身力量沉到脚跟;
上半身以脊椎为支撑力量上领,上下形成对拉劲;
全身肌肉自然下沉;
整个拳架要舒展、大方、圆活,不僵滞,肢体不卷曲。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7 12:25:44

力源于脊骨之内,正直不偏,而中正安舒,如脊骨不能中定垂直,劲发时不能由内及外。一只猴子竖蹲不动时其形较短小,但身一纵几乎长大了一倍。戴氏拳以“蹲候桩”作为入门,其形简意深已显而易见。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之开合。如在水中抓住鱼,刚离水面它便会猛然扭动背脊,脱手而去。一个壮汉不一定能抓牢一条鱼。鱼也是脊骨发力。鱼被钓上来的时候那惊恐与疼痛时所翻滚的动作就是进身时的身法。当达到八十公里时速一个紧急刹车,那就是进身发劲的感觉了。舍却丹田而主动去锻炼脊骨、腰椎,腰椎一动丹田自然会内动潜转。脊骨、腰椎提放卷纵扭转开合;以五节腰椎内部的惊炸弹拦劲弹抖起四梢之力;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对方的重心实点,轻易的将对方击出,真功夫在能否以脊骨的提纵展落去撞击对方整体重心。如对方对你面部突然击出一拳,你随意探手一接,对方能否旋转着栽出去,如果不能就证明你对脊椎的内转发力还没有真正掌握,不能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转起落之内劲去切削对方的重心。任何动物发力时,都是在腰。如猫捕鼠、虎发威,都是将腰后坐而弓,借弹劲猛力而出。脊骨与后腿成一直线,发之才能有力。膝不能超脚尖,鼻尖不能超膝尖,超此三尖即失重心,便受人制。 -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9 18:55:07

采挒肘靠由击转粘之本
进入对手以后,以采挒为先,采者制住敌之手,促显敌之劲。挒者击发敌之身,诱引敌之劲,采挒运用之后,倘本人身出圈外,则以肘济之,肘出圈外则以靠济之。以后既不欲求粘敌之身手,乃因采挒所及、敌不得不动,以生迎拒,有迎拒则两者自然粘住,粘则太极拳之处显矣。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9 18:59:01

圈者一人手足所及之范围,如欲进入对手圈、必须一手攻、 一手防之,两手抽丝旋转而入之。如水磨之、一手转磨, 一手加水之姿势,并以中正之身段而入之。 至身段之高下以己肩与敌之肩平为合度, 则此既攻既防,亦防亦攻进入敌圈为最安稳之进圈法。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21 19:48:27

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去拙力,增活力,所以劲也,任何技巧都是建立在力量、速度、反应基础之上的运化.太极拳亦莫能外。没有力(劲)、不用力(劲)、不会用力(发力或发劲).终生不入太极拳真功之道。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21 19:52:58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实际上非无力不要力,只不过是对招熟、劲活的一种体悟,不过就是行拳交手中不较劲、不努气、不用拙力而已,也仅此而已。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三圈理论的核心是不能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