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13: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2-14 13:09
太极内功是太极拳习练者梦寐以求的;
练就了内功,才证明太极拳练对了;
才能身体强壮,才能真正能养生了 ...

先看看脚下根劲的作用。
根劲是太极功夫上身的门槛和见证。
没有根劲,低盘不稳,身无棚劲;
表现为手臂运行松懈,发劲时缺乏整劲,带的身体乱扭。
有了根劲,节节贯穿,劲达末梢,能发整劲、寸劲,威力极大。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根劲其实就是骨力!
力由于骨,劲出于筋。
看一个人有无功夫,就看气位高低和骨力大小。
一看气位。我所指气位是指人体内气聚集的位置;
也可称气圈,有肩气圈、胸气圈、腰气圈、胯气圈、裆气圈等,气圈越低功力越大。
二看骨力,也就是根劲。
行拳,脚如吸地或扎地;
听响,震脚出咚咚的砸地声;
发劲,脚下有坐劲;
都是有骨力的表现。
水平高之人从拳架照片就可看出:
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胯中含有骨架劲。

怎么练出这种根劲骨力呢?
方法简单,做到却难。
说简单就是放松肌肉;
向地下使劲,上有肩松沉;
下有地的反弹力,骨力就上来了。
说做到难,难就难在放松上;
要松的骨肉分离,如骨挑肉。
功夫更高时,身体松透;
好像无肉,只有骨架,劲由骨出。
上有松沉,,下有反弹力;
二者相互挤压身体,内气便聚集。
内气聚集的圈越低,身体越稳;
肩越松沉,反弹力也越大;
产的根劲骨力也就越大。
如果明确了内劲是从脚上来的后;
那么就记住行拳时脚一定要踏实后再做动作。
踏实就是“落地生根”!
但并不一定出脚砸地出坑,而是暗劲下碾,形成猫步。
猫在走路时,每一步都小心翼翼,轻提轻放。
练拳时,要做到出脚轻灵平趟,碾压而行;
由脚后跟过渡到前脚掌,脚趾根扣地。
脚踏实就是找到地面的“阻力感”,反弹发出劲力。
用这样的方式行拳只会出汗不会累;
发劲大而不耗体能,因有大地蓄电。
再看看运用胯根劲和脊根劲的重要性。
我们练拳不妨遵循动物之本能,彷其形,取其意。
比如猫遇敌就本能地纵横反侧,柔化灵动,脊背作用明显。
我们人行拳也要以“胯脊”带动身体整体运动;
充分发挥胯根劲和脊根膀子劲的作用;
也可以说发挥脊柱这条“大龙”的主宰劲作用,展现身弓之劲。
正所谓“一身备五弓”,两臂弓、两腿弓通过胯和膀带身弓;
这样才会使身弓发挥威力;
将两肩的松沉、脚下的碾蹬、胸腰的折叠、脊背的旋坾、
胯肩的拧裹、脊柱的崩弹,展现的淋漓尽致,出手如箭,回手如钩。

脊柱这条“大龙”,关节连接,大筋相连;
既可以通过头上领和尾闾下坠对拉;
拔伸驱直,又可以压缩成弓,具有崩弹劲。
它连接于“胯肩”之间,也是胯劲延伸膀劲的必经之路。
再比如猫的奔跑弹跳;
就是靠内脏的前后冲撞折叠与脊柱一起拉伸收缩;
将劲力传递至四肢末梢,便能快速窜进或跳起;
实质是胯脊之动,是以根带梢,发挥根节劲作用的表现。
我们行拳就是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知道叫知识,做到才是本事!
知道到做到可能要穷其一生!
这就是心知到身知的漫长过程。
李相侠: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丁玉英:
太极的太,大字多一点,大,大极,小,小极,展现了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之为太极;
以我们有限的生命去研究无限的太极,所以太极拳博大精深,穷其一生也学不完;
我:
你们有很多人没有完成作业吧!讨论九段的拳架。
丁玉英:
所以说,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把太极拳全方位的解读出来,表现出来;
高与低之说只能是从这个人对太极拳领域的所认知和悟出的多少来判定。
也就是说,谁正确的悟对了,悟的越多,
越接近太极拳的真正领域,离真正太极拳的顶峰越接近而已。
丁玉英:
阚桂香所展现的陈式太极拳是师从陈发科大师,她对陈发科大师所传授的太极拳的理解也并非完整的,全面的。
因此说,她打的陈式拳只是代表她(阚桂香)所理解的太极拳而已,只能代表她一个人。
丁玉英:
阚桂香前辈所展示的太极拳是柔的成份多,刚劲少;
而陈小旺等大师所展现的刚的成份多,柔劲少;
而太极拳是刚柔相济的;
因此,我们看惯了一种,再对另一种可能刚开始有些不适;
越是这样,我们越要静下心来以你所学到的太极拳的理法来印证和检验;
只要符合太极拳的规则,那就是正确的。
丁玉英:
因所学习的太极拳理论知识有限,练上身的更没有;
所以无法用拳理知识对别人的拳做出评说,只能有以上认知,希望老师和拳友们指正。
周雨: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劉奇:
今早觉得之前练拳时的肩一直是僵硬的,身上不松,而且练拳也不知虚实,具体表现在该松的时候还是僵硬的。而且我还没找到跷跷板的那个点。
劉奇:
我总觉得练拳时要是撅着屁股很难受;
所以我看别人视频时只要看到撅着了就不会再继续看下去了;
所以太极拳九段的视频实在是看不完,所以不好评价。
刘胜春:
师傅早上好!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12: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胜春:
傅早上好
我:
如果我们都做搬运工,太极拳怎么才能更加的符合自然规律昵?
我:
不交流讨论,怎么才能找到正确的昵?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吧!
我:
@英英 你好。你以前可能也是搬运工吧!现在不会了吧?
李功科:
@杨锦富 师父,如果没有你的现场指导,将会一直搬运下去。
丁玉英:
@杨锦富 老师,您说的搬运工是什么意思,是说我在群里所讲的都是从网上摘抄来的吗?
我:
@英英 误会了;我是说;别人东西的正确与否,需要自己去体悟。
如果照搬照抄的形式上的。没有原则。就是属于搬运工的性质。
你是一个悟性很好的人。现在肯定不是咯!对吗?
丁玉英:
呵呵,是我理解错了,不好意思;
老师说的不怕货比货,就怕不识货,说的非常对;
在我心中,感觉老师的拳比陈小旺之类大师打的好,这是我的真心话。
丁玉英:
就像我打竞赛套路时候的拳,就是照搬照抄形式上的。
学了传统的拳理,就想着运用到身上,但是心知容易身知难;
谁也想向老师那样潇洒自在的打拳;
但不容易做到,只能去接近老师那样的打法,不会有老师这样的成就,局限性太多。
丁玉英:
我现在的确如老师所说不想再去搬运演练形式上的东西;
更加注重内在的东西,就看缘分了,有缘会得到的,谢谢老师指点。
李功科:
十二个字还是要多体会!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6 18: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练拳时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我:
      合虚屈退起仰来入蓄收化引吸阖柔阴 
  开实伸进落俯往出发放打击呼辟刚阳 
  传统太极拳套路在编排上呼吸与动作是协调的 
我:
根据合、虚、蓄为吸,开、实、发为呼的原则来检查各式传统太极拳套路
我:
整个套路每一动作都是一开一合,一虚一实,一吸一呼的。
郑建明:
如皮球般有弹性
我:
呼吸的深、长、细、匀、缓,是太极拳腹式呼吸法的主要内容,但都应力求自然,不能故意做作,那才有利而无流弊。 
我:
开合是姿势上的现象(由内动而形于外);
虚实是内劲的轻和沉的现象;
呼吸是生理上的自然现象;
三者密切而自然结合,构成了太极拳练意、练气、练身三结合一套完整的锻炼方法。

我:
开合虚实的动作要自然地与呼吸结合起来。
一开一合就是一呼一吸,一呼一吸称作一息或一气。 
我:
开合虚实与呼吸要自然结合。
合、蓄是吸,在做“合”的动作(如屈、退、仰、起等动作)时,应当吸气;
从虚上讲,就是由实逐渐变为虚时,也应当吸气。
开、实是呼,在做开的动作(如伸、进、俯、落等动作)时,应当吸气;
从实上讲,就是由虚逐渐变为实时,也应该呼气。
我:
至于开合虚实的突然变换的快速动作,乃是练拳纯熟后的自由变换;
并且一般为了技击性的目的,才主张有闪电式的爆发力强的动作。
没有这种迅速变换的能力,在技击上是一个缺点,不可能应付对方迅速的袭击,也不可能迅速进攻和退却,决胜于俄顷。
我:
一合一开,一虚一实,一蓄一发,一吸一呼的锻炼方法。
第一动是合、虚、蓄、吸;
第二动是开、实、发、呼。这种“劲由内换”的练法;
也就是胸部大小肌的“折迭”(配合外部的动作)。 
我:
腰部的转换与形态上四肢的手法“折迭”,同步法转换是统一的,互为表里的。
所以单从外形手足上来解“折迭”和“转换”,
也是不全面的,不是内动支配外动的,也就不是内外合一,周身一家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6 18: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太极拳的棚劲最为重要;它是富于韧性和弹性的一种劲,螺旋式的伸缩进退,决不可丢失劲。
凡屈退的动作,弧形旋转走化,棚劲也决不可丢失,没有棚劲的走化动作,推手时容易被对方压匾而破坏身法。
劲似松非松,就是虚中有实的妙用。
凡伸进的动作,即使看似直线而去,而内劲也是螺旋式地前进;
极为缠绵曲折,不柔不刚,若有若无;
任其自然,不犯直率、僵硬之病,这是实中有虚的妙用。
久久练去,自然能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外似棉花,内似钢条,变化非常灵活迅速。
我:
合、虚、蓄为吸;
开、实、发为呼合乎人体生理规律 
我:
全身的总虚实在于腰隙的转换 。
我:
太极拳虽然强调处处要分清虚实,但总得有个主次。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6 19: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宰于腰的关键是:
腰隙管着两腿,步法的转换,是由腰隙的内动来支配的。
腰隙落实的一边,下边的腿也就落实;
另一边的虚腿也就迈步轻灵。
虚腿并须与含胸有相吸相系之势,虚腿才不致偏浮;
下于两腿相随。
但是腰隙转换的枢纽何在呢?这里指出在于命门。
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管键枢纽。
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就是腰部在脊柱命门穴支配下两肾如车轮般的转换。
凡手腿前去时,命门穴微往后撑;
腰劲往下松沉;故久练太极拳者,带脉(腰部周围一圈)极为充实。  
胸的虚实转换是:
锁骨往下松沉,用意来固定它,胸微内含;
逢腰隙下抽落实的一面时,上边的胸肌随 着弧形松沉,外往前合。
这样,随着腰隙的转换,左右胸肌也就分清了虚实。 
腰隙和胸肌的分清虚实;
仍然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原则:
虚的一面,有腾挪之意,不使偏浮;
实的一面,以意贯注,不使偏沉。
胸的虚实管着两手,锁骨固定,左右胸肌交替虚实(这是内部的折迭;
就能支配两手的虚实变换(两手的变换虚实也称作“折迭”,也是由内动来支配的。
不过在拳势之中大都是右胸肌实时左手为实,
左胸肌实时右手为实,与腰隙和腿的关系有所区别。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6 19: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坚持用心苦练,才能纯熟套路,使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上下相随;
做到手足、肩胯、肘膝外三合,达意、气、劲统一内三合;
并能内动带外动,内外相合;
练出太极神韵,展现漂亮的形神兼备的太极拳。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6 19: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2-16 19:39
只有坚持用心苦练,才能纯熟套路,使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上下相随;
做到手足、肩胯、肘膝外三合 ...

只有坚持不懈地反复练拳;

才能练足内气,练出内劲,练成内功。

有了内功,便能丹田内转,腰脊抽换,内劲蓄发,发出整劲;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打出松活弹抖的爆发力。

再反复折招练势,养成招熟的下意识动作;

便能掌握太极拳技击技巧,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化为了打,引进落空,打就是化,化打合一。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09: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化打合一。
顾旭:
@杨锦富 老师
丁玉英:
@杨锦富 老师详细讲解了开合虚实与呼吸的关系,合、虚、蓄为吸;开、实、发为呼,而这些都是生理上的自然现象,是自然结合,而不是刻意去配,整个套路每一动作都是一开一合,一虚一实,一吸一呼的。只有坚持用心苦练,纯熟套路(外三合),自然的就变成这种腹式呼吸,达到意,气,劲统一(内三合),用动作带动呼吸,从而引动内气在体内运行,内外结合,练功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练足内气,练出内劲,练出内功。
丁玉英:
还讲解了主宰与腰的关键,就是腰隙之命门与两肾两腿(实腿和虚腿)的关系,就是命门决定两腿,步法的转换,用上了两肾,也就用上了身法,命门支配两肾的轮转,带动四肢的运动。还讲解了胸的虚实转换,但是理解的有点不清晰。
丁玉英:
谢谢老师精彩讲解
杨义勋:
师父早上好!各位拳友早上好!
杨义勋:
师父讲解很精彩,有点深奥,要慢慢消化、体悟的。
我:
@老杨 你好!你的交流作业有没有完成啊?已经一个星期咯!哈哈哈。
我:
以上的内外三合解读是根据@英英 需求讲解的。每一个人的悟性是不同。应该是练到哪一步,就能理解哪一些东西。
李相侠: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劉奇:
杨老师早上好,师兄师姐早上好!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09: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田焕春: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杨义勋:
@杨锦富 俺从小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父母打、老师训已成常态咯!抱歉了!马上登机了!
曹存:
登机去雨花台吗
丁玉英:
@杨锦富 谢谢老师
刘胜春:
师傅早上好
我:
@英英
我:
你好!棚应该是圆的边;上下;左右;内外都必须棚住;
贯穿始终。
否则就是单一的,属于肢体运动的范畴。
不属于整体运动,也就达不到周身一家的要求咯。
周雨:
师父早上好
周雨:
大家早上好
周雨:
紫霞湖真美
丁玉英:
@杨锦富 老师说的很对,棚劲是一切劲力的源泉,是内气运用在肢体上的运用过程。
在行拳中,气息的鼓荡和撑涨,运用在了肢体的各种动作上,所表现的就是棚劲;
所以棚应该是圆的边,上下,左右,内外都必须棚住,贯穿始终,属于整体运动;
这样才能达到周身一家的要求。谢谢老师指点。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