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古拳谱曰:“达摩传下太极拳,一路起落势如仙。长灯辉煌碧浊洞,招招势势似舞演。
起势先使括边炮,太白金星摘心拳。轻身架云雾中旋,幼猫上前观金山。
嫦娥挽绸两侧舞,怀抱明月光闪闪。若有妖魔来作怪,心意括边炮震天。
白鹤亮翅柔如棉,十字插手似绕线。手分上下鸡独立,白马分鬃瞎扶船。
鹞子翻身秀婵娟,梅鹿卧枕如躺绵。雾中苏醒静幽幽,双手散云垂两边。
仿佛梦中作一战,静中乐极心颜欢。”
动作名称为:括边炮,控心掌,转身顶云,上步七星,单鞭,怀中抱月,当头炮,白鹤亮翅,十字手,金鸡独立,白马分鬃,鹞子翻身,童子抱观音,左右供佛。
太极拳步诀曰:“起步节要松,迈步如猫行,步步要均匀,轻灵柔而灵,独脚负重心,虚实要分明。弓步像弓莫费力,摆脚弹脚需要轻。虚步足跟要离地,单岔就像幼猫醒。进退插跳侧歇步,移变需求轻松静。”
太极拳脚下的尺寸:做步的实脚在中心点,尾闾坐在原足跟的位置,膝不过大趾趾甲根,鼻尖下对膝尖,是中正安舒,也就是足尖,膝尖,鼻尖三尖相对。
脚下虚实变化:习拳的拳决“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脚下的阴阳变化是练好太极拳的重要拳法。脚下阴阳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动作;太极拳脚下虚实变化是渐变,而不是突变。出步或并步,也分解成若干小动作。
太极拳在行拳时人之身体,无论用何种步法,其足跟至少必有一个着地。
足掌在足之中间,为全身重量之所寄。且能转移重心,在足部占一重要地位。
足趾因不常用之故,遂逐渐退化。然人每至行将滑倒之际,足趾亦显其功用,并能维持重心之平衡。
足之为用,以双足落地为宜。倘未有机可乘时,万不能抬腿动足也。学者,须且记之。
掤劲不丢即是太极功。神形合一自能一气贯穿,周身一家;双臂撑合自能感悟胸中腰间开合;缩胯起胸自感丹田力足;内气鼓荡;头领足蹬神意行,身拔劲沉脚有根。关要处全在开肩,双檗松要撑,圆要沉,松撑圆沉自为“弓”即“掤劲”备而“五弓”成。“弓”成劲整,弹、抖、颤、灵机一动劲如箭。习太极者只要有了拳中要求的“掤劲”;什么“惊炸力、爆炸力、寸劲、混元劲、浑圆劲”等等,一点即悟,刚柔瞬变,虚实不定,因敌而变,遇隙而发,不发而发。
所以说“掤劲”得功夫成。“掤劲”练习并没有特殊的方法,太极拳中每一招一式都训练出拳中要求的“掤劲”来,有些只是掌握起来慢点而已。
“松”是武术的共法,不是太极拳独有,只是程度与深度的不同要求而已。所以要想把全身骨节打开,就必须伸筋拔骨,而这个伸筋的过程开始就是从“紧伸”而来。而身体轻灵有从哪里来呢?是从脚腿部的支撑力来的。也即从“沉”中来的,能松则能沉。——“松”从“紧”中得, “轻”从“沉”中来。
练套路首先要学会放松,全方位的放松问题,共有20多个。不会放松,动作就不会协调,动作不协调练的拳架肯定是散的。不会放松就不会有内气,松的不好内劲质量也不会提高。
"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这当然是一种比喻,他的真正含义是:不动手不是指绝对不动手,是尽量少动手,因为动手是局部之动,容易门户大开,手是两首门,不多动,不妄动,符合太极用意不用力,松静轻灵精神。那么不动手动什么?动意、动腰、动身、动步。到功夫练成后就成为千手千眼,全身都是手,处处可打人。
太极拳行拳的动作,势势必先求安稳。即先安定重心,而后有变化。步步有根,重心安定,气势沉稳,即所谓“中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必须随时求其中,求其定。
练拳时,任何一招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停止。
(中线,指脐间线,即人体的重心线)
发力的真正不传之密是“大形过位”;就是步要过人,身要过人,手要过人,整个人要过人!
步要过人;前脚要超过敌人的后脚,你的步要把敌人掀起来、趟出去。
身要过人;把自己的重心砸在敌人的重心上,要把敌人砸倒、撞飞。
手要过人;要把敌人打穿、打透,打的是后脑、后心,而不是脸、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