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无形无像,内外合一;外静内动,神入气穴。
“中定难求”。“顶天立地”。无极预备势是太极拳势的基础,多练“无极预备势”来体会“立身中正安舒”。“中定”有了,功夫就上去了。太极“出门”了。中定:上面要“顶头悬”,“神贯顶”。不是硬顶,而是虚领顶劲。下面有根“入地三尺”,不是两脚踏在地上,而是“如履薄冰”。虚虚地将“中定”领直,精神提起来,颈椎与脊椎竖直,如同“顶天立地”。放松。周身无一处用力,做到外无动态,内无想象,无思无虑。要上气灵—用力圆活,着力轻灵;底气足—力源久远,源渊不断;中气满—丹田充沛,气海坚实。上中下三气合一,方能着手奏效。“中定”定好后,要浑身上下,内外完全放松,归于无极。特别要注意两肩也要随“意”“气”完全放松,沉于脚底。要多做自我检查。要求形正(不偏不倚),气顺(不摧不守),意宁(精神内守,静如止水)。太极拳的本质是无为。松是太极拳的灵魂。 下面是“三线放松功”
1) 百会 --------> 丹田 -------> 两涌泉联线的中点。 (中线)(上下中轴)
2) 左肩 --------> 左胯﹐膝 ------> 左涌泉。 (左侧线)
2) 右肩 --------> 右胯﹐膝 ------> 右涌泉。 (右侧线)
从头至脚﹐节节松开﹕
头﹕虚领顶劲﹔脸﹕上下﹑前后﹑左右各部分肌肉﹐完全均匀放松﹐下颌内收﹔颈﹕ 藏喉﹐颈后微微凸出﹔肩﹕松肩﹑坠肘﹑舒指﹔胸﹕含胸拔背﹔腹﹕空腹﹐气贴命门﹔腰﹕下塌松腰﹔尾闾﹕松垂,主宰运动方向﹔胯﹕ 圆裆松胯﹔膝﹕ 松膝有上提之意﹔踝﹕ 竖直对拔﹔脚﹕ 脚底轻轻平贴于地﹐如履薄冰。脚心要空。
太极凤凰 发表于 2012-8-18 00:46
太极拳的裆走下弧,(在倒重心时一定要松胯、塌腰会阴部向下一沉)在拳架较低的前提下,再加上这种裆走下弧的要求,其运动强度大、难度大、很吃功夫,无论对练功还是健身都有极大好处。但走下弧时,注意不要忽高忽低,同时要注意,移动重心时先松一下,不要硬挤过去。
太极拳松胯的标准:
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胯部相对不负重;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
人的自重已扎在膝部已下小腿及脚跟部;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上身的自重往下松沉时,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从上往下释放;当你收缩会阴部时,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太极拳之架子中,人只知一套,不知一套中尚有高、平、低三种。初习时,为高架子。次习平架子(一称四平架,即眼平、手平、脚平、裆平是也)。後习低架子。而三种架子之中又分大中小三种‥
一.大架子—求姿势开展,合於养身。为昔日杨澄甫所授者。
二.中架子—求各势动作合乎中庸之道,使内劲不致过头,且能绵绵不断,始终如一,为杨健侯所授者。
三.小架子—求各势紧凑,动作灵敏而迅速,为杨少侯所授者。
此三种之中,以小架子为最难。每一势皆发寸劲。故前进、後退步子甚小。手与腰腿尤须一致。学此三种架子,时间甚久。决非一年半载所能蒇事。初习之时,每日只能学习一手或二手足矣。不可过多,多则姿势既不能准确,复易入於油滑之途,有失太极拳之正义。
除戒求速成外,又忌用力。所谓「不速求速则伤气,无力弩力则伤血,若气血两伤则危矣。」反言之,如练之得法,虽一势、一式亦能得其益处。否则练非其法,即每次盘全套架子数遍,亦无效可言。惟练时必须:
舌抵上鄂、唇齿相合、以鼻呼吸、身体中正。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头正顶悬、尾闾收住。
上下一致、落步分虚实、处处求圆满、周身轻灵。
太极拳的“过”;一为力过、二为气过、三为意过,四为神过等等。何为力过?身体不会放松、僵直、僵硬的练拳,刚劲过大,不会阴阳相济。古人云:过刚必折,力是有极限的,一旦力达极限就会物极必反的下降。功力也如此,有的相互不服气,较着劲的猛练,求胜心切,有的拳师抱着木球、抱着石球练,这样练太极拳是大错特错。我们轻灵活泼求懂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太极拳是非持力达手快的拳术,要保持平常心,在心静、松柔上下功夫,仁者才无敌。
何为“气”过?有的拳师教学生,每个动作要注意呼吸,配合每个式子进行呼吸,是错误的;太极拳的呼吸两字是前辈对“引进落空、借力打人”技艺所作的一种特定比喻,是与人的自然呼吸在性质、概念、作用和内容上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有的人为配合动作进行呼吸造成胸背痛,身体难受感。太极拳的呼吸时随着每个式子变化的自然呼吸,如同我们平时的呼吸一样,一定要自然;我们讲在气则滞。一句话要自然,千万不能用呼吸指导打拳,会伤人伤身的。就是由一定功夫,用哼哈二气开合发放人时,也不是特意的去呼和吸,也是因人动时发出的自然动作之气。带气练功,长时间也会伤身。饱伤胃、饿伤气。所以练拳之前要提起全副精神,心情愉快舒畅进行练拳。
何为“意”过?太极拳是在神、在意不在气的拳术,在意但不能用意太过,意过是僵,意过会伤身、伤神、伤气的。古人云: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大道不离方寸土,非存心兮非有意,更非胸中运精气。打拳要似是而非,似有似无中练,要绵绵若存,若有若无中练,不能强行领气,强行运气用意运气伤人伤身,应在似笑非笑,似松非松中练拳。
何为“神”过?练拳要求神不外散,神宜内敛,有的人瞪大眼睛、努气逼人,神气外露,神过分外露为神过,神过也是僵。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精神提得起不是神过,分开来,到一定层面时还要忘神,“忘神以养虚,以养虚无之体”。无节制的房事频练功会伤精,同时也伤神。
太极拳基本规则:(一)空圈一势一势都练成空圆圈,即是无极,即是联。故每势以转圆为主,不须断续,不须堆洼,如此做去方为合格。
(二)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三者何以能直?细分之是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倒,不扭膀,不掉胯,自然上下成直。
(三)四顺顺腿、顺脚、顺手、顺身,四者何以能顺?细分之是:手向左去,身顺之去。腿向左去,脚亦顺之去。惟顺脚时先将脚尖撩起随势而动,切记不可抬高移动身之重点,向右顺亦然。
(四)六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膀与胯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
(五)四大节八小节;两膀、两胯为四大节,膀为梢节之根,胯为根节之根,周身活泼全赖乎此。八小节:两肘、两膝、两手、两脚,节节随膀随胯,挨次运动,勿令死滞,自能顺随与膀胯为一。
(六)不撇、不停;每动一招,左手动,右手不动为撇,右手动左手不动亦为撇。脚之作用与手同。不到成势时止住是为将劲打断,名曰停。犯此,无论如何锻炼劲不接连终无效用。
(七)不流水每一招到成时一顿,意贯下招,是为势断意不断。如不停顿,一混做去,谓之流水。犯此,到发劲时,因势无节制,劲无定位,必致劲无从发,此宜深戒。总括四梢:每一动作行于四梢,此为练拳之必要。有歌为证。歌曰:牙齿为骨梢,舌头为肉梢,指甲为筋梢,毛孔为气梢。
练拳就是练脊椎,节节贯穿最大的障碍就在这里。手上发烫,脊椎发热,多活十年没问题!
练拳要寻思把丹田练热,开始的时候都不听话,慢慢就听话了。 太极拳练的是立体滚动随遇平衡!
练拳就是练脊椎,节节贯穿最大的障碍就在这里。手上发烫,脊椎发热,多活十年没问题!
练拳要寻思把丹田练热,开始的时候都不听话,慢慢就听话了。 太极拳练的是立体滚动随遇平衡!
太极拳内三合行拳要点:
1、领劲点:稍节递个,轨迹是球面走三角,分内角与外角,都是受力与发力呈一斜角,转换是如弯月变化的轨迹。领劲点在接触对方时,转换到接触点,领动点的变点是意劲点的变化而成。如肘、靠劲的领动点的变化就是从手指转到了肘部与肩膀。如背折靠等。
2、发劲点:在弥漫身外的肩圈,腰圈与膝圈,注意脑后这个“东西”,即能量球绕背后的含蓄旋转,此变化,让人无从琢磨,无有征兆,如被气场发出去一样。发劲点的背后绕圈,通过双肩绕中轴左旋右转,形成背丝扣的先天太极圈轨迹。如掩手弘捶等等。发劲点是一个神妙的心法。
3、腹部坚实点:丹田涨缩,由大至小,逐步深化递进,丹田开始是无形的柔性大球,逐步收小到刚性小球,其实是刚柔一球体,一吸一咬,无须蓄发劲即发出,不过是丹田小球的弹性张力变化更快更隐蔽罢。
心空无为状态是“敬态”本能非条件反射,腹部坚实点是气劲变化,最妙是丹田与双肩熊膀的U型内劲的斜进变化,此态能将意动领劲点与背后双环一套十字生的神妙发劲点,有机融合,动静合一,内外合一,先后天合一。如此心空态势,能量内劲中和本能。
试力盘架是意劲随着“发劲点、领劲点、腹部坚实点”不同变化而变化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以意劲随拳架在不同三点能随心所欲地缓慢运行为标准。如此,心意一如,劲形合一。
太极拳的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细线连着左右两手。当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如打青龙入水,前拳后肘,弹抖劲从左拳瞬间发出过左臂传至右臂到右拳,拳要空心。青龙出水的打法一样,只是右拳空心向上,也可打出肩、肘、拳三节的力。 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膨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