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5-12-9 16:57
练习太极拳在实际行拳中要有第三只脚。
两只脚很多的时候是不够用的,两点可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平行的;
...
人吗是不可能有三只脚的,怎么办?你用意念再生出一只脚来,这只脚就是尾闾,用意念把尾闾变长到地成支撑脚。尽管这只脚是虚的,它会让你受益确是真的。大家不妨一试,但是这个方法,不是说有就有的,要假以时日的练习体悟才会有效果。这个方法还要活学活用,不能邯郸学步,反而成为负担。
内家拳以松柔为本,太极腰的一说,就是指腰胯的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
人体是个大弹簧;关键是腰胯。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
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
内家拳最基本的就是根劲和放松:放松之后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
内家拳"硬碰硬"招法诀窍就是,一定要用上根劲;
碰撞时骨头一转就把横向的来力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了。
腿之根在胯;劲路打通,外形不动,身势一沉脚就上去了,根本不须摆腿加速,力量还大得很。
太极拳的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使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
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
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
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练拳时呼气时也是一样先沉尾椎骨,依次经过骶椎、腰椎、胸椎、颈椎直到头顶百会穴。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吸气或呼气,肩膀一定下沉;肩胛骨两侧的肌肉下压有酸胀感。
而吸气起来时,背部用力向上顶,与肩部刚好形成两股相反的力量。胸椎、颈椎用力往上拉伸;
会看到脖子两侧肌肉有拉长,就是平时我们所称的“削肩”;
并且你的锁骨会明显的暴露在外面。
这样的呼吸练习不但有助于您调整自己的内部气息;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辅助您完成提臀、收腹、松肩、挺胸。
可以为您的挺拔秀美站姿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5-12-22 09:23 编辑
看看太极拳步法的关系
太极拳有五步法,是指进、退、顾、盼、定。
这五种步法同样也对应着人体经络脏腑的有关窍位;同时也与五行对应,即金木水火土。
(1)前进:
在五行中属水,方位正北。人体对应穴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此劲的劲源在会阴穴,如欲前进,只要意在会阴穴,眼神向前上方看,身体即自然前进。从外表看,此劲只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粘劲。 粘劲,主前进。粘劲带有主动性,系用自己的手、腕、臂来粘对方的手、腕、臂,将对方粘起,使对方引进落空,达到牵动四两拔千斤的目的,为太极拳之基本内劲。粘劲要求轻灵,周身放松,手上绝对不可用力。粘劲好像钩鱼,身体好似鱼竿,特别是脊柱部分,要中正安舒,胳臂好像鱼竿上的软线,手和腕部可比做鱼钩。要想用粘劲将对方粘起,此劲一定要由它的劲源会阴穴发动;通过臂达于手或部,胳臂必须松软无力,手和腕部要轻灵。此时主动粘或被动粘对方,都能达到理想效果。否则,胳臂有力,臂部僵硬,好比用棍子钩鱼,棍子一动就会将鱼惊跑。 (2)后退: 在五行中属火。火能化万物。方位正南。人体对应窍位为印堂穴,此穴属心经。劲源在印堂穴,如欲后退,只要意想印堂穴,眼神向前下看,身体便会自然后退。从外形上看,只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连劲。 连劲,即连贯也。连绵不断,不脱离,无停无止,无声无息。太极拳;实应有进有退,有化有发,退如得势,则发亦自随矣。其上身看似往后退,而意气已前进矣,此为以退作进之法。进则要有粘,退则要有连。在对方用力推来时,没有连劲,身体单纯后退,被迫跌出,乃不懂连劲也。真正懂连劲之后,即能得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效。见进则退,遇出则合,看来则让,就去即升。果能到此地步,即入懂劲境界也。 (3)左顾: 在五行中属木。木属直性。方位正东。人体对应窍位为夹脊,如欲侧转前进,只要意想夹脊穴往实脚之涌泉穴上落;身体便会自然地侧旋着前进。从外形上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黏劲。 黏劲,如粘如贴,不丢不顶,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随,彼沉我松;丢之不开,投之不脱;黏劲在太极中可化解棚、挤、按等进攻手法。当时方进攻时,我周身放松,特别要放松自已的手和臂,不与来力抗拒。否则手用力反抗,即暴露了腰部劲源,反抗之手或臂即成为自己之劲端,易被对方通过劲端,击中劲源。应在对方来力未接触自己身体之前,即全身放松,立即意念夹脊穴;对准来力接触我之部位,轻轻黏住住侧面移动,使对方发力落空。注意黏劲在对方来力落空未跌出前,不可离开。 (4)右盼: 在五行中属金。方位正西。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此劲的劲源在膻中穴。如欲侧转后退,只要右手抬至与乳平(即以拇指与膻中穴相平),同时左手抬起至肚脐与心窝之间,而左右两手心均向下,意想膻中穴微收;眼神顺左手食指往下看,身体便会自然地侧转后退。上述为左虚右实,反之亦然。从外表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随劲。 随劲,随即顺从,跟随之意,缓急相随,不即不离,进退相依,不先不后,舍已从人。对方主动我为被动,随其后而行。所谓亦步亦趋也。太极拳有舍已从人之术,对方接触自己身体何处,该处即应相随而灵活;假使接触手,手不单要放松而要保持灵活;接触肘,肘放松仍要灵活;接触胸部,胸要放松灵活,周身处处都应如此。但应注意,接触手时,意念集中在劲源的膻中穴上;膻中穴对正手轻轻相随;如此类推,对方接触我何部位,膻中即与该部位微微相合,随其动而动。但应注意不丢顶;对方进一尺,我退九寸,少退一寸即为顶;对方进一尺,我退一尺零一分,多退一分为丢。只有不丢不顶,才能引进落空,借力发人皆此意也。 (5)中定: 在五行在人体对应窍位是丹田穴,此穴属脾经。劲源在丹田;如欲立稳重心,只要意想命门和肚济,立刻会身稳如山岳。所以说五步应五行,五行在人体中又对应五窍。从外表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不丢顶劲也。不丢顶劲要练于内,形于外,只有内外合才能灵活秦效。中定不离位,含胸把腰松。对方来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或左或右,或长或短,不能肯定。或先得能定步走化,当走化对方来力,意念要集中在丹田;前方来力,意想肚脐贴命门;后方来力,意想命门贴肚脐。不要与之相抗,当松开其来力后,劲源反之则为发,必使对方弹跳跌出。手或臂一觉着一觉着力,随即放松变为虚,如遇偏重则松之,遇双重则偏沉之,随彼之来力方向而去,泻去其力,不稍抵抗,使人处处落空,毫不得力,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意念守住丹田,变化在肚脐命门之间;全身松静,保持我顺人背,若能达此境界;对方虽有自千斤之力,亦无法施用。轻灵玄妙,能收四两拔千斤之效。 粘连黏随,即不丢不顶之劲。主进退,为太极推手中最需要之基本内劲。棚、捋、挤、按、采、列、肘、靠等入法,可以用姿势表现出来,可以比做阳劲。粘、连、黏、随,没有固定姿势可以标榜,可以比做阴劲。老师教学生如同蓄电池充电。功练成如发电机将电充入蓄电池中,以后蓄电池才能单独发电,俗称喂劲。练拳只讲一个松字,从不讲紧,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也不符合太极阴阳之理论。
太极拳的松胯一定要曲膝,而且一定要圆裆,要在圆裆的基础上曲膝松胯,否则毫无意义。
同样,沉肩垂肘必须要虚腋。圆裆与虚腋是关键。
练拳过程中要使自己身体象一秆秤,随时保持左右平衡。
其方法就是“左发右塌,右发左塌”。
凡是右手臂下沉采劲时,则重心必须偏左;
左手臂下沉采劲时,则重心必偏右。
左手往前发劲,右肘要后称;右手向前发劲,左肘必然后称。
双手同时向右发劲,左臀必须下沉,反之亦然。
练拳时松肩坠肘、松腰松跨的目的
就是要把身体各处的关节练得松开,骨关节韧带拉长,使得气血节节贯通。
韧带长了,发出的松沉劲就越长,这一点非常重要,功力全在这里面。
身体整体放松的结果就是身体的关节练活练开了,也就练出了整体的弹簧劲;
这种劲有一种穿透力,这才是太极拳的内力。
看看太极拳的拧腰扣裆。
所谓拧腰扣裆、活腰松裆、塌腰合裆,是腰裆在不同状态下的相互配合;
拧腰扣裆则是指在发力时的腰裆配合。
以掩手弘捶为例,右腿先松胯下沉,上肢向右偏转,然后蹬地拧腰冲拳。
发力时前腿脚尖和膝盖要内扣,同时松胯下沉即为扣裆。
如前腿脚尖外摆膝外翻,发力会散且重心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