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8 19: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运动轨迹和劲路是有规律的;
练的就是怎样做到阴阳事平衡。
达到天衣无缝,形成竞争劲和凝神劲。
如写诗,画画,作曲,唱歌,书法,建筑,等等。
都必须阴阳平衡,才算是成功。
连做事情都必须有头有尾。
虎头蛇尾是不全面。
连两口子都必须达到百头到老,半途而废都不圆满。
练太极拳,怎样练劲路比登天还难。
一旦开窍了,比什么都容易。
我练运动轨迹,现在只记一个公式;
两句话一一“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
这就是写对联的公式。
平仄用在劲路上,代表了,平前平降平折叠,仄后仄升仄旋转。
文章很难表达出来。只有的实践体会才心领神会,一气呵成。
 楼主| 发表于 2017-1-8 19: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人嘴里的你,不是真实的你;
一样的眼睛,不一样的看法。
一样的嘴巴,不一样的说法。
一样的心,不一样的想法。
一样的钱,不一样的花法。
一样的人们,不一样的活法!
人生的路,要活出自我,活出自信。
我写的文章,有人很理解,有人难理解。
这就是太极,因为大自然,不是千篇一律。
有阴有阳。有好有坏,有老有少,有大有小。
观念同道者是缘分;
这是知识,是文化,不是艺术,不是牛皮。
我有一炉火,想温暖靠近我。
 楼主| 发表于 2017-1-9 09: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我写的文章,有人很理解,有人难理解。
这就是太极,因为大自然,不是千篇一律。
有阴有阳。有好有坏,有老有少,有大有小。
观念同道者是缘分;
这是知识,是文化,不是艺术,不是牛皮。
我有一炉火,想温暖靠近我。
杨义勋:
别太烫哦师父!人体温度37度吧!
我:
自然规律咯!
刘胜春:
师傅早上好
陈浩: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劉奇:
杨老师早上好,师兄师姐早上好
田焕春: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杨义勋:
师父早上好!各位拳友早上好!
花雨: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李相侠: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顾旭:
师父早上好!各位拳友早上好!
李功科: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李功科:
@杨锦富 主宰于腰的意思是腰主宰了力的方向?
我:
@功科 你好!主宰于腰的意思是腰主宰了运动轨迹的方向。
我:
力由脊发;其根在脚。根节摧;
 楼主| 发表于 2017-1-9 09: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力由脊发;其根在脚。根节摧;
杨义勋:
今早在东南大学盘架,遇到几位原在东大练太极的拳友和练形意的拳友,我重点说了“合”,以白蛇吐信、白鹤亮翅、退步压肘、倒卷肱、掩手肱捶为例,讲解了开合、虚实、阴阳的运用。他们说:这才是太极拳,我们是……
 楼主| 发表于 2017-1-9 15: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获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关键所在。
练对了,练功不累,上瘾,在享受快乐中健康长寿;
练得不得法,练拳如同做操,费力不讨好。
以下几种状态,可检验练拳正确与否:
(一)筋骨齐鸣
“筋骨齐鸣”在传统武术当中是“撑筋拔骨”的表现;
也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
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作为劲力发放是否正确的一个标志。
声音的产生是因为关节腔闭合的结构。
关节囊在真空状态下,将骨节拔开;
将形成高压区,致使关节回弹形成从而发出声响;
关节间的连接物,我们称之为“大筋”;
首先是具备一定的弹力,其次是关节腔真空状态下所形成的“高压”。
这就是太极拳的松活弹抖。
如:取一支针筒,堵住其气体进出口;
用力将针筒拉开,内部即被抽成“真空”;
能够产生很大的拉力;
这就是高压状态所形成的另外一种“劲力”!
关节是一个由“关节囊”包裹的真空状态下的结构体;
要将关节拉开,需要克服“内外气压”的不均衡和连接关节的“大筋”的拉力;
一旦拉开,加以盘练,关节的“回弹力”也是相当可观的;
在能够产生很大的“崩弹”劲力的同时;
关节腔会发出“嘭嘭”的声响;
这也就是传统武术中所说的“筋骨齐鸣”;
通过不断盘练,我们可以将身体的主要关节都进行“开发”;
使其具备“崩弹”的能力;
太极拳中就是“身备五弓”。
在运动的过程当中;
所要做的就是调整身体的“状态”;
也就是“开弓”的过程。
“弹簧”的特性,是连续不断的;
是身体每一个关节都参与的一种“状态”;
是劲力的“全力以赴”;
这就是“周身一家“的整劲。
练拳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体开发的过程!

(二)骨肉分离的感觉
“骨肉分离”是行拳时 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
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
“骨肉分离”就像家里养的狗或者猫,
背上的皮一抓一大把,跟骨架是分离开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猫的身体非常柔软,可以蜷缩成一团;
要做到这一点,关节必须要开得厉害;
只有在关节松脱度大的情况下,才可以。
关节是由具有弹力的肌腱连接,称之为“大筋”;
所以猫科动物非常擅长用筋骨发劲;
往往身体一个“抖颤”就窜到一丈开外了。
我们人在盘拳走架时;
如果可以每一把劲力,都是身体的大筋崩弹发劲;
日久天长,皮肉与骨架就开始“分离”了!

(三)自身重量的感觉
“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
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
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
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
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
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
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
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
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
由松入沉就是传统拳练到一定程度;
会出现如“灌铅”般的“沉重感”。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感觉,是关节缝开;
关节大筋“拔伸”,变得有弹力;
在全身放松的状态下出现的由于“重力”因素;
自然拉伸的现象;
从身体的感受上来讲,用关节大筋去感受重量;
自然变得比较敏感,似乎肢体变得很沉。
在“发劲”时,就更加容易找到阻力点;
借助身体自身的重量做到“开弓”的效果;
是“撑筋拔骨”练习到了一定时以后出现的状态。
此时就无需再通过“磨”形成阻力,进入到另一个层次!
一旦达到这个程度,“筋骨撑拔”就变得随心所欲,
随时随地,信手拈来,是“练与用”的转化。
能找到这种感觉,那么身体的“缩涨”也就不在话下了!

(四)脊柱行拳
动物的脊柱是“弧形”的,更利于整体发劲;
而人的脊柱由于直立,在重力因素的影响下,
变成了“颈椎、胸椎、腰椎”三部分;
三椎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时有体现;
特别是颈椎跟腰椎;
所以“三椎”不能单独发劲,
容易出现脊柱的问题!
练拳时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命门后顶”。
就是要使人体脊椎恢复成“弧形”,便于发劲。
所以脊柱主的是纵向的崩弹,而非横向的拧转。
横向发劲应由胯带肩动,
脊柱整体拧转,帮助传递劲力;
绝对不能在某一“椎”处单独自主发劲!
“脊柱”是胯与肩之间的连接结构;
胯与肩主横向拧转,脊柱主纵向的崩弹;
我们观察动物的奔跑和捕捉;
脊柱主宰了身体的“缩涨”,
使得动物在快速的奔跑中,如“弹簧”般窜进。
“脊柱”是一个多关节的连接;
每个关节都是一个动力机构,使得脊柱蕴含了强大的能量;
我们在发劲时,所需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脊柱的形态;
使其拉成“弓”形;
将“颈椎、胸椎、腰椎”变成一个整体。
练习过程当中,我们往往借助于“劲意”;
通过这种意识的强化,使脊柱成弓,同时拉伸骨缝,使之产生劲力。
一个人“脊柱”活了,整个人就“活”了;
整个人如一条“大龙”,没有能与不能;
可以在任何状态下发劲,是传统功夫到达“高层次”的必经之路!

(五)整身如球
练拳需要“整体力”。
但初学者往往只能够做到用身体肢节完成动作,是局部劲力。
那么如何快速转化劲力呢?
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捆”字;
所谓“捆”,就是将身体“捆绑”,自然形成一体。
这里所讲的“捆”就是“合”。
我们一直强调在练拳时要做到“沉肩坠肘”;
目的就是完成两臂与身体的“结合”,使其形成一个“整体”。
两肘管上身;
两膝则管下身,分工明确。
两膝的“合”就是项膝。
其本意就是在不影响两腿运动的前提下,做到了下肢的整合。
“肘与膝”之间的互动;
就是外三合的“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掌握了“肘与膝”之间的“合”;
其它自然能合,做到上下“合二为一“,周身一家,“整身如球”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9 16: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义勋:
这位练形意的拳友(师从洪老师)说形意拳讲究六合,无“合”不成拳。太极、形意、八卦皆属内家拳,首讲“合”字。
上周看到形意拳前辈传人吕老师也强调“合”,每次师父谈拳论理,也重点强调“合”;
所谓合住才能展开,开合有序,虚实辩清,阴阳为宗,真是万法归一,理为一贯。
我:
练拳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获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关键所在。
练对了,练功不累,上瘾,在享受快乐中健康长寿;
练得不得法,练拳如同做操,费力不讨好。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09: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义勋:
@杨锦富 不是n次!
劉奇:
昨天练拳感觉腰上的劲时断时续,后来发现是背弓没做好,命门没有撑住,撑住之后就稍微有点坐的感觉,一坐就感觉身法不散了。
顾旭: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花雨:
@刘奇 你好幸运,天天有师父面对面教
劉奇:
是呀,基本上每天都可以跟着杨老师学拳。不过我自己进步比较慢,有时还偷懒不练拳,比较羞愧
花雨:

杨义勋:
@周雨 说的对极了!
花雨:
杨哥好
杨义勋:
你好周雨!
花雨:
今天杨哥提问,学到前三头,后三头,平时不用心,
花雨:
杨哥,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09: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义勋:
@周雨 不要谢我!不抛出我这块顽石,怎么能引来@刘奇 @功科 @南京郑建明 @英英 还有你周雨这么多玉呢?
花雨:
其他人都是玉,只有我名字有玉字,我也是顽石,不是真玉,假冒的
花雨:
开心每一天
杨义勋:
@刘奇 师父惜才,见到可造之才欢喜的两眼笑成一条缝,把握!珍惜!别偷懒!
杨义勋:
见到我就不一样~捶胸顿足直摇头喽!
劉奇:
您过谦了,我是一般的,只是每天早上都可以跟着练练,条件好点,如此而已。您练的时间长,我只能算是个毛头小子。
杨义勋:
@刘奇 我上次在雨花台跟师父说过,看到你,就想到我当年。都是过来人,有这样的机遇缘份不易!
杨义勋:
@刘奇 有空发张我毛头小伙的样子给你。
劉奇:
嗯嗯好的,很期待看您当年的照片。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5: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要练出效应,须关注以下感觉的变化。
1;是手心有热、胀、麻感,这种感觉起先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后来逐步明显起来。
2;是丹田有内外旋、上下翻之感。太极运行以丹田为核心,以腰胯为主宰;
每一动作尽管是微动都应有丹田旋转的练习,继而有所感知。
现代医学已检测出腹部对中枢神经的延伸作用,并称腹部为第二大脑;
因此练丹田感觉实质上练了中枢神经,练了大脑,练了聪慧。
3;是动作运行有在水中、稀泥中动作之感。
以手而言,似乎脱腕时,臂如灌铅,手推手拉手转手动又似乎在水中运作。
以脚而言,前进、后退、撤步及并步、插步都似乎在稀泥中移转,
有一定阻力,一脚轻虚,另一脚又必沉实,形成猫步。
4;是整个身子有轻灵与舒适之感。
一套拳练下来不应感到疲惫、劳顿、烦躁、憋闷、郁闷、躁动等;
而是感到愉悦、轻松、灵便、宁静、平和、舒适、惬意,似乎意犹未尽,越练越精神。
5;是有内听与返观之感觉。
习拳者在画弧走圈中,对外物、外声浑然不觉。
耳听呼吸之声,听自身血流奔流如虫鸣之节律、如钟鼓之余音;
很静很净中又似乎连小草拔节、蚂蚁爬行的声音也能听到;
双目似乎返观体内、四肢百骸,对身后之物也似乎能看得见。
如果习拳者有上述五种感觉;
则证明拳已练到一定境界。
只要继续沿着拳道正理修习久练;
太极拳祛病延年、增智开慧的效果则指日可待。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6: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练习感觉与一般感觉有共同点。

一般感觉依赖人体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必须具有一定的感受性;

还要依赖外部的刺激,两者结合构成感觉域限。

太极感觉也受一般感觉的规律支配;

但与一般感觉有很大的差异,其表现主要有两点。

1;心意主导性

意向性在太极感觉中起主导作用;

当客观并没有刺激物刺激时,依靠心意导向,仍然可以引起感觉。

如:练拳中练棚式如风行于水;

练按式如揭箱盖活叶然后如按玻璃屏风;

练挤式如钱投鼓;

练捋式如箭穿莲;

练白鹤亮翅;尽管没有白鹤,但都要有相应的感觉。

2;虚幻性

这是太极感觉的重要特征;

既真实又虚幻,若有若无,真中有假,假中含真。

感觉的方法就是:

1;意引气行法。用意的前提是意境,即用意之境。

有的人练拳好多年还不能入境,

是因为用肢体在打拳,而不是用意。

2;虚实互导法。此法在感觉修练中占重要地位。

虚实有十余种演化形式,含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中旁方圆等。

根据动作招式又有复杂的表现;

无非是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互含互导互转互化;

既有动作本身的虚实,又有身形的虚实,还有比拟物的虚实。

这几种虚实和谐统一在一起构成运拳者的感觉训练。

如脚下练习沉劲、手上训练棚劲;

沉劲向下、棚劲向上向前;

当两种内劲结合修练时;

必定有运拳如在水中的感觉;

这种感觉稍为鲜明一些:

上虚下实、左虚右实、外虚内实;

内实外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都会得以合化而练;

则拳味自现。

3;阴阳主辅法。

虚实即阴阳;阴阳主辅。

太极拳以阴为主,以阳为辅;

但阴阳又是调和的,不应有一亢一衰。

阴阳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是太极感觉修练中的难点。

我的体悟是:抽象孤立地看阴阳之理就会觉得玄乎;

将阳阳落实于动作中就很实在、很真切。

我的主要办法是在十组矛盾中落实“避阳走阴,以阴带阳”;

注意运用阴中阴。

这十组矛盾是:刚柔、动静、开合、快慢、上下、方圆、内外、左右、大小、曲直。

就刚柔而言,是“刚中寓柔柔蕴刚,刚柔一体柔即刚”。

就动静而言,是“动中求静静中动,动静相依互为根”。

就开合而言,是“开合无定开中合,合中有开开中合”。

就快慢而言,是“快中有慢慢中快,快慢相间内里求”。

就上下而言,是“三盘九节上下随,无上无下方是随”。

就方圆而言,是“出圆成方方化圆,化圆成方圆即方”。

就内外而言,是“大无外来小无内,一呼一吸通内外”。

就左右而言,是“欲左先右养先左,左右相应两不离”。

就大小而言,是“大中容小小寓大,大小同时变无穷”。

就曲直而言,是“直中有曲曲中直,随曲就伸妙变化”。

当然,还有一些矛盾;

如出与入、呼与吸、吞与吐、高与低、紧与松、轻与重、偏与中、

进与退、前与后、聚与散、打与化、收与放、蓄与发、

沾与黏、棚与按、捋与挤、采与捌、肘与靠等等;

但上述十种矛盾是主要的。

注意太极拳中的矛盾都是对应的统一!

看看以刚柔为例作些说明。

首先须明确主辅,柔为主,刚为辅;

“以柔胜刚”是太极拳的本质特性。

刚柔又是互含互转的,刚柔同体,互和互济。

练刚柔须注意两点:

一是炼内气,将内气与天地浑元气结合;

这当然需要正确的方法上下工夫,久行必养“我气浩然”,与天地共往来。

二是动作的松柔练习,手、步、身、腰都要很柔很柔;

步行如猫一样轻灵;

手出如脱腕随机;

身子如猴机灵;

腰如转盘灵活;

外观有气势,内里藏刚猛;

往往看得见,常常摸不着;

运行拳架如随风摆柳,又如风起浪涌;

刚与柔俱在其中。

极坚刚靠什么得来?

靠“专气至柔”获得。

这个柔与刚的主辅关系就是阴阳的主辅关系的具体化;

通过刚柔便可了解其他九种矛盾的演化。

十种矛盾的演化是辩证的;

练感觉实质上就是练智慧、练灵敏度。

根据阴阳关系:主张一个“藏”字;

不要锋芒毕露,要隐藏自己刚的一面;

做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直若曲,大辩若讷”;

还要注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以至“大智若愚”。

这种辩证法的根本是由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决定的;

最核心的内容是“有无相生”。

故我们在练感觉中必须十分重视“有无”的相生、相转、相对的关系;

用“有无”转化原理处理好十组矛盾,使阴阳主辅得以具体落实。

练拳时往往相互渗透圆融运作。

习拳者可根据具体拳架加强体悟与体解,久行则有效。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