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4-9-1 11:27:48

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练习;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9-1 11:30:06

太极拳的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练习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9-1 11:37:13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4-9-1 13:17 编辑


太极拳的内劲;通过由内及外的练习培养出来,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练习方式而获得的劲力。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太极拳内劲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的来源是靠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在后足蹬地发内力的瞬间,后胯往下坐,前腿膑骨向前指,前脚猛然往下一沉,压缩横膈腊膜,使腹腔突然膨胀,肚皮绷紧,好像一在块石头落入水中,一下子把水溅物很高。要求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这时是力由脚起,集中于腰肾,意念经脊骨、膻中,再经肩井布于两膊,达于手指。这样发力,实际上是在瞬间调动和集中全身各处潜在的强大的内功力量,恰好对准其被引化落空的不平衡处,如激光冲射出去,这种高压式的内劲功力,是无坚不摧的。发劲时必须做到沉着松净,专注一方,腰脊用力,前腿弓,后腿蹬,脚趾抓地,上下相随,完整而富有弹性,即将全身所蓄之戏一呼即出,由脚而腿而腰至于肩、肘、手,疾似电掣,三节齐到力增加。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9-2 19:08:45

太极拳的劲由脚跟提起,足心微涵内吸,自觉一点灵气由心而发,行于手足之中。初始,觉足有凝重之感,当行其缠绵之意,方不失螺旋之劲,即可调转足踵之太极。初学之人多有拙力而无灵劲。可觉足踝之处太极之旋有阻涩之感。当须宁神静意,渐渐可化去其滞气,使环转达乎虚灵。虚则有聚,灵则有应,故随时日之积累,可觉踝处有物旋转,渐旋渐急,渐旋渐大,具慧目者可见足踝处各有一彩球,五色斑斓。初始,必以形起而带太极运化,久习之下,随心念而动即可感知太极之旋。旋转之时,随足踝处太极之旋转,足心处有各样反应,如针刺感、酸胀感,有风出入等,当为内机之自运,并非气功所言之发气、采气。积久可觉脚趾各关节,节节透开,有伸缩之感,足尖点地之时,似觉一气贯于足中,下柱于大脚趾,上达于头顶,中环转于足心,足下轻灵翔动之时,往往顶上可有机旋,似觉微风拂发。闭目垂心,觉两眼有渐湿之感,常见有双鱼游动,此乃水归大海,双鱼游墨。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9-2 19:14:19

太极拳旋膝之时;双手轻拂膝头,五指不可抓住膝盖,须保持脊背平直,不可弯腰弓背,即常保拔背之意,顶上有虚灵之感,项颈有竖领之意。旋膝之时,可觉膝头有一大球随之旋转,初始亦有凝重之举,常有重压之势,胸腹之际气血翻涌,周身气机充盈,遍体发热。平心静气,可化去躁气,自生清凉舒适之感,而觉身中太极旋转渐渐平稳。同时,两肘微沉,若然神宁思静,微闭两目,可见膝、肘、肋三环处有杳冥之象,内中可有光球连珠递进。若凝意于下丹之处,可觉身外有物随之旋转,周身气机之行浑然一体。若有意于窍阴,则觉两耳有胀旋之感,继觉听力渐佳。真乃钟鸣谷应,一洗炎蒸。膝之旋动,常保舒缓轻柔,更须气势相形。触处皆有成圆之意,动转常涵悠然之情。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9-2 19:17:50

太极拳旋胯之时;立身中正,膝微弯,脚趾微微扣地,膝有内裹之意。坐胯,保持尾闾中正,以尾骨划圈旋转。初始多有轻浮无靠之感,可凝神静意,气沉下丹,务使呼吸深缓绵长,尤忌粗重急短,可觉腰腹气机鼓荡,足心有内吸之意,觉似有物进人,头顶有紧麻之感,亦有物慢慢浸入。继则,心沉身稳,觉一呼可直上九天,一吸可径达十地,更觉足下有根,巍然屹立,而有中流砥柱之势;头顶一线虚悬,轻轻灵灵似有吐纳风云之慨。久习之下,必知腰胯各有一球旋转,如太极锁相之状。鼻中清液增多,具慧目者可见鼻中似有浓浓气柱,此乃马化龙驹之象。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9-2 19:20:00

太极拳旋肩之时,须肩膀下沉,松开,灵活。旋转时,有沉、松、拉、合、扣、圆、摇、按等种种劲路。沉则身稳,松则身灵,拉则开骨缝,合则圆臂力,扣则前冲而又回转,圆则舒缓即又贯通,摇肩则开河车,按肩自然培丹,种种不同,须当细细搜求。如沉松圆摇宗四正,拉合扣按法四隅。行此式时,可知胯上边缘处另挂小球,绕身旋转,可随意放飞,周身气机循流不息,渐有浑然忘我之态,内中虽有万千变化,而与参修之人似若失心。初习时有散乱凹凸之感,练久自可圆融无碍,凝神时掌指微动,似可摧动两肩之太极运转。常觉口中玉液琼浆,汩汩涌出。此时行功者可口藏珠玑,舌绽莲花,此乃龙归大海之谓。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9-2 19:22:26

太极拳旋头之时,周身具要放松,心中凝定。须脚下有根,膝中内裹。裆间圆撑,腰节放松,胸部虚悬,头顶竖项,把住心中一片祥和。旋转时头顶自有一旋领起,感觉似如漏斗之状,有物冲身而入。头之旋转似极沉,又似极轻灵,而领周身万机以动。须知头乃人身之首,顶劲领起,实为中气上提,学者当首其直贯道脉。若有意若无意,似轻似重,百机俱动,而周身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天机活泼,浩气流行,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至此,旋转之势,圆转自如,已无滞机,渐归于浑然太极之象。初行此式,激起本丹回旋。若致腰疼腹泻,不必惊惧,二、三日可不治自愈。常行此式,可觉头上大球与足下大球连为一体,旋转时见身周无穷事物纷至沓来,近身处随旋随化,周身感觉似极复杂,或轻灵、或沉浑;或觉飘逸、或觉稳健;或觉气势磅礴、或觉缠绵悱恻,直至心性空明。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9-2 19:26:08

人身之外存二十七位太极。自上而下有头、颈、肩、胸、腰、胯、膝、踝、足九位太

极;自左而右有手、腕、肘、肩、身、肩、肘、腕、手九位太极;从身前至身后有


九位虚幻太极。自然疗法无念训练开手即法自头至足九位太极之修。须知二十七位太


极之修,实法六十四卦方布周天之行,即宗九九之方阵上下、左右、前后三轴之


机。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9-3 13:46:58

太极拳 的 节节贯穿;一、手: 手动人不动,人动手不动。
      1、手动人不动: 就是让手脱离肩关节,任何外力支配不了你的全身,至多袭击得了你的手;
      2、人动手不动: 力从脚跟起,一进一退,可以步步取胜,所有的力都可以还给对方,对方用力越大,反击力越大。
二、脚:
          1、提腿:当立点、重心落于右脚,缩右胯,提左腿,提时尾闾下沉(但人整体并不下沉);

          2、横开一步: 横开时,大拇趾先下地,再其余4指接着落地,与肩同宽;练拳中,每一个动作转换前都要松胯。

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有自身的规律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