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的方圆,是基于太极规矩的。太极的规矩,就是太极的要则理法,或者统称为太极规则。太极说“力源”在“腰脊”,主张四肢要由“腰脊”来带动运作。“腰脊”的带动,是通过有关“腰脊”的规则来实现的。有关“腰脊”的规则主要是:“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太极拳的含胸拔背可分三个层次理解。
第一个层次:是说的形体外在的一种状态,即胸部和背部,都要平整,不凸不凹。
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人们不同程度的凹胸凸背状态校正过来。
第二个层次:是说的内里的一种主要感觉——气感。
在胸部,其内气向胸腔周围弥散,形成圈状,好像把胸腔包围住一样,含者,包含也,是谓含胸;
在背部,有气贴于背的感觉,就像热的出汗,衬衣沾在脊背上一样,实际上没有出汗,衬衣也没有沾在脊背上,而是一种内气潜行的感觉。
背部状态规范了,气贴背的感觉充分了,与“沉气”、“顶劲”上下对拔对拉(指意、气、神)相配合下;
就会出现一种上拔的劲势,是谓拔背。
“含胸拔背”这条规划,是指内里的感觉说的。胸开了,气就能通;背开,气就能顺。
胸和背的内气通顺了,胸和背的外在状态也就平整了,不凸不凹了。
第三个层次:胸和背,是躯干的一部分,亦即是“腰脊”的一部分。
实际上“含胸拔背”(开胸开背)是“腰脊”带动四肢运作的一种劲道。
这种劲道,用的是胸和背的“开”势(指意、气、神)。
不单“含胸拔背”是一种劲道,太极拳的各个规则,都是一种劲道。
太极拳的沉肩坠肘可以分三个层次理解。
第一个层次:“沉肩坠肘”与“含胸拔背”相辅相成。
“含胸拔背”成式,气就下沉丹田,并在肩与肘的沉坠作用下,加大了丹田的沉劲,使下盘稳固。
第二个层次:“沉肩坠肘”与“虚灵顶劲”相反相成。
在顺项贯顶,“虚灵顶劲”形成同时,与提顶方向相反,肩与肘仍保持沉、坠放松状态;
此时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即有上有下,有顶有沉。
第三个层次:“沉肩坠肘”的“肘”,离“中盘”(腰圈)最近。
在“腰”的运作过程中,“腰”离不开“肘”,“肘”也离不开“腰”,两者相辅相成。
“肘”还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
因此,要求“肘”要曲坠,意向“中盘”,充分发挥“肘”的相辅相合作用。
太极拳的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这两个要领,需要在一起说。
这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太极拳的各个规则之间的联系,都非常紧密。
这恰恰反映了人体各个机能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和不可分割性。
“虚灵顶劲”;说的是“顶”劲的状态和朝向。状态要虚灵,朝向是上方。
“气沉丹田”;说的是气的穴位和朝向。穴位是丹田,朝向是下方。
“虚灵顶劲”与“气沉丹田”,这里,“顶”与“沉”系指上与下呈一线的反方向运作状态。
目的在于将身躯对拔对拉成松直形状;
因此,要求上“顶”不丢“沉”,下“沉”不失“顶”,亦即沉中有顶,顶中有沉;
不可有偏,偏则违反了太极“对称规则”。
“虚灵顶劲”与“气沉丹田”,还主气的呼与吸。亦即顶吸沉呼。
实际上,“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就是太极拳的呼吸法则。
腰脊的运作,就要按上述四个规则的规范来;
从中还必须用意、气、神去催动,才有劲,才够味,才是太极拳!单凭腰脊的自然机理去带动;
其能量微弱有限;这正是人们(类)四肢自动、直动的根据。
胸开背开了,躯干就直了;顶劲、沉气上下对拔对拉,使身躯更加中正松竖;
在沉肩坠肘的辅成下,这四个规则配合得极其得机应势。
一言以蔽之,腰脊带动四肢主要借助——胸背开势,顶沉对拔,都系意、气、神。
太极拳的中正松竖
中正,指的是直、稳。直了,稳了,就不会前倾后倒,左斜右歪。
这是个物理或力学常识。用在人体上,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人们一般理解的中正,如军操中的立正;
另一种是太极的要求——中正松竖。包括:尾闾垂直、底盘平正,松腰塌胯,沉肩坠肘,含胸拔背,项竖头正,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等规则。
这在太极“预备式”就要做到的,也基本上是做气功的站桩。
太极关于“中正”要求,是起码的。但是一般人做不到;练太极拳的人,进不到太极“力道”里去的,也做不到。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凹胸凸背。这是一种生活定型状态和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凹凸程度会越来越大,积习难改,须下点功夫。
太极“含胸拔背”(开胸开背)规则,可以说,就在于校正凹胸凸背的;凹胸凸背;
若是得不到校正,身躯就“中正”不了!
关于“含胸拔背”的概念有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内外一致的。
胸和背的外在状态规范了,胸和背就都开了。
胸开了;气就通了;背开了;气就顺了。因而,胸和背内里的气感也就都有了。
反之,胸和背内里的气感都有了,说明胸和背都开了,都平整了,不凹不凸了。
胸和背讲的就是“开”劲;就是要在这种“开”劲的自觉感觉状态下,带动四肢运作的。
放大范围,即以“腰脊”说,以心(思想、意识)作用于腰脊(包括胸和背,前面说过,胸和背是腰脊的一部分),以腰脊作用于四肢,这样,由内及外来运作;
所以说太极拳是内家拳。
“含胸拔背”(开胸开背)与同整个腰脊,带动四肢运作的这种劲道;
做得越顺遂、越自然,胸和背的外在状态就越平整,胸和背的内里气感就越充分;
连及腋下和两臂内气运行酣畅,拳意就上了手掌,达于指尖,拇指肚出现胀感。
神宜内敛就是指的要意识类似这种内里的感觉。
太极每个规则,都有相应的内里反应。若没有出现反应,说明你没有做到;做到了,必然有反应出现。
内敛的“神”,是有它内里相对应的东西,因而,并非空无所有。
太极拳的对称对应在盘拳架运作过程中,可使身势不失“中正松竖”。
在盘拳架过程中,“中正松竖”的感觉更明显、更实在、更充分、更奥妙。
行拳走式逐渐往后,越来越顺应、越得劲、越自然,也就是越来越进人境界的缘故。
对称对应的部位,如: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等等皆是。
其中,上与下或顶与沉,是太极整个对称对应关系的纲,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这里的上(顶)与下(沉),系指上与下呈一线的反方向运作;
这在人们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太极特有的,或者说是太极的一个突出特点;
也是传统太极与流行太极实质上的判别点或分水岭。
它的运作办法,靠的就是意、气、神。这种上与下的反方向运作,形成一种对拔对拉的劲势,使腰脊变得格外中正松竖,此时,腰脊连同附着的筋络和肌肉,在对拔对拉中伸长,出现拔骨、伸筋、松肌般的舒展感觉。
如果要打个比喻,就像直上直下拉一根皮筋似的,不过不一样,这是个物理现象,没有发自人体的美妙感觉。
同理,前与后、左与右、以及四隅……等等,都要对称对应。
对称对应是要稳住重心、立身中正、松净安舒、使力平衡,能够“支撑八面”。
如此等等,都是腰脊和意、气、神的运作。
只要这样行拳走势,才能有“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行如抽丝”的感觉和气势。
太极拳的内外相合是指人体内里和外面,要“合为一气,浑然无间”。
具体讲,外面: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里: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内里和外面,形成整体,合为一气,神为主,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来行拳走式。
这些,最终都要统一在“守窍”一点上。
所谓“守窍”,就是“意守丹田”,或者说,思想专驻丹田;
就像把丹田作为一场战争的指挥部,思想就是指挥官的指令;
呼吸和一切动作,都由这里发出,由这里号令,由这里指挥。
如此一来,好像进入另一种境界,拳架运作,显得平稳,有根基,有底气,不飘浮,非常得劲,十分顺应;
极其自然,似乎正是反映了人体机理的实际需要。
可以说,太极拳的规则理法,都具有这种性质,而不是人为的主观的刻意规定。
所以说:太极拳是自然拳哟!
想要生活的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
忘掉所有那些“不可能”的借口,去坚持那一个“可能”的理由。
人生,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让快乐打败忧郁,让勤奋打败懒惰。
告诉自己:努力付出,就总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好脾气都是磨出来的,坏毛病都是惯出来的;
治的了你脾气的是你爱的人,受的了你脾气的是爱你的人;
如果你是对的,你没必要发脾气;
如果你是错的,你没资格去发脾气。
请记住:脾气永远不要大于本事。
练太极拳有“心知”和“身知”阶段;
“心知”不等于“身知”,“身知”是指拳理在习练者身体上的具体体现;
通过拳架及形体语言将太极拳的拳理内涵全部表现出来。
“心知”是“身知”的基础与前提,只有通过“心知”才能达到“身知”;
“身知”是对“心知”具体化的检验与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