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22 15:45:16

太极拳修炼,一方面要学会借人之力,另一方面更要加强自身能量的积蓄储备,特别要强化腰胯争合反弹力的训练,这些训练,犹如加粗加密自身的“弹簧”,即拳论中所谓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太极拳只有做到“极坚刚”才能“无坚不摧”,太极拳只有周身如簧,才能遇力则应,发力时才能撒手便出.即“发劲似放箭”。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24 11:01:01

太极拳打得好不好,关键看你松沉是否做得好;倘若松沉做得恰如其分了,你的劲就能合好,说发就能发出去。由松变柔,积柔成刚,就见功夫了。在平时,行走坐卧都要在松沉上下功夫。练拳时,能松沉下来就活了。诀窍在于行拳时要处处把人体本身的重量体现出来,沉肩、坠肘、松腰、松胯,气沉丹田,千斤坠下来,一口气下来,而不加丝毫拙力。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27 01:00:49

       太极拳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动作能够正确体现“完整、细致、浑圆”的锻炼要领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到能以较小的身法和较小的关节旋转幅度来练习拳架。这是太极拳的“小圈”练习阶段。这一提高阶段还要逐步增加身体内部运转的练习内容,以求达到“内外相合”的要求。通过在“大圈中求小圈”的锻炼,逐步做到周身一家、内外一气,“乃可臻于缜密矣”,达到“缜密”的境界。拳论上说,“筋骨要松”,只有以大开大合的方式锻炼身体的筋骨和关节,才能为“节节贯串”打好基础。作为一门运用身体进行搏斗的技术,太极拳的练习者如果不能先在筋骨的层次自如地运用身体技能,就更谈不上进一步发挥太极拳超乎拳脚之上的妙用。练习者只有经过大开大合的锻炼阶段,做到丹田与胯裆带动全身、身随步动,做到外开内紧、外方内圆、上下左右前后周身照应,才算掌握基本要领,才有可能从“大圈”逐步过渡到“小圈”。年纪较大的人学习太极拳难以在功夫上见效,与筋骨缺乏大开大合的锻炼、“大圈”练习的基础不扎实有密切关系。       太极拳的锻炼过程,就好比练书法,正确的顺序是先练大字、后练小字,通过大字练习来掌握笔法中“起、承、转、折”等细节功夫,到练写小字的时候才能意到笔到,小中见大,具有开展的气魄。这样的学习顺序才比较容易见效,基础才比较扎实。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29 19:42:43

太极拳妙全在引劲落空,此劲即在“擎”“松”两处,练得。能荡开,能拎起,能连续,始能有效。太极拳得劲处,则全在开合有整劲,即在“引”“放”二处练得。能浑身配合,曲中求直,始能有效。云手一势,乃开合劲运动路线之典型;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1-3 12:21:38

练拳时一定要轻沉兼备,尤其是手要向上发劲时,腰胯必须松沉,即逢上必下,如金鸡独立,右手向上举,左胯就一定要下沉,好比是树要往高长,根一定要深扎。再有倒换重心,一定要裆走下弧,脚的五趾要紧紧抓住地。顺缠变逆缠、逆缠变顺缠,凡是转关时,一定要塌掌根。掌根塌时,肘要坠,肩要沉、胯要松。定式时一定要螺旋下沉,同时边呼气边沉。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1-3 15:21:53

行拳要守中用中,不偏不倚;做人应不卑不亢,把握分寸。
  行拳要气定神闲,抟气致柔;做人应心平气和,温文尔雅。
  行拳要气沉丹田,随遇平衡;做人应沉着冷静,稳重自信。
  行拳要虚心实腹,舍己从人;做人应虚怀若谷,善为我用。
  行拳要周身一致,节节贯穿;做人应全面细致,不失偏颇。
  行拳要至诚求真,心意相合;做人应率真诚实,本心能动。
  行拳要有意无意,以柔克刚;做人应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行拳要虚领顶劲,一气贯通;做人应公平正直,一身正气。
  行拳要身正势正,沉稳中定;做人应心正气正,翦除私欲。
  行拳要净心松身,自然天成;做人应胸怀坦荡,质朴真纯。
  行拳要行云流水,轻灵圆融;做人应随曲就伸,善于调谐。
  行拳要知己知彼,得机得势;做人应明于自知,推己及他。
  行拳要用意非力,自然顺遂;做人应勤于思考,勿令强为。
  行拳要动中寓静,静中触动;做人应劳逸结合,一张一弛。
  行拳要以小胜大,圆转机巧;做人应事半功倍,讲究效率。
  行拳要契合宇宙,融于自然;做人应调整自身,适应社会。
  行拳要注重规矩,内外相合;做人应掌握原则,遵约守诺。
  行拳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做人应勤恳明志,水到渠成。
  行拳乎?做人乎?噫!行拳亦做人乎?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1-17 04:39:38

太极拳追求“意到气到劲到”,由于劲是动作的直接原因,因此“劲到”也就是“动作到”。然而,一个拳架动作是身体许多部位协同的结果;日常的思维意识是不可能全面精细照顾到而实现全部支配的,所以,任何武术无论是日常的锻炼还是实战应用,都是要求达到不假思索这种程度的,也就是要通过日常不断锻炼追求形成不需要意识支配的条件反射的,或者说就是要由无意识的潜意识支配动作,这样才能既精神放松又动作正确协调。不然的话,如果总是以日常的意识指挥动作,动作的正确协调反而会受到妨碍。这一道理几乎绝大多数武术锻炼者都是有亲身体会的,比如某些高难动作学习中有意识地做总是做不好;然而成功地完成总是在某一日的无意之间。这就是顿悟!!!当然,这高难动作的完成有以前这种有意识地做作为基础的,但能够协调地正确完成是不能处处有意识指挥的。正因为这样,以日常的意识指挥动作对于初学者是必需的,是“入手功夫”,也就是仅仅适用于初学者的锻炼方法;而当动作熟练后,需要协调正确地完成;行拳,心中一物无所着则最明这样的精神状态。这样的精神状态就是对于气力、劲力与动作如何都是毫不思考的。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1-17 04:42:27

太极拳的两胯偏沉依次走,虚实变化如水流,一抑一扬生神韵,勿忘勿助任自由。
实际上,不论什么动作,不论实胯虚胯,都不能向上挺,都应向下松,叫下胯;

只不过是松的部位和松的程度不同而已。

一般来说,实胯偏沉的重点部位是坐骨,因此,实胯的要领为“坐”。

虚胯也应向下放松,放松的重点部位是上面的髂骨,即腰两侧卡住裤带的骨头。

其中,虚脚向前的(虚步)是松落同侧的髂后嵴(上后角),虚脚向后的(弓步)是

松落同侧的髂前嵴(上前角),因此,虚胯的要领为“落”。

由此总结出下胯的基本规律是:

一、实胯坐,虚胯落;

二、实胯坐又分虚势的实胯坐和实势的实胯坐;

三、虚胯落又分虚步的虚胯落和弓步的虚胯落。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1-17 19:07:57

太极拳行拳的动作,势势必先求安稳。即先安定重心,而后有变化。步步有根,重心安定,气势沉稳,即所谓“中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必须随时求其中,求其定。
练拳时,任何一招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停止。
(中线,指脐间线,即人体的重心线)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1-19 20:21:53

横拳的练法,是斜着进一小步,横着退一大步,横拳等于是倒着打的,正好练这“踏荷叶”,脚伸在地上,要感到踏在荷叶杆上,只有一 根丝能支持,要用脚的肉感,把这根丝探测出来。-  不敢踏,轻也不是重也不是,脚底板最嫩的皮肤,和这根丝一揉合,一星点水花似的,有那么一星点弹力,人就弹开了。脚底板是练形意 人的脸面,娇嫩着呢,什么时候感到脚底板会“脸红”,才算上道了。
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三圈理论的核心是不能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