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4-2-11 10:48:56

太极拳, 就是运用阴阳辩证之理,建立周身一家的运动体系,实现攻防技击和健身、养性之目的。“太极”对于我们理解和感悟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起着指导性作用,不仅使身体“小宇宙”气血贯通,形成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规律,并且使人的精神世界与修养层次也提升至“道”的境界。“太极”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说到底就是“平衡”二字。行拳之时,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做到思虑全无,心中空空洞洞,人拳两忘。是这个样子吗?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2-12 16:33:46

动中取静,静中动。

358022621 发表于 2014-2-13 16:58:21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3 08:57
太极拳的步伐---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  两膝微下蹲,松胯易拧腰,  两肘配两膝,八方任逍遥。
...

抱拳
练拳时一定要轻沉兼备,尤其是手要向上发劲时,腰胯必须松沉,即逢上必下,如金鸡独立,右手向上举,左胯就一定要下沉,好比是树要往高长,根一定要深扎。再有倒换重心,一定要裆走下弧,脚的五趾要紧紧抓住地。顺缠变逆缠、逆缠变顺缠,凡是转关时,一定要塌掌根。掌根塌时,肘要坠,肩要沉、胯要松。定式时一定要螺旋下沉,同时边呼气边沉。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2-13 17:12:49

动中求微,微中求变,变中求妙,才能妙中入奥。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2-28 09:59:54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6-2-14 09:18 编辑

太极拳的下盘稳,上盘空,到了老时不失劲;
这种太极用意的修为,唯独你进入到精神修炼的层面,才能懂得;
在精神层面的太极修炼,可以让你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感悟中……
一动不如一静,一静不如一站。
不懂站,就是练到老也是一场空啊。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3-5 10:19:29

1336036662 发表于 2012-12-28 20:41
顺其自然,好!

拳架中若有变化转折不顺畅之处,其病必在腰腿,非在手脚,要由腰腿改之,不要一味在手脚上探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3-18 16:32:40

358022621 发表于 2012-9-18 21:02
踩着软绵绵沙粒,打着太极拳,诱人如此兴奋。面对大海,沉肩坠肘、开合拉气、螺旋运转、连绵不断,海浪热烈 ...

       太极拳气行脚底,不是“沉”下去的,而是“开”下去的!如同开到手指,手和脚是完全相同的运动方式方法。
    气行于手是从肩背开过去,气贯涌泉是从后胯开过去的!上下如何贯串一体?在腰!!腰不松用不为功。

    人体中,能够让内气自然沉落到底的部位只有两个:1、前丹田,自然状态下人体的重心;2、下丹田,无极桩姿态下人体的重心。

       太极拳是一个圆的话,桩功就是其中一个切点。然而内气循环流动不是随时都定得住的,只有几个地方可以定气,最稳定的是丹田和命门、其次是肩背和后胯!因此,起势可以站四个桩。

          练太极拳,有一个简单直观的标尺,就是骨架!!气随骨走!到腰,只有腰椎一柱,不分左右。气敛入脊骨,下脚,就从后胯骶胳关节开始。

   内气走经络、肌肉、骨膜,在身架里面腾起沉落、聚散开合,但是“中正”之处则必须“安舒”——“腹胸松静”,腹腔、胸腔、颅腔,代表上中下三个丹田,上下贯通,安然不动。运气运身、接力吐劲都是在这个中空的外围——身架之中完成的,不会影响到五脏六腑,这就是太极拳最核心的秘密!!!身体有如一个液压避震器,保护的就是三腔之中没有抵抗能力的五脏六腑和大脑。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3-21 14:07:10

太极拳可刚可柔,刚柔并济。如果甩的是湿毛巾。那连、粘、随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3-29 19:39:02

正确练拳行功收腹空胸,空腰圆背,上下左右,前进后退,全然靠两腿的重心阴阳变转,身躯不动循规蹈距易出功夫。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3-29 19:46:49

太极发力是向下用意,靠地的反弹力到手上打人,是向下松沉蹬地面,不是直接向前。人的身体就是一个骨头架子做的大弹簧。太极的起势两臂向上棚开对手的双手,整个身子往下猛的一沉,两臂用意不用力,借着身势下坐和根劲的反弹,邦的一声把人震飞出去。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查看完整版本: 沙滩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