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与不练太极的人,在每天看来没有任何区别;
在每月看来差异也是微乎其微;在每年看来差距虽然明显,但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但在每5年来看的时候,那就是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分野。
等到了10年再看的时候,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
练太极和读好书一样是最美的。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
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同样,你练过的太极从来不会欺骗你,他们沉淀、储存在你的精气神中;
每时每刻提升、美化着你的生活,源源不断的给你供应着另类的能量和营养,你是最大的受益者。
习练拳架时,所谓的慢,是慢而不滞,慢而不停,是初期的练法;
所谓的快,是快而不滑,快而不乱,是后期的练法;
所谓的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是高级阶段的练法。
不管是快还是慢,呼吸都是自然的,要毫不勉强。
认识一个人靠缘分,了解一个人靠耐心,;
说服一个人靠智慧,和睦相处靠包容。
人,相互帮扶才感到温暖;
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简单;
路,有人同行才不觉漫长;
友,相互记挂才体味情深。
与人为善,不遗余力地成就他人,不知不觉也成就了自己。
一己是人,众人是天;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太极拳修心的过程,是去浮弃躁、修身养性,进而达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的过程。为什么在追求太极真谛的修炼人群中浅尝辙止、半途而废者甚多?要害是习练者心不沉,意不静。首先,习练者对太极拳修炼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练拳的整个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松其身、锁其心、定其神的要求;认真盘练拳架,力求做到松、圆、轻、柔、匀、沉、定、静;慢慢就会感觉到整个身心都融入大自然之中,浑身上下像被大气沐浴着一般;进入一种虚无忘我之境界,松柔之极,宁静之极,轻灵之极,舒服之极。沿途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练者情景交融,妙趣横生;观者称奇叫绝,心往神驰,身临其境。其次,要有正确的太极修炼观。功从平常中得,拳从自然中来。如果我们习练太极拳之人,不能达到身心两健,何来体悟;这些都是从平常、自然中得来的。拳里的一些东西,是可得不可求的。一句话道出了由心知而到身知的过程。习练者要把拳理拳法融进拳架,一丝不苟悉心苦研,自然会水到渠成、体悟于身。不贪、不欠、不丢、不顶,勿忘勿助,松静自然,这是对练拳者心态素质的基本要求。“无念神自清,清而心意定”。心静神定才能体松、气沉、神凝,才能体现太极拳古朴凝炼的风貌。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兼修、身心兼练的拳术;只有心志淡泊自在.才能使身心宁静致远,使健康和功夫渐人佳境。太极拳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精、气、神的高度协调统一下的形体运动;是以内养外、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从而达到身心双修的一门学问;是在松静自然的状态下,静养灵根、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一门科学艺术。让我们在自然无为、勿忘勿助中去体验太极拳的神奇魅力吧!
腰在行拳脚蹍动;
尾闾撑起面三点;
阴阳平衡开合间;
空胸实腹稳下盘。
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
人生中,行止坐卧皆纯任自然,与道相合,以达天人合一之境界。
其实生活即太极,太极即生活。
早上洗脸刷牙,可以把重心放在一只脚上,两只脚一虚一实。
擦桌子、拖地,用腰腿,身体带动手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擦桌子时,可将按、捋等推手的内意融入进去,拖地可将枪法的一些内意融入进去。
电梯里,有其他人就站无极式,自己一个人可以站一下三体式。
乘公车、地铁上,如果不是很拥挤,把座位让给别人坐;
自己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平行站立;
手不扶其它东西,根据车况调整重心。
走路时,迈步如猫行;要放松、轻松,求轻,不求快。
轻了以后,自然而然就快了,而且省力。
背包时,肩放松,将包的重量通过腰腿松沉到脚底,就不累了。
排队等待时,还是可以把重心放在一只脚上,另一只脚虚,虚实相生。
坐着的时候,可以把头轻轻地向上提起来,注意不可后仰,下颚含住!这样颈椎就解放了。
肩放松,不要挺胸,也不要凹胸,自然就好。
脊椎放松,从最下面一节节向上轻轻地拔起来,腰也放松,提肛。
这样颈椎病、肩周炎等很多问题可以避免发生和得到有效改善。
睡觉时,心静,不要想别的事;全身放松。
先在心,后在身。
心静了,身体自然就放松了,这样有助于睡眠。
相信拳友们随着习练太极拳的深入,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收获。
太极拳身体各部要求心法头部:虚领顶颈,眼定中,手随腰转,沉肩垂肘,两膊相系;上肢:腕部松活,定式塌腕,手指后弯,自然舒展;久练之后,已懂虚实,掌分虚实,指尖贯劲。胸背:含胸拔背,胸部宽舒,肋骨松沉,外向前合;右胸为实,右手为虚,右腰隙实,右腿为虚;拔背松沉,鼓起上提,腹内松静,气沉丹田。腰胯:腰部松沉,腰隙抽换,定式塌腰,腰劲下去;敛臀收臀,肌肉松沉,向前上包,托起小腹;裆要圆虚,胯根撑开,膝微内扣,会阴上提;运转之时,松胯开胯,实足胯根,内抽下沉;定式之时,塌腰松胯,发劲之时,扣裆拧腰;下肢:以腿带膝,力聚膝节,膝带脚跟,定式里扣,欲迈左步,稳定重心,腰隙下抽,右胯内收;足尖足跟,左旋右转,落足方向,辨别清楚。
骨节:骨节松开,虚实对准,腰脊命门,为身重心。用意:心静用意,风吹杨柳,内转器官,无处不松。领劲:以手领肘,以肘领臂,以足领膝,以膝领腹。轻缓:能松则轻,能轻则快,缓炼内功,自然沉重。内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内外合一。以意运动,祛除僵劲,用功日久,劲自生。连贯:起势揣摩,起势得势,以下拳势,容易得势;已到定式,意识贯注,似停非停,下势机动;两势之间,折迭衔接,微微贯劲,不僵不滞。对称: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前进之中,必有后撑,对拉拔长,曲中求直。虚实:练习初步,腿分虚实,虚实转换,越练越细;下肢虚实,分清之后,身手步法,虚实分清;再进一步,练习内外,以内引外,虚实分清。缠绕:腰裆之劲,运行之时,弧形前上,定式下沉;螺旋内劲,发于丹田,顺逆缠绕,腰隙开始;顺缠实侧,腹部腰隙,逆缠实侧,背部腰隙;内练丹田,腰隙为根,实腿一侧,向上螺旋。呼吸:配合吸气,内脏运动,呼气之时,小腹外凸。发劲:发劲之时,腰裆之劲,迅速一转,抖发而出;推手之时,短促一吸,突然一蓄,将物掀起;一个短呼,沉着澎湃,内劲上翻,弧形直射。刚柔:一步运行,劲惯九分,意贯十分,似停非停;外形似停,内劲不断,断而复连,意似贯注;练习日久,手臂松活,不僵不滞,澎湃汹涌;二步运行,轻沉结合,吸时轻灵,呼时沉着;练习日久,产生内劲,越发沉着,缠绵曲折;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轻沉兼备,刚柔内气;三步运行,修炼虚静,空松园活,一片神行。
太极拳行拳时的骨升肉降就是不用力与用力;
松是肌肉的放松;否则就是懈。
看看太极拳的优点:
细数太极拳的优点很多,其中两点非常突出:一是完整,二是细致。
练拳时思想全面照顾,一动无有不动,全身上下内外统一行动,共同完成蓄势或发劲的动作。“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刻刻留心在腰间”等语,就是为做到完整而提出的具体措施。
高手能化劲令人不知,发劲威力惊人,关键即在于全身内劲的完整。这是太极拳最为突出的优点之一。从大处看,正是有了这种全面的观点,在长期的习拳过程中,培养出了完整的劲道。
思想因为全面之故,就不再执著在某一点上,而是形成了一张无所不在的网。
竞技之时
竞技之时,对方对我的攻击处不过一两点,而我在招架这一两点的同时,还能发现对方有很多可以反击的弱点;对方思想上片面,我则能全面对付并针对其弱点击之。这是高手在竞技时能使对方变得被动的主要原因。其他拳种也有很多强调完整的,但又远不如太极拳在用意听劲上细致。
细致
细致,就成了太极拳另一突出的优点。
以“右云手”为例,右手在向右方运行之时,不能只有向右的简单想法,必须浑圆的各方兼顾。
如上有极轻的提劲,下才会产生沉劲,不提即不沉,不轻就不重;
这是手上要练出松沉劲的手段之一;
同时还得有与右云手方向相反的(向左的)拉力想象,使得向右的速度不会太快,动作不至于简单粗鲁。
思想上必须如此细致追求,拳味才会越练越浓,才能发展我们的触觉,也才会乐趣无穷。
善于利用优势
在科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发现在已知的人与动物的种种差别方面,还应增加一项,即人类善于使用皮肤的触觉来感知、认识、适应周围的环境。动物全身因为毛覆盖,皮肤的触觉不能充分利用、发挥。而皮肤对事物的反应,远比眼晴要通过大脑分析判断来的快捷。
从小处、局部看,太极拳听劲之灵敏精确,正是充分利用了其他动物所没有而为人类所独具的皮肤触觉这一优势。如果不善于利用、发挥我们的触觉,不是明显地从已进化到人的高度上倒退了吗?
完整结合
由这局部的听劲的细致精确与全面观点的完整相结合,就成了难与匹敌的太极拳的优势。
完整的内劲可以不断增长,听劲的精确度也能够不断提高;
对这两方面的追求,都永远没有穷尽,人类的认识,永无止境。
人生短,艺术长。
我们在勤学苦练中提高对于太极拳的认识,使它日渐向更高级方向发展;
反过来,博大精深的太极拳又发展了我们的触觉,增进了我们的智慧,改造了我们自己。
这不也是太极拳可爱的地方吗?
太极拳只有两势,
一势为“阴”,一势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