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架时,身体下蹲前进、后退时迈步要大。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时,含胸拔背,松腰落胯,两胯根要始终保持窝形;迈步时,实足的胯根要微向里抽旋而下沉;腰胯同时旋转。要做到外三合,有时错对相合,有时同步相合,上下保持一条直线。这就是我的金钢捣捶的原理。
太极松身法的核心理念是立身中正、对拉拔长、松紧相间、动静自然。通过这种方法的锻炼,可逐渐把各个关节松开,如是身体自能柔韧灵活。在此基础上再盘拳走架,则经络疏通,血脉流畅,舒适自然,内在充实。
行拳时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体中正的沉到脚底地面;只有沉到脚底,才能产生地面反座力;只有地面反座力,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倒不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反座力而起。
太极拳行拳时不会用力的人,把手伸得老远,会用力的人把手、臂贴近肩、腰,就能用上肩劲、腰劲,变得力量大增,身摇肩靠,就有排山倒海之势。肩是固定在脊柱上端的一个横杆,双肩与腰形成的三角形, 有很强的支撑力和扭转力。腰与下面的胯形成另一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通过腰连接起来,相互作用,就能把力传导到身体各部。身上的顶抗力、撞靠力、拧旋力、压榨力都靠肩发放出来,或者由肩传导给臂、手。
烟水悠悠,故事往来,人在旅途行,常遇顶头风,经得起风霜苦,看得见楼外楼,谁的眼界,谁的世界。
无论生活给予了什么,去理解它的用心,去寻找它给自己带来的正面的积极意义。
事实上,生活多么像一位仁慈而又充满智慧的长者,它让我们看到黑暗又看到光明,让我们感受寒冷又感受温暖,让我们拥有又让我们失去。花开花又落,春去春又回,它用无数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人生无常的真相,提示我们无需有任何爱与恨、对与错、得与失的执着,作为天地间的一名过客,我们走过的意义就是去感受、去体悟、去领略,并在一路的经历中完成对自我认识和超越的过程。
假如在烦恼中迷失,那么烦恼是一盅蛊。如果在烦恼中突破自我,那么烦恼是一剂药。自我的认识,从来需要在伤痛的自我审视里进行,那么多的自以为是,那么多的任性固执,那么多的无知狭隘,自我那么多的缺陷往往给生活带来许多麻烦,进步的标志,就从自我的剖析开始,然后在自我的否定中创新自我,唯有一个健康、积极、善良的自我,才能带来一个轻松、无虑、祥和的生活。
生活里有多少快乐,不是外界的人或事给的,那些脱离自我的快乐犹如折射七彩光芒的气泡,脆弱、易碎。生活的自在轻松,并不是因为命运的一帆风顺,而是内心的无束无缚,一个乐观的心态,总是能够把沉重的生活活出一番生机盎然。生活的美好,无需企望命运的施舍,它完全取决于自我心地的选择。
仇恨会在宽容里融化,执着会在放下里忘却,纠结会在豁达里消解,生活是痛苦纠缠,还是无忧自在,就在于我们自己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迎面而来的酸甜苦辣。
去拥抱生活,去尊重生活,去理解生活,去创新生活,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用一份宽阔的心地,去承载生活的苦与乐悲与喜,无论遭遇什么,不背离生活,生活的美好,就在于自己的心一直向着美好前行。
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关键在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习练太极拳的核心就是节节贯串,劲起于足,接于腿,主宰于腰,通达与脊,输于臂稍。我们练拳的核心就是从支点(两足)到落点(劲点所在处),不断优化中间环节的过程。
太极拳修炼时劲不是靠两腿的主动蹬撑而来,而是两足、两腿,在拳架骨骼调整好后,产生向下松沉的力,此力的反作用力通过两足的运动,开始合而为一的向腰脊输送;形成力由脊发的棚破力。可以是前后整合,左右整合,上下整合、螺旋整合。下盘关节放松之后,本身松沉的力,也就承担体重的压力,此反弹力接地而起,基本上也是体重压力的反作用力;而后如果身体骨骼优化到位,加之两腿小肌肉群的协调配合,则可以产生出大于体重3-5倍的整合力来。这是太极拳的劲。
太极拳的沉就包含了合、松、旋。所以我们行拳时是逢沉必转;
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关键在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练拳体会这一缩一伸的趣味是,常想起荡秋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