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2 09: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习拳练架时一松一紧的运用和体现是:

开展时为紧,沉合时为松;

运劲时为紧,定式时为松;

逆缠相开时为紧,顺缠相合时为松;

胸腹开为紧,胸腹合为松;

发放为紧,收蓄为松;

进为紧,引为松;

上一势与下一势之间有松,此圈与彼圈之间亦有松;

往返折叠之处有松,转关运化之处亦有松。

一动一静有松紧;

一开一合有松紧;

一圈之中有松紧;

处处皆有一松紧。

开合递相承,松紧势相连;

一气运弛张,太极理循环。

欲向何处寻刚柔,

一松一紧运天机。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2 17: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谁都想把太极练好;
为的是养生防身,但是有时事与愿违;
行拳越认真,越做不到位,逮不住劲;
找不到美妙的太极感;
有时会感觉有劲使不上;
或是遇上越使劲越没劲的情况。
究其原因是练拳的方法出了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2 18: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静心慢练就是活步桩
练太极拳之人练拳兼练站桩非常好;
能为练好太极拳打下坚实的基本功;
一层功夫一层理。
如果你练拳能够练到中气充盈丹田;
气沉脚下,感觉到了地面反作用力;
说明你练拳的效果和站桩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2 18: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站桩就是让脚下生根;
如同建造大楼打基础。
如果基础不牢固,那么大楼的结构就不稳定。
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
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
重视站桩对于初学太极拳者尤为重要;
不要一上来,就急于练推手;
先练练桩,扎扎根,稳稳身。
要通过站桩增强腿部的力量;
使下盘稳固,从而行拳虚实转换轻灵;
练的太极拳姿势自然就优美。
太极拳站桩不是越松越好,松过了就是软。
要以丹田产气为核心;
做到节节贯穿,恰到好处为止。
站桩时不要想杂事烦事,
要想就想腰隙,让气撑命门。
不要刻意为站桩而站桩;
最好忘了自己在站桩;
进入一种休眠状态;
养气于丹田,气沉脚下属自然;
不知不觉长功力。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2 19: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心慢练相当于桩步练拳:
有如下好处:
一是增加下盘的稳固,
有利于上身放松,从而下实上轻;
二是脚下生根,感觉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
这是行拳的源动力!!!
三是产内气充盈丹田,加大自身功力;
四是练就动中求静的心理;
心静神宁,行拳内动带外动,
达到内外统一,拳韵优美,拳势大气。
练太极拳心要虚静。要求气沉心沉,心态坦然;
不要图希什么,只要能养生就行;
除了有好身体,一切皆浮云。
有如此心态,行拳必心静;
旁若无人,拳中却有人,进入物我两忘境界。
练太极拳宜静不宜燥;
要平心静气行拳;
顺畅转移虚实;
慢慢引动内气于体内无微不至地运行。
心虚静能使意气劲相合,内外神形合一;
拳势顺其自然,得其自然之机!
合其自然之道,入其物我两忘之境;
中气存于丹田,轻灵展于拳上。
行拳宜慢不宜快。
有了静就能慢,不能静就慢不下来。
慢练就是活桩。
慢练有利于气劲下沉,产根劲如桩步稳固;
而步稳又让手法灵活,;
拳上下相随有整劲,沉稳中有轻灵。
一套拳从起式到收式;
慢慢起,缓缓行,默默止,形似流水,轻若春风。
每一势都要慢,每一式都要定!
要慢要沉,要呼气。
慢能感内气流动;
慢能思上下相随;
慢能知内动带外动;
慢能求神气贯顶;
慢能得周身整劲一家;
慢能在转关加快意,快欲转慢。
慢而不滞,快而不乱,缓和均匀。
练拳心能不能静,能不能慢下来;
与拳架的高低还有一定关系。
行拳下蹲,裆无合劲;
架子过低,裆臀低膝;
膝跪过脚,下盘无力;
托不住上,吃力过大;
心意在此,必心不静;
形快而散,面带难受。
为此,练拳时,架子的高低因人而异;
因功而异,顺其自然。
不论架高架低,都要符合太极拳规则,无过无不及。
只有选对了适合自己的拳架;
心才能静,心态才能坦然;
才能静心慢练太极拳;
才能感受练太极拳带来的美好。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2 20: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的好坏否?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你练的太极拳是不是真太极;
拳架里反映出的基本功能证实;
关节已松开,大筋已拉长,拳架已显骨力。
要苦练出真功,不要低着头;
伸着脖,耸着肩,挺着胸;
架着肘,猫着腰,跪着膝,撅着臀;
瞎比划,为健身?自欺欺人。
太极功夫唯苦练不成;
不练只说,什么也没有;
知拳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苦练不是瞎练;
要苦中有悟,要用心练拳;
只有坚持用心苦练;
才能纯熟套路;使身法、步协调一致,上下相随;
做到手足、肩胯、肘膝外三合;
达意、气、劲统一内三合;
并能内动带外动,内外相合;
行出太极神韵,展现漂亮的形神兼备的太极拳。  
只有坚持不懈地反复练拳;
才能练足内气,练出内劲,练成内功。
有了内功,便能丹田内转,腰脊抽换;
内劲蓄发,发出整劲;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
行出松活弹抖的爆发力。
再反复折招练势;
养成招熟的下意识动作;
便能掌握太极拳技击技巧;
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化为了打,引进落空;
打就是化,化打合一。
这就是苦练巧练太极拳。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09: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练拳的好坏否?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你练的太极拳是不是真太极;
拳架里反映出的基本功能证实;
关节已松开,大筋已拉长,拳架已显骨力。
要苦练出真功,不要低着头;
伸着脖,耸着肩,挺着胸;
架着肘,猫着腰,跪着膝,撅着臀;
瞎比划,为健身?自欺欺人。
太极功夫唯苦练不成;
不练只说,什么也没有;
知拳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苦练不是瞎练;
要苦中有悟,要用心练拳;
只有坚持用心苦练;
才能纯熟套路;使身法、步协调一致,上下相随;
做到手足、肩胯、肘膝外三合;
达意、气、劲统一内三合;
并能内动带外动,内外相合;
行出太极神韵,展现漂亮的形神兼备的太极拳。  
只有坚持不懈地反复练拳;
才能练足内气,练出内劲,练成内功。
有了内功,便能丹田内转,腰脊抽换;
内劲蓄发,发出整劲;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
行出松活弹抖的爆发力。
再反复折招练势;
养成招熟的下意识动作;
便能掌握太极拳技击技巧;
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化为了打,引进落空;
打就是化,化打合一。
这就是苦练巧练太极拳。
李相侠:
@老杨 活跃份子
我:
@老杨 在家休息;闭目养神。
杨义勋:
@杨锦富 这段话经典!
周雨:
师父辛苦了
杨义勋:
太极功夫唯苦练不成!不练只说,什么也没有!知拳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苦练不是瞎练,要苦中有悟,用心练拳。只有坚持用心苦练,才能纯熟套路,使身法、步法协调一致,上下相随,做到手足、肩胯、肘膝外三合,达到意、气、劲统一的内三合,并能内动带外动,内外相合,行出太极神韵,展现漂亮的形神兼备的太极拳。只有坚持不懈地反复练拳,才能练足内气、练出内劲、练成内功。有了内功,便能丹田内转,腰脊抽换,内劲蓄发,发出整劲。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行出松活弹抖的爆发力,再反复折招练势,养成招熟的下意识动作,便能掌握太极拳技击技巧,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化为了打,引进落空。打就是化,化打合一。这就是苦练巧练太极拳。
杨义勋:
老眼昏花了!抱歉!
杨义勋:
这是经典!一定记住!
杨义勋:
这是方法!一定记住!
杨义勋:
这是“领”进门,一定记住!
杨义勋:
这是善巧方便,一定记住!
杨义勋:
这是无私付出,一定记性住!
杨义勋:
@杨锦富 
李相侠:
师父,杨哥辛苦了
周雨:
电脑微信怎么用,谁会?
郑建明:
浏览器输入网址wx.qq.com
周雨:
好的,谢谢郑师兄,我试试
周雨:
上去了,谢谢郑师兄
郑建明:

周雨:
电脑上去和QQ差不多了
郑建明:
是的,打字方便了
周雨:
有文件助手,也可以发文件了
郑建明:

周雨:
上次的视频没来得及下,已经过期了
周雨:
可惜哟
丁玉英:
@杨锦富 老师今天讲了很多,但尤其重要的是站桩慢练之静心,身心虚静则神能安宁,神宁则念有所止,气有所归,这也就是说心静息自住,息住气自回,这也就是太极拳内在的东西,每个人练功层次不一样,从老师的理法里各取所需,总有适合自己练的东西,所以说合适的就是好方法,谢谢老师无私分享
郑建明:

丁玉英:

杨义勋:
师父早上好!各位拳友早上好!
劉奇:
杨老师早,师兄师姐早
田焕春: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李功科: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李相侠: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周雨: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陈浩: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刘胜春:
师傅早上好
顾旭:
老师早上好!拳友们早上好!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09: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使不上劲,是因为没有根劲。
当然没有根劲原因很多:
如裆内没合劲,托不助上身;
弓劲没用上;
腿弓不坚固而懈劲;
手弓没棚劲而松懈;
身弓因内气不足,不能后撑命门等等;
但是主要是没有真松而产生沉劲;
便无反力上升的原因。
而发力越使劲反而没劲;
是因为用错了劲;
没用上根劲而使用了肌肉发紧的肌肉劲所致。
冯晓芳:
谢谢师父 ,第一次给我讲了这么多。我好感动。
我的慢慢理解。今天太晚了,明天我学完会把体会告诉您。晚安师父
冯晓芳:
早上好师父
我在学太极拳的过程中,在不用力的拳理上有这么几点体会,,
一个是怎样理解用意不用力,一个是外力拙力与内劲的区分。
1,用意指思维的变换,也是对防御技击的灵活运用,用意指挥身体的敏捷运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不用力是指以意发挥身体的各部潜能,做到阴阳转换时捋挤圆活,采靠得当,棚弹惊炸等技巧的实施。
而这种方法,集中了人的潜能中的智慧,柔中裹钢,行云流水,抖弹崩炸等缠绕,松沉,顶劲,伸拔,根实,,,,,基本功夫,这些功夫是由内至外的人体极限。
也是行拳中所说的储九分劲,一分崩。而这一分是致命的一击。
这也是外力与内劲的区分。一个是肢体肌肉力,一个是有内至外的整劲。
2,太极拳的劲来源于内丹田的鼓荡,来源于心静松沉于足下的反弹,来源于肢体运动的八面对拉的反弹力,来源于以意凝聚整体阴阳反向所产生的伸缩抗衡劲,也就是师父说的骨力。也包括筋络肌肉的劲。
3,我在学的过程中,也是有用不上力的时候,特别是在整套行拳中表现的特明显,原因我总结是,没有真正的掌握整劲的方法,习练的不熟,没有完全放松身体,也可以说是没有完全掌握运动的节奏造成的脱节。
这种脱节是学太极拳的大忌,很多对练的失败都失误在这方面。
4,内劲催外力是太极拳的要点,以巧夺胜是太极拳的精华,掌握方法是学练者必须学会的。
力和劲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是在使用上有区别,这种区别是至关重要的。
师父我就理解这些,望给予指教
我:
练拳需要:
快而不乱,慢而不滞,
松而不散,刚而不僵,
有快有慢,快慢相间。
有刚有柔,刚柔相剂。
有起有伏,起伏有致。
行拳有节奏感,行拳之节奏屬技术范畴;
节奏由心发,喜怒哀乐尽在其中;
时而像大海波涛,波澜状阔,时而像…
关键是在行拳中的落实、在整体运动中是否“有感染力;
讲拳有鼓动性、观其视频,看其拳照会一览无余。
我们交流要接地气,不要用教科书的材料充斥自己的内容,而应以自身实践,以自己的语言结构来诠释对太极拳的理解。
脱离现实是不能成功的让受众者真正理解
就像打鼓,打好了会起到鼓动人心的效果,打不好就是燥音会感到闹心。
讲要真挚,拳到实处;
任何名家,名言,经典都是一个领域里的相关资料切不可处处照搬,盲目崇拜。
冯晓芳:
我记住啦,会在行拳中逐步克服缺点,做到孰能生巧。谢谢师父
理解快慢相间是重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9: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练功讲究一层功夫、一层体会;

谈静,同样首先要知道静究竟有多少层次;

不同的境界究竟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要做到入静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静分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感受;

尤其是到了高级阶段,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

我还是要解读一下太极拳的入静层次;

动静层次看功夫;

太极拳的静有如下形式:

安静、平静、宁静、虚静、定静、真静、灵静,最后是清静;

这个灵是灵活、灵动、灵性之灵;

是静中有动,而且是大动;

是 “动静如一”;

其中可以真正体会太极拳神意气的中和所产生的“以静制动”的功效;

所以层次就很不一样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9: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讲静,讲“以静制动”;

首先是要制自己的心动,这就是“收心猿,拴意马”。

心先要安静下来,这是指先排除外界的干扰,所谓“收心离境”是也。

我们初练功时,仍是一个常人之心;

虽然站在这里了,但念头一个接一个;

犹如野马奔腾,所以要先求安静。

能安静下来了,这时脑子里还有很多外界事物的沉淀;

动多静少,但我们的心要慢慢静下来,逐步排除这些沉淀。

这时还会感觉到意集中不了,心较散逸,这是安静阶段的体会。

慢慢地我们的意能集中了,动的感觉逐渐减少;

静的体会逐渐增加,心里就平静了,心平气和的状态就产生了。

这时就是心里开始平静,内气开始和畅和顺。

有一种好像冬天在太阳底下晒太阳的懒洋洋和煦之感;

这时候脑子里也开始放松,什么也不想了。

感觉也很舒服,也不想做其他什么事。

太极平字不易找

再深入一点的状态是宁静。

因为心平气和了,脑子开始静下来了;

很多杂念的沉淀排除了,人对周围事物的感应范围反而就随之扩大。

比如,这时很远的地方有一只鸟叫、飞翔,你都能感觉到:

有一只猫在走路,你都能很清楚地感应到……这时候;

要做到脑子并不跟着这些外在的事物去走;

并不会因为这种情形的出现跟着它去。

定静、虚静的状态对自己的心身两方面的体会还不是十分真切,脑子不清醒的静不是真静。

我们所说的静,脑子里要很灵活、很灵敏;

要知道心腹当中的很多变化,但这许多变化我又可以不去管它。

所以我们再往下讲的定静,是脑子里有很多图像的产生;

我们都清清楚,比如一个风景、一朵花、一个动作的念头;

你都能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动,你的意不转移也不走,那时就是定静的状态。

谈起做单鞭动作的体会;

一个念头定在那里,只要念头不转,身体也可以完全不转;

一定几分钟、十几分钟,但这时不动还不好;

因为这时所产生的变化还达不到身上全部是空的。

再往下,真静才开始出现;

我这里不动也不想,定是定在那里了;

但是脑子里很清楚,觉得里面有东西动了;

这时就是“住无所住”。

要注意,这个时候还要体会身上是不是松开;

只有身上松开了,才能体会这种静;

前面不松的话,这些状态都体会不到,一定要松开以后才能达到真静。

真静了,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动;

内劲运行,很多现象就产生了;

这时还没有产生大动,此时你松的条件愈好,感觉到身体愈来愈柔软;

才能开始体会到你是不动的。

但是身体里面有东西动,外面没有东西动;

这时身体里面的动就愈来愈明显。

明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比如说身上会疼痛,背上会疼痛,里面细小的东西会疼痛;

这个阶段内气还不够畅通,但开始换劲;

内劲因静而得以和顺产生,开始生机勃勃,健身养气的状态就开始起作用了。

人为万物中最灵敏者,所以我们讲静的状态,要守静笃。

守就是把持,拿住,不要放,守住那个静的变化:

笃就是忠厚老实,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状态;

“归根日静“,就是说松到根本上了,才能够得到静;

这个根就是本来从那个地方来的东西叫根,那个时候才是静。

静本身是不动的,但灵是动的。

不过,太极拳讲静的最高阶段还是清静;

所以,放音乐练拳的本身就是违背自然的。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