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杨锦富

[太极拳教学] 南京凌派陈照奎架陈式太极拳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8-4 16: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内三合行拳要点:
      1、领劲点:稍节递个,轨迹是球面走三角,分内角与外角,都是受力与发力呈一斜角,转换是如弯月变化的轨迹。领劲点在接触对方时,转换到接触点,领动点的变点是意劲点的变化而成。如肘、靠劲的领动点的变化就是从手指转到了肘部与肩膀。如背折靠等。
      2、发劲点:在弥漫身外的肩圈,腰圈与膝圈,注意脑后这个“东西”,即能量球绕背后的含蓄旋转,此变化,让人无从琢磨,无有征兆,如被气场发出去一样。发劲点的背后绕圈,通过双肩绕中轴左旋右转,形成背丝扣的先天太极圈轨迹。如掩手弘捶等等。发劲点是一个神妙的心法。
      3、腹部坚实点:丹田涨缩,由大至小,逐步深化递进,丹田开始是无形的柔性大球,逐步收小到刚性小球,其实是刚柔一球体,一吸一咬,无须蓄发劲即发出,不过是丹田小球的弹性张力变化更快更隐蔽罢。
      心空无为状态是“敬态”本能非条件反射,腹部坚实点是气劲变化,最妙是丹田与双肩熊膀的U型内劲的斜进变化,此态能将意动领劲点与背后双环一套十字生的神妙发劲点,有机融合,动静合一,内外合一,先后天合一。如此心空态势,能量内劲中和本能。
      试力盘架是意劲随着“发劲点、领劲点、腹部坚实点”不同变化而变化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以意劲随拳架在不同三点能随心所欲地缓慢运行为标准。如此,心意一如,劲形合一。
 楼主| 发表于 2014-8-6 19: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在保证两肩和两胯向下松沉的情况下,除了表现四隅劲的时候,要尽量减少“平面”的扭曲程度。不过,这里要注意一下“尽量”二字的含义:平面的小范围扭曲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否则便真成了“胸腰铁板一块”了,灵活并不在于位移的大小,在最小的位移之内产生最大的变化——这才是真正的灵活;
 楼主| 发表于 2014-8-8 16: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行拳时胳膊的动作中,看看肩是否放松,肘是否下坠,只要一动就要进行检查。整个手臂还要有向外的撑劲,练到一定程度,就会与脊椎浑然一体,肩肘的运动就要交给脊椎,由脊椎控制。时间长了,就能练出手臂的松沉劲。

       一动还要检查腰跨是否放松,注意要与肩,肘,手,协调一致。练到一定程度,脊椎的运动就要由腰跨控制。时间长了,就能够练出腰裆劲。

     一动还要膝脚放松的同时控制肩肘,腰跨的运动幅度。时间长了,就能练出力发于跟

       比如,做前弓步的棚,迈出前腿后,肩是否是松出去的?肘是否是用坠意坠着出去的?腰跨是否往前松出去的?膝脚是否是慢慢的踏实,膝盖是否到位,膝盖到位是否控制住腰跨以上的部位停住。也就是,膝脚不动,其他地方绝对不准动一丝一毫。 与其他拳种不一样,太极拳要求下面控制上面,这样才能练出整劲,才能练成浑然一体。
       力发于跟的目的就是,脚跟一有发力的蹬劲,身体其他部位必须同时跟上,这样才能用上整体劲。比如搬地上的重物,如果光弯腰搬这个重物,腰使劲,手臂使劲很难搬起来,属于身体局部用力。如果身体下蹲,手臂,腰跨,腿脚一起使劲往上搬,就容易得多,属于整体用力。联系到太极拳,当练到能松到脚跟时,用的就是练出来的整劲。

       总之,往前去,要往前松出去,往后去,往左,往右都一样。

       行拳时是用身体带动手臂。      松的程度可以依据血管扩张程度去判断。 太极拳属于放松中的运动,由于人们用力气用习惯了,肌肉的紧绷挤压肌肉中的血管等,使得血管无法横向扩张,更无法打通毛细血管;在做动作时,一要做到动作到位,再要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外,还要再加重松的意念,可以说,松无止境,随着练的程度的不同,要不断的加重松的意念。
        这样练到一定程度,血管的扩张力大于肌肉的挤压力,气感就会出现,就能够打通毛细血管,就能够使得手掌通红。
(这一点要说明一下,手掌通红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就是练出太极功夫也不一定手掌通红,我自己练出手掌红来了,有的师兄弟功夫比我深,却没练出手掌红)
 楼主| 发表于 2014-8-11 12: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胯与沉:沉下去一部分也是指胯而言的,什么是沉下去?太极拳里有走猫步,蹑手蹑脚的,这是练胯的,你可以自己试试感觉,家里有小孩子睡了,你走路应该要轻轻地,不能有声音,就是这样子,小偷进家偷东西,他知道里屋有人睡,走起路来也是练胯的。猫和老鼠,猫很多时候擎着爪子去探视小老鼠,那个蹑手蹑脚的形象是很可爱的,那个就是练心练胯的。实际的猫步怎么走?我们走路是迈步,跨上去,用上身压去,前腿支撑接过来,这是我们的习气,正确的猫步是后腿支撑,前脚落地,腿是送出去的,这就简单了吧?这就叫沉胯,胯沉下去了,劲就下去了,力就上来了。
    练胯的,有人用它说松腰,也是对的,因为胯下去了,腰也就能塌了.胯摆弄好了,很多问题都能解开了。这个要练才知道其中的妙处。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4: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动作,有前进,有后退,从下肢看,它的主要变化就是弓步与虚步的转换,转换中必须放松,才有可能不断劲。比如:弓步完成,要后坐转换成为虚步时,有些人是用前腿直接向后顶,而这时的后胯,是一种不放松的状态,是顶着的,这样做不但是断劲,而且还会出现动作的起伏。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后坐之前,先把后腿的膝关节和髋关节松开再重心后移,这就不会出现断劲的现象了。所以,不论是进步还是退步,或者是平行步,在虚实转换中都需要先松开,再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4: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手上动作,由前推变为后带野马分鬃,手分开后,转换为合抱;海底针变为闪通背中手的变化等等,都会出现方向的改变。如果不注意这些变换,都会产生棱角,也就出现了断劲。解决这些断劲的方法是避免直出直入,在方向需要改变时,加上一个折叠转换,也就是沿着原有方向继续延伸然后用一个微小的圆弧转接而成。如:搂膝拗步的转换,前推的手不要随着重心的后移而立即缩回而是继续前送,然后再松腕回带,也就是常说的欲前先后,欲左先右。这中间还要特别注意腰部的转动。
  太极拳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势断劲不断,劲断神可接。”就是说动作的外形似乎完成了,但它的劲力还没有完成,如搂膝拗步,前推的手似乎到位了,但劲力并没有完成,不应当马上缩回,如果马上收回,劲力就断了。许多发力的动作都是如此,如掩手肱捶,发力动作完成的瞬间,拳似乎停止了,但劲力没有停止,还有一个劲力的延续。太极拳的许多动作都是这样一种似停非停的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4: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神为主帅。许多老拳师,练拳神采奕奕,势动神随,随着他的目光,你会感到即使他的外形不动,甚至劲力也停止,但他的神态犹存。所以,我们应当用心去体会,不但要把动作做得标准,而且,一定要用心练拳,神是始终如一的,要保证整套动作是完整的,精神饱满的,全神贯注的,而犹豫彷徨,低头、四处观看,都是断劲的表现,断劲则不能体现太极拳的完美和谐。
发表于 2014-8-13 17: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杨老师传授,受教了,原来心神才是最核心的引领。首先摒除心中杂念,一念专一在一处,清净而又了了分明,然后以此意来带领身体内外运动,如果神明为阳,那么肉体为阴,这样才是神与身配合才是阴阳协调,没有神的导向,是最大的不完整。神一直不断不停,尤其是动作交接转化的时候。不知理解的对不对?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7: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极 发表于 2014-8-13 17:37
感谢杨老师传授,受教了,原来心神才是最核心的引领。首先摒除心中杂念,一念专一在一处,清净而又了了分明 ...

       如果神明为阳,那么肉体为阴,这样才是神与身配合才是阴阳协调,没有神的导向,是最大的不完整。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11: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松沉落到脚底的感觉是“感觉踝骨以上,毫无力感。”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周身轻灵,其根在脚。“松沉为连贯性动作,松得几分,沉亦得几分,松沉绝非柔弱,而内含有弹性之劲。上身不松求改之在腰胯,大腿不松求改之在膝,小腿不松求改之在脚踝。脚跗松透则外形上浸浸入道矣。”松要到脚下,真的能松下来,身体的重量一定会传到脚下去的,此时的松必然带来沉。腿部会承受很大的身体重量,腿的承重感受程度实际上就是松的程度。在练拳的初级阶段,真的松下来的时候,腿会有火烧一般的感觉,附在骨骼上的筋会被明显的抻拉,有一种难以承受的感觉。这种感觉会随着松的程度逐步变化,大腿-—膝盖-—小腿-—脚下依次深入。“肢体放松.既可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也可顺着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松,还能在这上下两力的综合作用下向周围各个方向松。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