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讲静,讲“以静制动”;
首先是要制自己的心动,这就是“收心猿,拴意马”。
心先要安静下来,这是指先排除外界的干扰,所谓“收心离境”是也。
我们初练功时,仍是一个常人之心;
虽然站在这里了,但念头一个接一个;
犹如野马奔腾,所以要先求安静。
能安静下来了,这时脑子里还有很多外界事物的沉淀;
动多静少,但我们的心要慢慢静下来,逐步排除这些沉淀。
这时还会感觉到意集中不了,心较散逸,这是安静阶段的体会。
慢慢地我们的意能集中了,动的感觉逐渐减少;
静的体会逐渐增加,心里就平静了,心平气和的状态就产生了。
这时就是心里开始平静,内气开始和畅和顺。
有一种好像冬天在太阳底下晒太阳的懒洋洋和煦之感;
这时候脑子里也开始放松,什么也不想了。
感觉也很舒服,也不想做其他什么事。
太极平字不易找
再深入一点的状态是宁静。
因为心平气和了,脑子开始静下来了;
很多杂念的沉淀排除了,人对周围事物的感应范围反而就随之扩大。
比如,这时很远的地方有一只鸟叫、飞翔,你都能感觉到:
有一只猫在走路,你都能很清楚地感应到……这时候;
要做到脑子并不跟着这些外在的事物去走;
并不会因为这种情形的出现跟着它去。
定静、虚静的状态对自己的心身两方面的体会还不是十分真切,脑子不清醒的静不是真静。
我们所说的静,脑子里要很灵活、很灵敏;
要知道心腹当中的很多变化,但这许多变化我又可以不去管它。
所以我们再往下讲的定静,是脑子里有很多图像的产生;
我们都清清楚,比如一个风景、一朵花、一个动作的念头;
你都能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动,你的意不转移也不走,那时就是定静的状态。
谈起做单鞭动作的体会;
一个念头定在那里,只要念头不转,身体也可以完全不转;
一定几分钟、十几分钟,但这时不动还不好;
因为这时所产生的变化还达不到身上全部是空的。
再往下,真静才开始出现;
我这里不动也不想,定是定在那里了;
但是脑子里很清楚,觉得里面有东西动了;
这时就是“住无所住”。
要注意,这个时候还要体会身上是不是松开;
只有身上松开了,才能体会这种静;
前面不松的话,这些状态都体会不到,一定要松开以后才能达到真静。
真静了,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动;
内劲运行,很多现象就产生了;
这时还没有产生大动,此时你松的条件愈好,感觉到身体愈来愈柔软;
才能开始体会到你是不动的。
但是身体里面有东西动,外面没有东西动;
这时身体里面的动就愈来愈明显。
明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比如说身上会疼痛,背上会疼痛,里面细小的东西会疼痛;
这个阶段内气还不够畅通,但开始换劲;
内劲因静而得以和顺产生,开始生机勃勃,健身养气的状态就开始起作用了。
人为万物中最灵敏者,所以我们讲静的状态,要守静笃。
守就是把持,拿住,不要放,守住那个静的变化:
笃就是忠厚老实,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状态;
“归根日静“,就是说松到根本上了,才能够得到静;
这个根就是本来从那个地方来的东西叫根,那个时候才是静。
静本身是不动的,但灵是动的。
不过,太极拳讲静的最高阶段还是清静;
所以,放音乐练拳的本身就是违背自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