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5 15: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步法是腰腿能力积累的结果;
没有扎实的腰腿功夫就难以形成灵动的步伐。
扎实的基本功是练好拳的基本元素。
松腰沉胯就是强调的沉;
沉是腰腿在长期训练后的自然增进;
是肌肉,骨胳,筋膜的同时增进;
相互提高的结果;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应该是功到自然成。
太极拳的所谓“开胯”就是拉靱带;
但不是靱带松了,就等于开胯了。
里面更多是肌肉筋膜的不断到位。
大多数运动都有拉伸靭带的课目;
但具体调动肌肉群的要求和方式不一样。
况且拉靭带有伸拉和缩拉之别。
舞蹈体操属伸拉;
而中国武功绝大多数是缩拉。
从踢腿的表现也可以看出来。
眼到,手到,步到是灵动的基础;
所以缺少整体的协调的灵动只是一厢情愿。
 楼主| 发表于 2017-10-5 15: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猫步的特点:
一,松身沉胯。
二,迈步如猫行,在于迈而不是跨。
三,轻,移步轻灵,出脚果断。
四,沉,而切忌蹲。
五,常练常新,当活桩步练习。
六,气沉静心,忌浮夸。
七,结合手上动作,练整体协调;
整体劲,长短劲,寸劲,毫厘劲,还要练灌劲。
左右相顾,进退有序是太极拳的五步基础。
连环步其力量,其速度,其爆发劲
都是太极拳行家里手的借意借力之步;
亦不可缺少。
运动强度;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一曝十寒。
太极拳练习不是越慢越好。
转腿也应该尽量虚腿转换;
这不仅是虚实的需要;
也是膝盖保护的需要。
太极拳运动需要练前热身,练后放松。

有道是钢筋不好,水泥补强。
人体骨胳支撑很重要;
但肌肉加强亦可得到补强作用;
所以加强腿部力量是减轻膝盖压力的一个方法。

松沉是太极拳的关键要素;
虚实是太极拳的保障;
无过无不及是太极拳动作的标准;
中正是步伐的基础;
不偏不移是步法的熟练;
得机得势是步法的灵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5 16: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之弓步要求前弓后踞。
前弓腿要膝不露足尖;
后踞腿微曲成蓄势状态。
弓步是常用步;
有攻,守,转三用。
一,攻击步:
对正前方进行攻击;
此时的步要求,前弓步是桥梁;
起到输送力量的作用;
作用力在于后踞腿上;
要求力发于脊,植于根,发于端。
利用后踞腿的蓄势;
把腰背脊上形成的劲力;
利用大地的反作用力
把劲发挥到所要发挥的部位,形成攻击力。
1,腰背脊上的发力;
这里有体重级别的因素;
也涉及到所谓内功,内力,内劲等因素;
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也就是所谓功夫。
这是一串肌肉筋膜的活动;
递次的移动;
转换形成的能量效果。
带动这个效果的是一连串神经运动;
这种神经运动;
出于意识的反映,
条件反射,和本能机制。
2,植于根,这是一切陆上动物的特征。
是对大地特性的掌握;
就象水中动物掌握的“水性”;
飞行动物掌握的空气特性一样。
人则可以借助大地的反弹力;
定柱性,扎根性等等。
把作用力通过反作用力发挥或者吸收。
3,发于端;肩,肘,手,指,掌,头,等;
可以达到攻击目标的部位。
这里面也有功夫;
如铁头功,铁砂掌等等;
是长期磨练出来的。

二,防守步:
接受对方发力的一种防守;
要求把对方的发力通过自己身上各关节的缓冲,吸收掉;
通过后踞腿传递到大地去。
这种传递也是功夫的反映;
是防守机制的自然启动,应激反应;
也有一串从意识到肌肉到接受部位的条件反射。
        
三,转换:
有攻,守,必定有转换;
这种转换是得机得势之反映;
是熟练的本能;
是功夫的丈量。
是步伐对身体,手法的切换能力;
强弱,虚实对比的关系的比例。
转换极其关健,可意会,极难言传。

弓步亦有顺步和坳步之分。
顺手顺脚的弓步;
如单鞭,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
搂膝拗步,当头炮冲拳步等。
弓步是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肩沉肘,
松腰沉胯,迈步如猫行的架式。
坐胯,收胯能锁胯会提胯的胯部动作。
不跪膝,保持中正的发劲形式。
弓步的发劲,需要不断练习。
听得到,化得掉,发得出才是太极拳的全部。
太极拳中的虚步是用得最多的步伐;
就是用后腿坐实,前腿虚放的用步方法。
用得好,功夫扎实;
用得不好容易伤膝,伤胯。
正确不正确往往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虚步三件;这是指前搁虚腿的三种样式。
一,平步虚腿——虚腿平伸,脚尖不翘也不惦;
此种腿法在虚步中用得最多。
主要运用于运化之中;
如返身撇身锤,护心锤。
在进可攻,退可守的形势中常用。

二,翘步虚腿——后坐实腿;
前脚脚跟着地,脚尖翘起。
典型动作是白鹤亮翅;
这个步伐实际具有后坐前攻的态势;
是有鼓荡前攻的意味。

三,点步虚腿——前虚腿脚尖着地;
后跟惦起,典型动作;
白鹤亮翅。青龙出水;
即在展开,分运时运用;
在后撤步斜撤步时常用到;
这种点步需象蜻蜓点水般轻巧。
具有闪展之意。

虚步的要求:
一,沉劲:
这里的沉劲是对后坐实腿而言;
沉胯,相膝。
还需要圆档,松柔身手。
符合上松下沉,上柔下盘。
沉劲在于扎根;
只有根扎大地,才能周身轻灵。
二,虚,灵,这里的虚,灵是对虚腿要求;
不偏不斜,中正安舒。
胯要含,不要露。
收得住,放得开。
身法上有正身,侧身。
三,承,转,这里的承是要承担得起;
含蓄得了。
启承往复用腰胯带,用身法转。
尤其在接手中;
讲究虚怀若谷。胯收裆圆。
太极猫步也是虚步形式的迈;
迈步如猫行的实质就是沉身健迈。
闪展腾挪都是虚步为主的步伐。
练好虚步;
用好虚步;
活用虚步;
都是太极拳功夫的显现。
功夫的根本是腰腿功夫。

虚步的关健在于胯的正确运用与否。
后坐实腿要开胯充分;
坐实如坐凳;
膝与踝呈线性对称;
不别膝,不扭胯,;
立腰而不挺腰;
宜含胸。肩平齐,头颅正。
虚中有实,实中带虚;
乃虚步矣。乃太极矣。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0: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太极拳,我们学的是拳,练的是心;
比划的是招式,体会的是哲理。
在学习太极拳法的同时;
太极之道也开始深入人心。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09: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
太阳一到中间,马上就会偏西;
月圆,马上就会月亏。
所以,有缺憾才是恒久,不完满才叫人生。
其实,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开全,月未圆。
肯低头,就永远不会撞门;
肯让步,就永远不会退步;
求缺的人,才有满足感;
惜福的人,才有幸福感!
练拳更是如此;
一缩才有一伸;
有蓄才有一发;
否则就是违背自然;
也就不能成为好的太极拳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3: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拳路、拳理和拳势:
拳路是拳的基础;
拳理是对拳的理解;
拳势是对拳的感悟。
太极拳在行架的过程中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应该算是太极拳基本入门了:
1,虚领顶颈。2,含胸拔背。
3,松肩沉肘。4,松腰沉胯。
5,气沉丹田。
这是要领,也是规矩。
随着动作的不断熟练;
是应该可以达到的。
不断把动作记忆变为身体记忆;
从不自然到自然;
从不放松到不断放松从松到沉;
到轻,到灵有一个反复提高的过程。
从劲到净,到静;
不断把练拳从一个境界推向更高境界;
这个进程是我们有恒坚持的结果。  
      
拳理——是我们对拳的理解;
这个理解就是对拳法使用的理解。
有的人说我们不是为了技击;
懂不懂拳理并不重要;
架子做对了就可以了。
其实不然;
对拳理的认识实际是对阴阳的理解;
对虚实的加深。
太极拳的阴阳虚实是练太极拳的核心所在。
只有不断的理解才能使我们拳行得虚实分明;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处处有虚实,虚实在处处。
进而使动作不断精益;
使体格锻炼更加全面完整。
由活动变为运动;
由运动上升到修练。
推动经脉的疏通;
阴阳的平衡;
意识的达位;
境界的提高;
真正达到身心的提升。
练和悟的有机统一;
才能发挥练太极拳的功效;
没有做到这些;
太极拳只能停留在操的位置上;
没有练到就无法悟到;
有悟有练才能使我们太极拳达到一定高度
进而极大地提高身心健康;
养生键体,延年益寿。
        
拳势——从一个角度讲就是八法,五行,十三势。
棚、履、挤、按、採、例、肘、靠,前、后、左、右、中。        
太极拳的每个式都是围绕着这十三势展开的。
应该讲还有上下势;
太极拳路中起势就是上势;
下势就是收势。        
怎样理解“势”?
就是一个势趋,这个趋势就是:
绵绵不断劲连着;
似断非断意连着;
断连顿挫势连着。   
拳可教,势不可传;
这里的势,实际是一种气质。
人有气质,拳也有气质;
这种气质是每个人对拳的感悟;
对拳路的理解;
根据各人骨骼,身架,身体条件;
动作偏向所反映的一种内在外相的表达。
所以人的气质不同;
拳的势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循着对拳路、拳理、拳势的理解;
每个人都可以行出和别人不同的太极韵味和风格。
更值得一提的是
对意、气、神的感悟不同;
使我们今天太极园地百花齐放;
太极拳展现出一系列原创和演化。
使得太极拳在新时期会有
更大、更深、更广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5: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柔相济太极拳
把太极拳说成柔软之拳一直不绝于耳;就象把“四两拨千斤”看作太极拳的必然一样。   
太极拳强调松柔不是目的;
是为去僵、去滞、去呆、去硬、去顶而准备的。
真正的太极拳功夫是柔中带刚,
刚中带柔,刚柔相济的一种境界。
单刚,单柔都不是太极拳。
柔是相对于刚的一种体验;
不是功夫的标榜。
看得到,摸得到,感觉得到,体会得到。
随着习练的深入;
功夫的提高;
会逐渐变得灵动;
逐步成为有张力的沉劲;
逐渐有了内涵;
或叫内生动力。
松柔了,松沉了;
有内在的;
带弹性的棚劲了。
实现这些不应缺少:
虚领顶劲,含胸拔背;
松肩沉肘,松腰沉胯。
这些都是框架结构的工整性所必须的;
这就是刚!!!
盖房子没有钢筋;
框架结构怎么能建立起来。
气沉丹田;
随着套路习练的深入;
单练动作的精深;
会有一些短促劲,截断劲之类出现的。
再后来会体会出来整体劲;
也就是周身一家的一致劲来。
那是你会在接手中找到自己薄弱点;
然后补点;
比方腰劲不够,胯还不松;
弓步撑不住等等。
这样你就会在实践中;
内功中,找差距,补缺位;
求劲,找劲;
这实际是对基本功的检验和考验。
有时明明听到了劲;
为什么化不开,解不了;
各个节,各个部;
都会向你诉说;
你努力吧,穷尽一生努力吧。
它带你爬上一座山;
又是一座山;
再爬上一座山;
无数山在后面……艺无止境。
在各种场合,各种条件下;
反映出你的修为;
你的涵养,你的勇气;
你的智慧;
于是学习拳外的功夫
成了你另外一种不可缺少的追求。      
你也由张扬的个性;
好斗的年龄;
逐渐在世事情怀中得到修正。
过荣誉关,过挫折关;
过体力关,过精神关;
过玄关,过通关;
过了一切的一切;
过来了,过来了;
太极拳造就了你人生;
你造就了你的太极拳;
太极人生,人生太极也。      
在这过程中;
你会体会单刚不柔不成太极;
单柔不刚也难成太极;
太极拳必须刚中带柔;
柔中蕴刚;
刚柔相济才成太极;
才成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5: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练器械中你会感觉劲力的要求;手法和身法的平衡,对腰腿力量的把握。        
在练推手、大履中你;
你会体会,手法,身法,步伐的关系;
协调的,整体的,分部的关系,灵动与沉静的关系。      
在散打中你会体会眼神,灵敏。步伐的更高要求,力量的要求,意志品格的要求等等。        
在强手面前不仅是勇气的问题;
在技术上你的动作会变形;
暴露出你的缺点与不足。
抖杆是对练劲最大的帮助
劲的整合,劲的叠加,出劲的纯净。
定、弹。抖。
索,肩、腰、手、腿、胯无不在此得到练习。
收、敛、蕴、藏也在此得到锻炼。
松、沉、柔、化这里都需要用到。
天天琢磨,精、气、神、的抖抖杆子看;
就可能体会更深了。
抖杆子是手臂的加长;
越长,越重,对腰、腿、手、身要求越高;
同时练得不好,对脏腑损害也大。
太极拳是体用拳;
是以练劲为主旨的体用拳;
不讲劲不是练太极拳;
是现在俗称的太极操吧。
太极拳讲究:
手法、身法、步伐、眼法、还有理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5: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套路就是规矩,就是标准,就是样本。
训练、比赛、表演无不用上它。     
套路,确实是中国武术传承的基础;
也给表演带来了精彩无数;
给武术体用者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套路表演成了中国武术的规格;彪悍优美的中国武术特技因此成了中国功夫的写照。
沿着这一路径创造了中国武术的千姿百态,流派纷呈;
延伸了中国武术健身养体;
给观摩、体验带来了无数实际意义。
没有套路就不是中国武术就成了铁律;
于是门派师承成了各为其主的标志。
中国文化,中国式思维由此体现出来了;
评分达标也由此产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5: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丰富多彩的单练式是中国武术的精到之处;是前辈武术家心血的结晶;
是功法,练法的具体写照;
里面的宝藏可挖掘不止;
里面包含的文化;
哲学观念也博大精深。
是我们武术人士,穷尽一生;
探究不止的宝藏所在。      
中国功夫的特点在于腰腿,在于巧劲;
从搏击角度出发:
主要练习搏击技术,抗打能力,巧用结果;
一招一式地单练有成效,快成果。
一个套路,一个套路地练也许并不适合。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