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4: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就是强调;
天,地,人的和谐关系。
遵循天道,发挥人的积极作用。
这中间有许多可为和不可为的东西;
在制约着人的行为;
不能认为,人是不可一世的。
人对大自然的态度;
决定了大自然对人的回馈与报复。
遵循天道,符合人道;
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也符合我们的太极思想。
例如:阴与阳
是太极思想的基本点;
是任何事物的两个方面。
他们的关系不仅仅有彼消此长的关系;
也应该有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关系;
同时也是相互相存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和谐的,
整体的,不可分割的。
阴阳辨证,阴阳互补;
阴阳调和一直是中囯文化;
乃至医理,养生等所遵循的法则。

在太极拳中的反映就是虚与实的关系;
虚实运用,虚实转换;
贯穿在整个太极拳中;
是太极拳的灵魂。

生与灭
生与灭是天行之道;
也是物质能量转换的途径。
生的喜悦和死的悲伤
一直是人类情怀的切实反映;
生死观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继承与发展是生死观的一部分。
达观地对待生死是太极修持者的道行;
更是养生健体的真实内容。
谈玄弄神者也在此筑坛播撒。
天一一地,阴一一阳,生一一死是太极的宗旨;
认识他将有助于对太极拳的辨识。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5: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各种矛盾对太极拳的辩证关系:。
松与沉
练太极拳者,都会讲松;
这是太极拳等区别于其它拳的显著点。
松不是想出来的;
也不是靠悟就能实现的;
是通过悟练换取来的;
这里的换取有三层意思:
一靠练,练,会提高技能,增强信心。
二靠培养,意志品格的培养,长年累月的坚持。
三靠找,经过反复的练习;
反复的比较,反复的求证
才能做到相对的心松,体松;
松沉,松灵,松活,松透。
在太极拳上松有二个原则;
一是虚实,二是神敛。
松是相对的;
是相比较出来的。
沒有虚实不成为松。
从大体上分虚实
到时时处处分虚实;
使松沿着虚实的道路一步一步深入。
松将伴随太极拳者一辈子的追求。

沉的慨念不同于重;
背同样重量的一块石头和背同样重量的一袋沙子感受是不同的;
一袋沙子具有沉的意味;
一块石头也许能从背上推开;
一堆沙子是推不开的;
是具有分布形式的并且粘贴的。
有形松就要有神敛。
否则就是懈。
神散意乱,不是练武之人所追求的;
恐怕也不是养生,
健体者所追求的吧;
对修持者更是有害而无益。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5: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快与慢
慢似乎是太极拳的标志了;
殊不知太极拳是有快拳的。
快拳具有与外家拳一样的要求。
由于时代的变化;
热兵器逐渐替代冷兵器;
使太极拳走向了慢的节奏;
而后的都倾向于慢的范围;
造就了今日的太极拳局面。
现今,慢成一片,松成定局。
想想也是有理由的;
在快节奏的今天;
慢是另一种体验;
是对快的一种补充。
于是慢的理论也应运而生。
慢与柔结合;
慢与松联络;
慢与养生结缘;
慢与老少男女皆宜相符;
慢与气结伴;
慢把太极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慢把运动年令提高了不少;
于是有了耄耋胜年少的畅想。
不可否认,慢是一种功夫;
“慢工出细活"这里的慢更是一种积累;
是一种境界的写照。
大极拳里的慢不是为慢而慢;
更不是为了达到慢的效果;
是从慢中求快;
慢中入静,慢中达凈;
慢中灌劲,慢中修持。
拳架的慢和劲路的快速转换
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要求;
其中体现的是绵绵不断;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和时时处处有虚实的内容。
太极拳是一种架慢而意快;
形缓而劲疾的拳种。
沿着这条思路;
我们太极拳的意义不仅于拳了;
这就是今天带给我们的追求,探索;
既练功又修身兼养体。
这就是我对太极拳慢与快的理解;
希望在太极拳的慢中达到身心和谐;
貌体相合,神情相符;
给人性的撕裂有种弥合;
使心灵的扭曲有所慰藉;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5: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柔与刚
棉里裹铁,柔中带刚是太极拳的要求;
也是一种为人的境界。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
一是练出来的,靠练达到技能上的到位;
二靠修持,达到身心合一。
首先是刚;
刚是底子,也可以叫坯料;
也是必须的基本功之一:
框架结构的工整性;
扎实而浑厚的底子是练武之人的优势。
其次是刚中求柔;
这个阶段要求去刚,
除呆,丢拙,卸板。
再后来就要从柔中韵刚了;
柔中出灵,柔中机动了。
太极拳的柔是无止境的;
是一种揉面粉的形态;
通过接手,柔手;
使肩、肘、腕、身、腰、胯都得到柔化。
在柔中提高感知能力;
在柔中实现一致劲;
在柔中得到眼、手、身、法、步的协调;
控、化、发。
协调也是养生健体的要求;
身手协调,意劲协调;
气氛协调,意神协调。
阴阳协调;
把身体精神状态协调成上佳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7: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基本功:
四两拨千斤已然成为太极拳一个招牌符号了。
希望轻松取胜这是很自然的;
殊不知在这四两千斤中
蕴含着多少辛劳与汗水;
磨练与进取;
也包含了时机的捕捉;
机会的把握。
它的偶然有其必然性;
应该说四两能拨千斤必定是个巧劲;
是对方的失势加上自身的借力;
也是力点的集中。
偶然做到一下是有可能的;
指望经常如此是需要精磨细雕的。
对劲,对动作,对虚实的掌握;
是自身能力的积累。
能捕捉到机会但自身的劲不到位也是不行的。
所以“巧”劲是“实”练出来的;
“虚”是“实”练就的;
是相互依存的。
在四两拨千斤中也印证
我们自身应该克服的“顶”劲冒进。

看看应该具备的能力---基本功!
含胸拔背:
这里面的含胸拔背不是缩胸佝背;
而是舒展自然的含胸拔背;
是沉身静气的自然形态。
千万不要刻意;
坠肘,相膝,胯松了就容易照顾得到;
胯不松上身自然放松不了。
刻意的做会引起颈脖僵硬、酸痛。
越在意,越僵硬;
学太极拳少一些刻意多一些自然;
学到一定时自然会有精益的。

虚领顶颈:
虚领顶颈、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松腰沉胯
是太极拳从上到下的要素;
周身一家!
唯有这样才能算是完整的太极拳架子了。
练是要站桩的;
有静态的桩和动态的桩;
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站。
一个劲一个劲练。
转换的过程是动态的桩;
转换的定式是静态的桩。
练出上虚下实的感觉。
这样练有什么好处?
动作规范,但绝对枯燥。
现在有些人将太极拳练得有些古里古怪;
身不正,形又飘;
拳理不通,意神不到。
虚领顶颈就是从头开始就要讲究一个正;
追求一个松;
强调一个虚;
保持一个顶。
唯有头形正了;
才能保持身正;
腰韧、胯沉、裆圆、腿虚实。
虚领顶颈同时也要保持自然;
如同衣服的挂钩一样;
所以太极拳要师法自然,功到自然成。

内运外化,得机得势:
太极拳讲究内运外化;
得机得势,上下相随。
内运外化、直劲横化;
左劲右化、上劲下化;
硬劲软化;
彼不动己不动、彼若动已先动;
得机得势、不丢不顶。
所以内外、上下、左右、
前后劲劲相随,招招相连。
这就是太极拳的博大精深之处。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7: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基本功:
四两拨千斤已然成为太极拳一个招牌符号了。
希望轻松取胜这是很自然的;
殊不知在这四两千斤中
蕴含着多少辛劳与汗水;
磨练与进取;
也包含了时机的捕捉;
机会的把握。
它的偶然有其必然性;
应该说四两能拨千斤必定是个巧劲;
是对方的失势加上自身的借力;
也是力点的集中。
偶然做到一下是有可能的;
指望经常如此是需要精磨细雕的。
对劲,对动作,对虚实的掌握;
是自身能力的积累。
能捕捉到机会但自身的劲不到位也是不行的。
所以“巧”劲是“实”练出来的;
“虚”是“实”练就的;
是相互依存的。
在四两拨千斤中也印证
我们自身应该克服的“顶”劲冒进。

看看应该具备的能力---基本功!
含胸拔背:
这里面的含胸拔背不是缩胸佝背;
而是舒展自然的含胸拔背;
是沉身静气的自然形态。
千万不要刻意;
坠肘,相膝,胯松了就容易照顾得到;
胯不松上身自然放松不了。
刻意的做会引起颈脖僵硬、酸痛。
越在意,越僵硬;
学太极拳少一些刻意多一些自然;
学到一定时自然会有精益的。

虚领顶颈:
虚领顶颈、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松腰沉胯
是太极拳从上到下的要素;
周身一家!
唯有这样才能算是完整的太极拳架子了。
练是要站桩的;
有静态的桩和动态的桩;
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站。
一个劲一个劲练。
转换的过程是动态的桩;
转换的定式是静态的桩。
练出上虚下实的感觉。
这样练有什么好处?
动作规范,但绝对枯燥。
现在有些人将太极拳练得有些古里古怪;
身不正,形又飘;
拳理不通,意神不到。
虚领顶颈就是从头开始就要讲究一个正;
追求一个松;
强调一个虚;
保持一个顶。
唯有头形正了;
才能保持身正;
腰韧、胯沉、裆圆、腿虚实。
虚领顶颈同时也要保持自然;
如同衣服的挂钩一样;
所以太极拳要师法自然,功到自然成。

内运外化,得机得势:
太极拳讲究内运外化;
得机得势,上下相随。
内运外化、直劲横化;
左劲右化、上劲下化;
硬劲软化;
彼不动己不动、彼若动已先动;
得机得势、不丢不顶。
所以内外、上下、左右、
前后劲劲相随,招招相连。
这就是太极拳的博大精深之处。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7: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八法:四正四隅:
太极拳与其对方位的讲究更着重于动作;
四正即掤、履、挤、按;
四隅即採、挒、肘、靠;
是太极拳的精髓。
与其他五个字形成太极十三势;
即前、后、左、右、中。
四正四隅是贯穿于整个太极拳之中的。
太极拳的每一式
都必须有十三势贯彻始终;
掤——一般情况下是既不进攻又不守成的一个动作;
应该说太极拳处处都有掤;
无处没有掤;
进攻可做桥梁;
退守可做基石;
既可侦查敌情,即听劲;
亦可辅助其他用劲。
在必要的时候一个掤劲亦可御敌;
作为进攻手段。
所谓掤劲不是顶劲是灵劲;
在接对方劲时掤住了不使其进身;
是一个内劲,不是顶劲。
用掤转圈可化解对方之强劲于无形;
利用对手失势的一瞬间引空;
再发劲,弹对方出局。
这里需要练的是根据对方的劲大小方向作变化的圈;
是一个真功夫;
掤紧了有顶,掤松了有丢;
不顶不丢随对方劲;
得机得势送对方出去。
它也可配合其他动作比如履等。
对方一个顶劲,即刻一个履劲。
拔根后施以挤或按把对方发出。
所以有时掤、履、挤、按一气哈成;
这是一种巧用。
所以掤在太极拳里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动作。
因此掤功好的人给人逃不走又顶不上劲的感受;
往往一搭手就能感觉到的劲。

履——顺势的劲;
有攻敌之劲和御敌之劲之分。
接敌之劲时顺势化劲,引劲落空。
拔对方根,然后顺势授于对方挤或按等劲。
攻敌之劲,先造成对方顶劲然后引空再赠送其他劲。

挤---是个很妙的劲;
双手搭接,自后脚跟外侧;
顺胯及腰,通过肩、肘抵腕---个坐腕;
劲达前手腕顺势一个滚腕动作——发劲而出。
这里需要的是一气呵成的一致劲,不能双劲。
容易犯的錯就是挺胸、拱肩和腰腿不一致。
没有办法,练吧。

按——是进攻之术,和挤一样。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1.鼓荡用劲,一致的劲。
2.遇强顶劲时可转换一下;
内动一下卸掉对方一些劲;
然后借力发出。
这里很需要用意不用力的劲。
即内劲外化的劲,即二次用劲。
因为按劲比挤劲活络;
注意不要双重;
和挤配合用往往事半功倍。
我教的如封似闭就是如此!

採挒肘靠是太极拳里更为猛烈的劲;
其动作幅度更大些。
往往採挒同时使用;
只採不挒动作不完整;
容易受制于人。

採----往往是抖擞劲;
在对方势尽松浮之时给对方以突袭;
往往伤及对方颈脖,或致对方扑倒。
再加上其他动作很伤人的。

挒----它和採劲一起形成剪切力;
防守进攻都用得上;
所以练的时候和採一起练;
形成习惯动作,连贯一致。

肘——肩靠的延伸;
比拳更锐利的武器;
有直肘劲和横肘劲的区别和练法。

靠——一般用肩靠;
正靠、背靠、前靠、后靠、斜靠、凸靠。
这里的劲是松沉的爆发力;
不松沉往往靠不到也靠不好;
它是人体进攻的多极化发展。
善用靠那正是势大力沉,千钧之力。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8: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势和能:
势是一种范围里表现出的能量;
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势力范围。
是有形的和无形的能量体现。
所以势、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太极拳里讲势能有其宏观的和微观的。
十三势就是太极拳的宏观;
得机得势就是微观的了。
眼、手、身、法、步、精、气、神、势、能;
在太极拳上体验是鲜活的,是正能量。
利用太极拳搞迷信搞邪乎是可笑的。
它破坏的是传统,是对中国文化的亵渎。
诚然,太极拳在新形势下需要整理
发掘,发展、提高,赋予新内容;
需要流传于世;
需要世界认识它。
加入普世价值体系中去;
用中华文化去影响世人;
需要我们为此努力;
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太极拳的锤:
有撒身锤、掩手弘捶、肘底锤、载锤和指挡锤;
双风贯耳也是锤,左右打虎式也用锤。
这里锤实际就是讲的拳和拳的用法。
拳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长距离用拳;
如撒身锤、掩手弘捶极具攻击性,势大力沉。
一种是贴身用拳如指裆锤,和肘底锤属防守反击,贴身短距离用拳。
还有一种组合拳,如撒身拳和青龙出水;
化、挡、引、随、拨;
锤捶跟进,拳拳相连。
组合拳的虚实特别重要,要有变化。
练时亦要摸索;
根据偏沉则随原则。
拳亦可改掌;
在实际中要得机得势;
随机应变,不必拘泥。

太极拳里的拳招;
用拳往往不是单一的拳劲;
必须有螺旋缠丝劲。
另外用内侧拳、外侧拳。
用直劲、横劲、折叠劲等都需要单独练;
在练拳架子时亦可几个劲
分别适用,灵活运用。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8: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之韵味:
优美的太极拳是力与美的结合;
太极拳中正的拳架;
,行云流水般的节奏配上严谨舒适的步伐。
无疑是享受,似涓涓流水滋润心田的一种惬意。
其稳健,其神形兼备的精神头令人神往。
为什么会有如此美?
1、  良好的基本功;
尤其腰腿沉稳,步伐不大不小;
很配自己的身量体高。
2、  整体凝而不滞,柔而不飘;
动作严谨,不露白,不空档,不零乱;
虚实换劲清楚入理。
3、  神情肃然沉重,不乱神,不飘形,入境界。
4、  动作规范到位,节奏分明;
步态上不叠臀,不塌腰,柔沉有度。
5、  气定神闲,徐缓有度;
神情兼备乃不可多得之架势也。
练太极拳的历程:
众多练习者在追求一种太极意境;
在神秘的玄学观念影响下
把太极意境描写成如天堂般美丽;
有疗养院式的舒适而且希望能迅速抵达;
能享受其中的奥妙。
然而几十年下来感受到的是不断爬山的过程;
一座山爬完另一座山又在眼前;
一种感受还没有享受另一个要求又在眼前;
追来追去以为是只差一层纸;
戳破了又一座山……。
最后又寻找到根上-----基本功。
腰胯不松,发劲不脆;
听劲不够,粘不连随;
形不达意,神不到位。
无限期待无尽的探索。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8: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
意和力分别是两个层面的东西。
意能代表力吗?
力怎能衡量出意?
这是独特点;
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表述方法。
这种表述容易进入玄学;
同时也赋予了文化更深层的韵味。
这种是可意会不可度量的表述;
在太极拳爱好者中会引起诸多解释。
1.太极拳是种意念的东西,动作不重要。
2.太极拳不需要练功,只要思想达到境界就成了。
这样就抽取了太极拳的精要。
我们习武之人讲究的是“实”;
勿以虚而妄之;
在练习上意,力的统一是和谐的;
是兼收并蓄的,不是割裂的。
意长力增,力增意长;
彼此存在,彼此精深的关系。
用意不用力的精准功夫;
凭空不能得到,
想象也不会获取。
是精准的结合和和谐的统一。
劲断意不断:
太极拳讲究劲断意不断;
意断神不断。
这种和书法等中国艺术一脉相承。
太极拳的绵绵不断决定了意劲相连的关系;
意——劲——神相连把太极拳推到了更高的境界。
对动作、对呼吸、对虚实;
对注意力集中、对神态、
对动静都有了相应要求。
我认为这就是太极拳的修为;
动作的到位,动作的规范;
拳理的理解都是不可忽视的。
不要刻意为之;
顾此失彼,动作变形,欲速则不达。
拳理认识:
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孕育出无数拳种;
每个拳种都有自己的“拳理”即技击理念。
强骨健身的要求;
修身养性的方法;
精神与实战的修为。
太极拳在练习上:
要求立身中正,无过无不及;
以松沉为主,以柔顺为旨要;
整套拳饱满深沉,不漂不浮;
肩肘、腰胯沉松;
绵绵不断加上鼓荡劲;
透出的是情深意绵、柔中透刚;
追求的是刚柔相济。
在技击上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
主动攻击遵循的要求先压劲或喂劲后拔根再发劲。
被动攻击中先听劲后“顺劲”或“引劲”再进击;
也就是先被动后主动再应用主动的攻击方式;
无限循环反复应用;
精练细磨,使技艺日臻完善。
运用拳理强身健体、养身保健。
中国文化确实精深博大;
就在于历史的沉淀。
就在于中国文化有许多可定性而不可量化的表述内容;
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蔼深情。
文化的冲击,技术的完备会促进各种理念融合;
发展太极拳亦如此;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