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太极拳整体步型与
步法的区别:
步法中的几个基本姿势称作“步型”。
步型经过移动转换才称作“步法”。
太极拳对步法的要求是:进退转换,虚实分明。左虚则右实,左实则右虚。
前进后退时,身腰随着转换。迈步要轻灵,不可重滞;
落步要稳健,不可摇摆、颤动或笨重。即稳定的步型!
步法是平衡和支撑全身的根基,动作的灵活或迟滞全在步法的正确或错误。
太极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样地须走弧形,划圆圈,决无直来直往,直上直下的动作;
腿部的动作又须和手臂的动作同时协调进行,只有“手随足运,足随手运”,才符合 “上下相随”的原则。
迈步时先须将一侧的胯根微内收,这一侧的腹部充实,坐稳在一腿,稳定重心;
然后另一腿缓缓地弧形迈出,但膝关节须微屈,保持膝关节的蓄势和灵活性。
落脚的方向、角度和转变时足尖的外撇、内扣,或足跟的左旋右转;
其主次先后,都须辨别清楚,虚实主次,条理分明。
太极拳步法的虚实变换,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
这是为了动作做得细致,为了“运劲须无微不到”。
这种渐变地分清虚实的练法,轮流以一条腿支持全身的重量,似乎得到轮替休息的好处,但因动作的缓而匀,近于静力性运动,所以实际上一条腿的支撑力很大,因此运动量也是很大的。
对初学者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开头不应该要求步法分清虚实,开头只能要求迈步小些;
架子高些,降低它的运动量,以后视熟练程度和体力条件再要求迈步大些;
架子低些,分清虚实和均匀地渐变,逐步提高运动量,逐步增强腿力和膝关节的支撑力量。
两足虽然分清虚实,还应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
只有虚实相互渗透,才能变化灵活。
凡前进的腿,必须先提大腿,虚劲于膝,带起提脚跟,足尖斜向下垂,然后足掌和足尖落地,全面落实。做云手动作时横行前进的腿则须先落脚尖,然后足掌、足跟落地,全面落实。
凡后退的腿,必须先提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缓缓后伸;
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后全面落实。
两足开立,凡后腿稍向前移,不向前迈出的,都是先提大腿,蓄劲于膝;
带起提脚跟,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后足跟落地,全面落实。
如“单鞭”接“高探马”等足部动作,都是后腿向前移动而不迈过前腿;
这种步法,称作“跟步”或“垫步”。后足虽向前进而不迈过前足的,都是先落足尖或足掌;
由于前后足尖距离不大,前后足跟可在一条直线上对齐。
凡前进或后退时步伐较大,如“搂膝拗步”前进的弓箭步;
如“倒捲弘”后退的丁八步(弓箭步的反式):后者足不应站在一条直线上;
要站的偏开些,在30度与45度角之间;较易在动势和停势时站得稳当。
凡需加大运动量者,上下肢都需贯劲,“源动腰脊,劲贯四梢”。
下肢贯劲之法,骶骨要有力下沉,带脉极为充实,臀部与足跟成垂直线,屈膝开胯圆裆,臀部之力要贯到足跟,由于躯干和上肢的重量下压,膝关节更坚固有力。
双足之劲,似乎缠入地下,有盘根错节之意;
前足沉实踏地,小趾着力,中心落在两足中间。
两足的虚实变换全在随势由腰裆的变换来移动两足的虚实比例。
岁久积功成,下盘就能在任何变动过程中保持平衡,稳固如大树之不可动摇。
在推手时就能劲起脚跟,力由脊发,达于手指,发力较大、较集中、较快。
太极拳的身法,主要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处处不使身体各部位散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和顺的形象。
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须形成一条直线(“上下一条线”)。
凡是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线平衡的,都是不符合要求的,都是身法上的缺点。
两肩与两胯,两乳与两肚角的上下对齐,齐进齐退,不先不后,是做到身法上“上下相随”,“上下一条线”的关键。
太极拳身法的“中正”,和静坐时的身法端正是一致的。
保持躯干正直,对老年人特别重要,上身前俯,头向前倾,弯腰屈背,失去虚灵顶劲,这是衰老的象征。
太极拳身法的轻灵、空松、圆活,全凭腰、胯、胸部的运转,使在任何角度上能保持全身的平衡,最忌头、身前倾,弯腰屈背。
身法的中正,“尾闾中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重视了身法端正,但如果没有“含胸拔背”的配合,上身的胸部就会直僵僵地得不到运动;
练拳时如果刻刻留心“意注丹田”,腰部松沉直竖,骶骨有力、带脉(腰部周围一圈)自然充实;
下部自然有稳重的感觉;胸、背部分的肌肉和骨节用意识控制尽量松舒下沉,自然就会有“含胸拔背”的姿势;
“松肩沉肘”可以帮助“含胸拔背”姿势的形成。“含胸拔背”不同于弓背凹胸的病态姿势。
“含胸拔背”时内部横隔向下舒张,自然地形成横隔式的深呼吸,可以帮助气沉腹部,使上体轻灵,下体稳重,它不同于挺胸的上重下轻。
胸隔的一张一缩,一升一降,使隔肌有力,腹腔和肝脏也受到有规律的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有利于输送血液和促进肝脏机能的活动。
相对的使胸腔和肺部也获得舒张的锻炼,加强了肺活量。这样一开一合,一呼一吸,可使胸背部的肌肉、骨节和韧带得到锻炼。
“劲贯脊中 ”,“力由脊发”,“牵动往来气贴背”,即指含胸拔背而言。
身法的中正安舒、轻灵圆活与沉着稳重三者相结合,是太极拳身法的特点。
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
“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
五弓合一,即为全身的整体劲,触之则旋转灵活,能蓄能发,滔滔不绝。
身弓以腰为弓把,脐后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中定而不摇摆;
动作时以命门穴为原动力,两腰肾旋转抽换,带动胸背部肌肉弧形松沉,变换虚实。
开呼放劲时,劲往前去,而命门穴往后撑。合吸蓄势时,命门穴先往后拉。哑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闾骨为弓梢;
上下对称,调节动度,加强其蓄发之势。身弓备,则腰部柔韧、
中定而下沉,上于“哑门”虚竖,大椎领起(有拔背的作用);下于尾闾骨前送,起到舵手作用而内劲有上翻之意。
手弓以肘为弓把,以注意于肘节,使沉着松静而有定向。手腕和项下锁骨为弓梢,弓梢必须固定,前后对称;
手在松柔灵活中用坐腕来固定(掌根微微着力而下沉,腕节柔而不软,称作“坐腕”);
锁骨用意来固定,不使摇摆;锁骨管着两手的动向,锁骨的固定是两手固定的前提。
手弓备则听拿化发,处处能整而不乱。
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足弓备,则膝关节有力而微前挺(膝关节不可超过足尖),胯骨松沉而后撑,臀部与足跟齐,臀部之劲要贯到足跟,两足根(足趾、足掌、足跟)下沉而又劲往上翻,腰腿之劲自然相顺相随。
“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对拉匀称。使能做到劲起脚跟,主宰于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五弓合为一弓,以身弓为主,手弓、足弓为辅,是以腰为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
每站一势,须检查是否五弓俱备,是否形成既能“八面支撑”,又能“八面转换”的蓄势。
“八面支撑”是稳固厚重,“八面转换”是旋动灵活。
太极拳全身的总虚实总在于腰肾的转换,腰肾转换的枢纽在于腰脊命门穴。腰脊一转而周身全动,缠绕运转,无不顺遂。
内外合一而主从不乱,从而贯串协调。腰脊命门穴是“身弓”中关键的关键。
五弓合一在推手时表现为一搭手即五弓俱备,源动腰脊,周身劲整,就能“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弧形走化,直线发劲,蓄发相变,滔滔不绝。所谓:“全身都是拳”,“全身处处是太极”。
五弓合一是全身内外整体劲练法的一种具体规定,练拳和推手是一致的,练拳即是推手,推手仍是练拳。一站势为静,静中触动;一变势为动,虽动犹静。处处时时能“五弓俱备”,是做到“劲以曲蓄而有余”的必要条件。
太极拳的四功从字义上比较费解,因为“心、神、意、念”,几乎完全指的是内在的神经活动或精神作用而言。
传统对“四功”的讲法是“发之于心、达之于神、行之于意、想之于念”。
“发之于心”是讲练拳时,一切发动在“心”,故要求“心静”。
“心不静则意不专”,练拳时不“刻刻在心”,则内外的形与气尽皆散乱。
“达之于神”,指精神要贯注。精神提起则周身举动自然轻灵。
故传统理论中有:“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之说。
“行之于意”,是说练拳要以意运行,用意不用力。也就是所谓的“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
能如此,则自然能够气遍周身,达到内养的目的。
“想之于念”,主要讲练拳时要做到“念念不忘”的意思。一招一式刻刻留心,则自然能练到“便利从心”、“完整一气”了。
“四功”就是心、神、意、念。意动神随,我想怎么做,动作是什么样的图形,心念一想,身体就跟上了,你没跟上就没有自如。
也就是在练拳过程中要由“意”所在的统一思想引领全身;完成预定的动作,是“意识引导动作”。
是说练拳时要以意运行,用意不用力,也就是所谓的“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
能如此,则自然能气遍周身,达到内在修养的目的。所以拳论中才说:“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太极拳从起势一起,首先静下来,达到心平气和,从哪里开始先动,动作过程是怎样,完成时的状态是什么;
也就是起点、过程、终点三要素都要在意念中很明晰;动的感触是什么,是轻轻飘飘的飞舞,还是稳稳地前进,这都是神、意的内容。
“四法”还比较好理解,“四功”看不见摸不着,有的人不太容易体会。看白话文如下:
“发之于心”,就是练拳的一切源起,发动都在于心,“先在心,后在身”,“心为主帅”,所以练拳你一定要心先静下来,打仗司令部得冷静,不浮躁。
“达之于神”,就是精神要充沛,要贯注,拳论上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精神固达了,周身才能实现一举动皆轻灵。
“行之于意”,就是一切行拳均在于意的运用,“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没有意,只是形,就是体操了。 “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是一身的统纲,练拳要 “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所谓“用意不用力”。
“想之于念”,就是练拳时要做到念念不忘,“势势存心揆用意”,不泄怠,“变转虚实须留意,虽然放松但不随便,这样才能做到“势正招圆”。我认为意念活动要从开始动作起,一直灌到收势完成,这样才是真正的内外精神全力集中在你的动作上。
太极拳就像写字,谁都会写,没几个成为书法家的。陈发科在北京教拳30多年,学生不少于一千人,出色的成名的也不过几个人
功夫内涵是什么?其实练到最后就是一个阴阳鱼,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的,而是一个立体螺旋的,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人们常说的:太极拳缠法也!
太极拳是很有魅力及内涵的拳法,外家拳上了岁数必然30以后难以入门,更很少可以练出来成绩的,太极拳可以,蒋家俊为什么会追随洪均生三十年哪?因为太极拳的魔力与魅力。
相对于别的拳种来说,太极拳可以算作参天大树,长得慢,可以成大才。太极拳是很实用的拳法,但是比较难以练成的。
太极拳需要感悟能力、理解力;
易经、太极、中医等都讲求悟性,就针灸一样,博士生的徒弟给病人扎了多次就是治不好,领着让老师看看,白胡子老师拿起针来,还是扎的那几个穴位,一会就见效了。
太极拳中的採挒肘靠等使用方法需要大量的实践,而且没有功夫很难用上,这些也都离不开悟性。
练一辈子糊涂拳的很多。
张家俊学太极拳不到十年,能实战战胜日本空手道20多人的代表团,全国练太极拳的没有几个到这水平的,这就是悟性。
太极拳的“力道”,归结在两点上:
1.力源——腰脊;2.载体——意、气、神。
太极,妙极!要把它讲清楚,难极!
“力源”在“腰脊”,是四肢要由“腰脊”来带动运作。
人们在习惯上,四肢是自动、直动的。
太极“力道”,悖于“习惯用力”。
首先,我们从人体生理构架上看。
腰椎间出了毛病,下肢轻则疼痛,重则不能行走;
颈椎间出了毛病,上肢轻则疼痛,重则抬不起来。
可见,四肢是连在脊椎上的。腰,在躯干的中部,连上接下。
因此,太极把“腰”、“脊”并提,说“腰脊”是“力源”所在,主四肢运作的。
其次,我们从古往今来的实践看。传统太极是这样沿传下来的。我多年习练,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以腰脊带动四肢,是从太极特定意义上讲的,既不是习惯上理解的用腰带动;
也不是当前流行的太极拳教习中讲的那种用腰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