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练习感觉与一般感觉有共同点。
一般感觉依赖人体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必须具有一定的感受性;
还要依赖外部的刺激,两者结合构成感觉域限。
太极感觉也受一般感觉的规律支配;
但与一般感觉有很大的差异,其表现主要有两点。
1;心意主导性
意向性在太极感觉中起主导作用;
当客观并没有刺激物刺激时,依靠心意导向,仍然可以引起感觉。
如:练拳中练棚式如风行于水;
练按式如揭箱盖活叶然后如按玻璃屏风;
练挤式如钱投鼓;
练捋式如箭穿莲;
练白鹤亮翅;尽管没有白鹤,但都要有相应的感觉。
2;虚幻性
这是太极感觉的重要特征;
既真实又虚幻,若有若无,真中有假,假中含真。
感觉的方法就是:
1;意引气行法。用意的前提是意境,即用意之境。
有的人练拳好多年还不能入境,
是因为用肢体在打拳,而不是用意。
2;虚实互导法。此法在感觉修练中占重要地位。
虚实有十余种演化形式,含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中旁方圆等。
根据动作招式又有复杂的表现;
无非是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互含互导互转互化;
既有动作本身的虚实,又有身形的虚实,还有比拟物的虚实。
这几种虚实和谐统一在一起构成运拳者的感觉训练。
如脚下练习沉劲、手上训练棚劲;
沉劲向下、棚劲向上向前;
当两种内劲结合修练时;
必定有运拳如在水中的感觉;
这种感觉稍为鲜明一些:
上虚下实、左虚右实、外虚内实;
内实外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都会得以合化而练;
则拳味自现。
3;阴阳主辅法。
虚实即阴阳;阴阳主辅。
太极拳以阴为主,以阳为辅;
但阴阳又是调和的,不应有一亢一衰。
阴阳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是太极感觉修练中的难点。
我的体悟是:抽象孤立地看阴阳之理就会觉得玄乎;
但将阳阳落实于动作中就很实在、很真切。
我的主要办法是在十组矛盾中落实“避阳走阴,以阴带阳”;
注意运用阴中阴。
这十组矛盾是:刚柔、动静、开合、快慢、上下、方圆、内外、左右、大小、曲直。
就刚柔而言,是“刚中寓柔柔蕴刚,刚柔一体柔即刚”。
就动静而言,是“动中求静静中动,动静相依互为根”。
就开合而言,是“开合无定开中合,合中有开开中合”。
就快慢而言,是“快中有慢慢中快,快慢相间内里求”。
就上下而言,是“三盘九节上下随,无上无下方是随”。
就方圆而言,是“出圆成方方化圆,化圆成方圆即方”。
就内外而言,是“大无外来小无内,一呼一吸通内外”。
就左右而言,是“欲左先右养先左,左右相应两不离”。
就大小而言,是“大中容小小寓大,大小同时变无穷”。
就曲直而言,是“直中有曲曲中直,随曲就伸妙变化”。
当然,还有一些矛盾;
如出与入、呼与吸、吞与吐、高与低、紧与松、轻与重、偏与中、
进与退、前与后、聚与散、打与化、收与放、蓄与发、
沾与黏、棚与按、捋与挤、采与捌、肘与靠等等;
但上述十种矛盾是主要的。
注意太极拳中的矛盾都是对应的统一!
看看以刚柔为例作些说明。
首先须明确主辅,柔为主,刚为辅;
“以柔胜刚”是太极拳的本质特性。
刚柔又是互含互转的,刚柔同体,互和互济。
欲练刚柔须注意两点:
一是炼内气,将内气与天地浑元气结合;
这当然需要正确的方法上下工夫,久行必养“我气浩然”,与天地共往来。
二是动作的松柔练习,手、步、身、腰都要很柔很柔;
步行如猫一样轻灵;
手出如脱腕随机;
身子如猴机灵;
腰如转盘灵活;
外观有气势,内里藏刚猛;
柔往往看得见,刚常常摸不着;
运行拳架如随风摆柳,又如风起浪涌;
刚与柔俱在其中。
极坚刚靠什么得来?
靠“专气至柔”获得。
这个柔与刚的主辅关系就是阴阳的主辅关系的具体化;
通过刚柔便可了解其他九种矛盾的演化。
十种矛盾的演化是辩证的;
练感觉实质上就是练智慧、练灵敏度。
根据阴阳关系:主张一个“藏”字;
不要锋芒毕露,要隐藏自己刚的一面;
做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直若曲,大辩若讷”;
还要注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以至“大智若愚”。
这种辩证法的根本是由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决定的;
其最核心的内容是“有无相生”。
故我们在练感觉中必须十分重视“有无”的相生、相转、相对的关系;
用“有无”转化原理处理好十组矛盾,使阴阳主辅得以具体落实。
练拳时往往相互渗透、圆融运作。
习拳者可根据具体拳架加强体悟与体解,久行则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