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正常的套路练习外,还要加练些辅助功。
如:练站桩,采用大马步、弓步、丁步都行,练拳前后坚持20分钟,练习稳固桩步,呼吸行气,发展力量和耐力;
要把拳式内的单势发劲分别抽出练习,以增加在根基稳固、内气充实情况下的蓄发力。
中国三大内家拳分别以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为理论依据。
太极拳理论主要运用的是阴阳学说;
形意拳理论主要运用的是五行学说;
八卦掌理论主要运用的是八卦学说。
太极拳的阴阳学说包括了几个内容:
1、阴阳可分,一分为二,以至无穷。
2、阴阳互根,独阳不生,孤阴不长,阴为阳之体,阳为阴之用。
3、阴阳可易,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如环无端。
阴阳学说,实际就是表述的几个哲学问题:矛盾统一论,普遍联系观,物质和意识(功用)观,事物的运动观。增强对阴阳各观点的理解,将有助于太极拳的正确体会。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5-10-25 15:46 编辑
沉肩坠肘,是太极拳对上肢运动状态的基本要求:
要做到这一点,其本质在于肩胛骨的松沉与外展,也就是说只要肩胛骨沉降外展;
自然就一定是“沉肩坠肘”。
肩胛骨的基本运动为上提、下沉、内对缩、外展四种;
所谓力走后背,实际就是指腰腿部大肌肉群发力时;
力沿脊柱上传,至肩胛骨部,通过肩胛骨的支撑传导作用(肩胛骨处在沉下外展状态),传递给臂、手。
要求在发力之前手臂先到;就是稍节起(意先灌输到),根节催。
迈步如猫行,是太极拳对下肢运动状态的要求:
要做到这一点其本质是吸胯敛臀和大腿的提、落。
所谓根节起、中节曲随、稍节领;相对于腿部的根结是腰胯,中节是膝,稍节是脚。
即动意在腰胯,起步在大腿,小腿以下当“木杆”,如踩高跷。
看看太极拳的上下关系
主要体现在轻沉兼备的拳理。即逢上必下,逢下必上,升中有沉,沉中有升。
从整体上把握,只要有上升的部位,必然有下沉的部位。行拳切忌有上无下的‘飘劲’;和有下无上‘失去领劲’的毛病,时刻注意做到上盘轻灵,下盘沉稳,四肢轻灵,腰下沉的要领。
太极拳的内外关系首先要求内外一体的整体劲。
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内动带动外动,即内不动,外不动;
腰不动,手不动;大小动作均要求丹田带动。
同时外形动作的熟练,又促使内部丹田运动。
其次是要求呼吸与动作相协调。
三是要求把握好意与形的关系,拳重意在先,要求意到气到;使意气力,精气神内外高度统一。
因而从更高的境界要求,太极拳应该把肌体锻练与性格、气质修炼统一起来;
注重意念力的培养,使身心得到全面锻练。
太极拳的左右关系是练拳过程中要使自己的身体象一台秤,保持好左右平衡。
其方法就是‘左发右塌,右发左塌’,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左手往前发劲,右手必然后撑,右手往前发劲,左手必然后撑,双手同时向右发劲,左臀必须下沉。
切记‘逢左必右,逢右必左’保持中盘中正安舒;
维护‘大本营’稳定,象下棋一样‘老帅’不要离位。
太极拳的前后关系是‘前去之中必要后撑’。
前发后塌,逢前必后,同样后退之中必有前进,如倒卷肱一式,做到退中有进,前后兼顾。一般后退之步要以脚顿地发劲使劲传导至前手,又是一个前后一体前手发劲后踏的对称统一,有前有后,八面支撑。打拳还讲求‘耳听身后’也是为了打前防后,前后兼顾。
太极拳的往复关系也称先后关系;‘往复有折叠’,折叠者,即从反面入手的一种来回劲。
欲左先右、欲后先前、欲上先下、欲发先蓄、欲要先给、声东击西、先化后发;
引进落空,化其实,探其虚,沾连沾随,不丢不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