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的身法,主要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处处不使身体各部位散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和顺的形象。
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须形成一条直线(“上下一条线”)。
凡是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线平衡的,都是不符合要求的,都是身法上的缺点。
两肩与两胯,两乳与两肚角的上下对齐,齐进齐退,不先不后,是做到身法上“上下相随”,“上下一条线”的关键。
太极拳身法的“中正”,和静坐时的身法端正是一致的。
保持躯干正直,对老年人特别重要,上身前俯,头向前倾,弯腰屈背,失去虚灵顶劲,这是衰老的象征。
太极拳身法的轻灵、空松、圆活,全凭腰、胯、胸部的运转,使在任何角度上能保持全身的平衡,最忌头、身前倾,弯腰屈背。
身法的中正,“尾闾中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重视了身法端正,但如果没有“含胸拔背”的配合,上身的胸部就会直僵僵地得不到运动;
练拳时如果刻刻留心“意注丹田”,腰部松沉直竖,骶骨有力、带脉(腰部周围一圈)自然充实;
下部自然有稳重的感觉;胸、背部分的肌肉和骨节用意识控制尽量松舒下沉,自然就会有“含胸拔背”的姿势;
“松肩沉肘”可以帮助“含胸拔背”姿势的形成。“含胸拔背”不同于弓背凹胸的病态姿势。
“含胸拔背”时内部横隔向下舒张,自然地形成横隔式的深呼吸,可以帮助气沉腹部,使上体轻灵,下体稳重,它不同于挺胸的上重下轻。
胸隔的一张一缩,一升一降,使隔肌有力,腹腔和肝脏也受到有规律的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有利于输送血液和促进肝脏机能的活动。
相对的使胸腔和肺部也获得舒张的锻炼,加强了肺活量。这样一开一合,一呼一吸,可使胸背部的肌肉、骨节和韧带得到锻炼。
“劲贯脊中 ”,“力由脊发”,“牵动往来气贴背”,即指含胸拔背而言。
身法的中正安舒、轻灵圆活与沉着稳重三者相结合,是太极拳身法的特点。
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