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看太极拳八法的用法与关系:
棚与履
棚与履也是太极拳中一对关系户。 棚是太极八法中的首法; 棚也是后面七法之基础; 可和七法之中任一法配对结伍。 好比琴中之弦,声的高低,好坏,变化, 强弱都在于这根弦。 它棚在滿弦,棚紧了弦断,棚松了无声。 和太极拳属同一道理。
棚中遇顶随即用履; 是太极拳中一个基本手法。 也是一个顺逆手法。 这里的‘棚’首先要有随的意思,听随的意思。 其次是顺势而为的履; 是随对方方向,劲力的履。 这在接手等技巧中应该可以切实体会的。 在拳架中意识的反应; 无敌当有敌的反应; 这样我们的拳架才能生动起来, 活起来,有内涵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棚和挤的差别; 棚,可以有单手棚和双手棚; 挤却是双手挤,而且是后手劲; 后手劲就是后面的手施挤劲; 前手是松的,一定要松; 否则就成双重,双重则滞, 不仅发不出力,而且不准,劲不整。 前手的松还在于能找劲,变劲; 发挥得机得势之功效。
履和採是有些相近的动作; 是有些太极拳者容易混淆的两个动作;
这两个动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劲路上; 採劲一般偏重于抖擞劲。 而履劲是一般性变劲。 採可单、双手,履也是单,双手,动作幅度不同; 採劲是明显劲; 履劲往往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实施和完成。 採劲一般是厉劲; 而履劲是缓劲; 相当精细带多种多向变化的劲。
棚在处处和无处不棚 是太极拳实践者切身体验出来的。 假如挤按是相对进击的话; 棚履就扮演了承转过度中不可缺少的的角色。 是绵绵不断太极意境的体现者,践行者。
挤和按是太极拳的进击招; 也是武术里面比较独特的招数。 独特在于贴身发劲,贴对方身施的劲。
挤按劲,亦分 长劲、短劲、毫厘劲。单发劲,复合劲。 长劲要求绵长,在拔对方根的情势下顺对方的退势出劲; 此劲可发人丈外。此劲也一般有前跨步的动作。
短劲的特点在于沉,掌根突袭。
毫厘劲,是抖擞劲,劲点短而促,俱有震的味道; 此劲体现的是内劲,不能用,极宜伤人。
按和挤看似一个最简单不过的动作; 实际是一个最吃基本功的动作。
他们不同点在于手形; 挤,分前、后手,前手棚,后手挤 ; 前手要柔,后手才能挤着劲; 否则,呈双重,双重则滞; 滞在前手难以变劲; 滞在后手的劲难以尽情发挥; 这就是太极拳中常容易犯的双重之病。 再加上前膝过脚尖,后腿跪膝的毛病。 这两个毛病的根源在于前者腰软,后者胯沉不了。 腰胯求之。 求腰胯-致,求整体一致劲,求身体协调性。
求是求不到的,只有练; 架中练,单式练,劲中练,错中练,反复练,不断练。 练出柔,柔中练,柔出刚,至柔出至刚。
我的如封似闭就是按挤结合:按是双手劲; 和挤一样是由棚履之劲转换变化过来的; 大部分是复合劲;也叫做换手劲; 是顺势而为的一款劲。 要求手法轻灵;不能硬拨,硬抽; 带有罗旋缠絲;一旦碰到硬顶之势; 需要一个顺对方劲路的搓揉;拔根后发劲。 这就是我练的落点螺旋! 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常用劲; 难就难在他完全运用到了太极拳的全部内涵。 运用到了完整的太极拳动作要领; 即;虚领顶颈,含胸拔背,松肩沉肘; 松腰沉胯,气沉丹田。 要起到的效果是; 力由脊发,植于根,发于端。
三角支撑的劲力,劲点。
控发是太极拳比较高深的修为了; 劲的长、短、轻、重、深、浅的量化控制。 其中的掌控是经过体验、感觉、辨识出来的。 也是修炼出来的。 精准的力点,机会的掌握; 内心的冷静,功夫的自信。 缺一不可。
太极拳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运动; 无论从练功角度,强身健体; 修身养生的角度都不是靠杜撰出来的; 也不是玄虚,神化出来的; 是靠切实运化出来的; 是努力得来的。是一步一步攀登出来的。
採与挒
在四正基础上的四隅是太极拳深入的表达; 也是必然的深入。 假如四正是一壶热茶的话; 四偶就是一壶烈酒了。
其中的採、挒、肘、靠把太极拳又纵深了一把; 让我们看到了太极作为拳的不平凡了; 也显示了功夫的一个特征了。 採挒之劲是两个对立的劲; 是互逆的劲,也往往是劲的复合。 一採加一挒,具有双攻, 或一攻一守的效果。
採挒劲一般是短劲; 採用短劲,厉劲; 挒劲是对採劲的逆反; 一个是保护自己,防止对方靠; 二是施以两次攻击。 厉劲的採,伤及的是对方脖子,颈项。 挒劲是针对失势对方的一个反击; 可伤及脸面,一般是击对手下颚。
採、挒又分单手採挒和双手採挒。 单手採挒是典型的一採加一挒再施一挤; 不仅把对方发出去,也是随对方退势的顺势而为; 还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
双手採往往是抖擞劲配以卷劲; 或按劲,挤劲把对方发出去,以期尽快脱离战斗。
採挒之劲在练习和运用中更讲究内劲的发放; 整体劲的集成。 对基本功的要求更高。
在大履中对手、腿、身、法、步有更强烈的要求。 尤其对势的感觉特别明显; 得势,失势一瞬间立见分明。 得势者胜、失势者败; 决定了双方的综合实力。
对太极拳的认识也从拳路的追索到劲路的求证; 以及到功境的体验都伴随着对“拳势”的感悟。
真正太极拳需要内外兼修; “内动,内修”才能真正达到养生怯病之目的。 其中的,松柔之式,血脉畅通、气血调和; 气催身形,意神相和,才是养生的通达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