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17: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步法:

练好太极步的要素;

步子贵快,贵稳,更贵“灵”。

“跟实指翘,轻浮稳固”

就是涌泉吸地!。

几乎所有拳派都主张“五指抓地,落地生根”;

我们练拳是“跟实指翘,轻浮稳固”。

如果五指抓地,重心压向脚尖,脚就不能灵活转动。

生根,就是站在那里打阵地战;

自己把自己变成植物人。

应当学会打运动战;

当对手向你冲来时;

没有必要死站在那里跟他较劲;

原地不动险象环生;

偏闪一步海阔天空。

脚的功能不只是支撑身体;

更重要的是坠跪勾挞;

作为进攻的利器。

所以说脚跟不浮其便稳,五指需翘摆掉灵。

从防守的角度说:

腿的上面是胯,

不能作大幅度转动,

如果下面再生了根,

就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遇到外力就很容易受伤。

如果脚趾微微翘起,

受力时腿脚就会自然转动,

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他跪我的膝,

我的腿就会自动旋转,

不但使他跪空,

后膝还会把他跪倒。

他跪我的后腿弯,

我脚尖会自然转动,

使他跪空,并变成“刺腿”,把他摔到。

他跪我膝,我膝一转,

转到他膝外,用撇膝将他摔倒。

在进步时脚趾微翘就带有刮踢,

这是戳脚拳惯用的踢法,也叫剔法。

脚尖微翘还不容易被绊倒;

坦克的履带角度就是“桥脚尖”;

如果把这个角度倒过来;

它走起来就会磕磕绊绊。

八卦掌的“趟泥步”是平脚掌;

脚在前,膝在后.所谓“前脚如犁地”;

犁的角度是犁头向下扎;

这种步型不但是脚在前,

膝在后的弱膝状态,

还容易磕磕绊绊。

其实八卦掌的“趟泥步”是在练功;

他在运招时用的是“摆扣步”;

恰恰是“跪膝”状态。

灵还体现在“走”;

前后腿随时处于“互变互用”状态。

前坚后箭步不是一个站桩的概念;

而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概念。

前脚入身后,后脚要立即射进;

前后脚常相随,如亲兄弟不离不弃;

连环膝前后互用。

两腿间距不可过大。

间距小,重心才能在两腿间快速灵活的倒动。

间距小,后膝才能与前膝相呼应;

形成“连环膝”。

间距小,才能两腿捆住对手的前腿;

造成局部优势,左右逢源,跌打皆宜。

后脚“过步”,后就变前。

前后互变互用;

上不停手,下不停步;

遇腿破腿,遇膝破膝。

所谓暗膝暗腿;

并不是站在那里使用的;

而是在行进中“自带”的。

所谓“脚如战马”;


马应该是跑动的马;

而不是站着不动的木马。

所谓“打人如走路”;

你得走起来。

前坚后箭步不但打的过程中在走,

打倒了还在走。

必须养成习惯;


进步就射膝,贴身才打人。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18: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舞蹈与太极拳的区别:

舞蹈和太极拳根本目的就是不同的;

舞蹈是为了表现美;

武术是为了健身自己,击打对方;

拳的训练重点;

在丹田力,也就是腰胯力;

舞蹈者身形再快再美;

也是没有根的,重心不稳定。

因为舞蹈的身形变化不用考虑外界的高强度击打力量;

拳却要求在千军万马中立身中正;

自然少不了桩功的训练。

太极拳的桩功:

一为易筋骨;

二为练整劲;

现在大家都知道

拳法第一步要练出整劲来;

所谓整劲可不仅仅是协调性;

协调,同步,平衡,控制,骨架合理;

整劲好了能发力了就是明劲;

暗劲化劲是在明劲的基础上懂劲了;

知道自己的明劲什么时候该用;

什么时候该藏。

整劲是挨打的基础;

有了自然的整劲反应;

自然就能破了对方的摔拿。

被打上了,只要不是身上;


自然能借对方的力量弹出危险区域。

拿劲也是懂劲;

只要自己比对方的懂劲;

就能很轻松的控制对方的重心;

太极拳很讲懂劲;

是为了拿对方的重心;

重心在实战中的意义及其重大。

人发力的力量来自于大地;

没有了重心,就没有大地的支撑;

也就无法发力。

这里的分寸就有功夫可言了。

拳法一出手就要抢对方中门;

为什么?就是为了借对方的力量;

如同扎枪一般,不论你格,拨,挑;

我的手便借着你的力量在你中门来回打转;

上挑嘴边,下打胸腹;

左右便击打你手的跟节-肩膀;

你连出手的机会都没有。

太极拳出拳绝对速度不快;


但是后发先至!

但就是比你快;

你慢了他也慢;

你永远都没有翻身的机会。

所谓立身中正,放松;

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内家拳出拳跟本没有什么固定的目标;

例如八卦里面的白蛇吐信;

形意的狸猫上树;

太极的金鸡独立;

都是手脚齐出;

钩着脚踢对方的迎面骨;

膝盖,档部一溜;

手是打对方咽喉下巴鼻子眼睛一溜;

要是对方跑了没打上;

顺式就进步踩对方整条腿;

手就一翻,抓扒对方的头脸劈将下来;

那都是一招的事情;

太极拳里的金刚捣坠:

就是上打咽喉下打阴!

防了自己的要害;

也打了你身上所有的要害;

在乎的不是打你某个点,而是全身。

不狠就不是拳了。

光是懂劲没用的;


拳法都有自己的内壮之功;

最先的便是易筋骨了;

桩法之初,便是要求的;

气沉丹田了;

身形却是要开展的;

特别是后背;

例如太极拳的单鞭;

真如大鹏展翅一般;

气势磅礴;

身后筋骨都展开了;

气沉下去,筋骨打开;

没有不浑身发热的;

除非你气血有极大的毛病。

练拳要求开展有气势;

但绝对不是挺胸怒气的样子。

太极拳是多人多代的产物;


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实在是博大精深;

是为了描速和满足人情感表达的需要;

强调相对更高更强。

绝对的东西总是有极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13: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接、运、蓄、发”!

在太极拳盘架子时;

要求每一个动作将尽未尽之际;

下一个动作就化生出来;

每一个定式都是为下一式做准备蓄势的。

式与式间势势相连;

八十三式三百四十一个动作在练习过程中;

一式金刚捣坠有32个动作;

一式变幻万千;

起势收势万法归无;

无中生有;

变化万千即太极之真意也!

“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

进、退、顾、盼、定五行十三势”皆没有严格界定;

往返折叠,进退转换;

大圈套小圈如环无端的每一动;

一气呵成;

唯有起势收势也!

其中动静之机

“接、运、蓄、发”之内涵;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也!

“接”:式子衔接容易;

接劲力、接气势却不易也。

练拳盘架子,是知己的功夫。


每一个动作的完成;

将展而未展;

似伸而未伸;

那是太极拳先求动作开展的规范要求。

不似展、不似伸那是动作不完整、不到位;

每式动作展伸太过;

其势又断而不连。

往返折叠,进退转换无有半点断续可寻;

就必须做到每每动中;

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内动、小圈是套路中;

动作与动作往返折叠的衔接转换之关键也!

若失往返折叠之法;

必然硬拐死弯;

缠法内劲滞断无疑矣。

如能接己之劲,日积月累;

方可接人之劲也。

推手和试劲,是知人的功夫。


只有舍己从人;

尽可能保持与对方等速度;

才可以让“沾、粘、连、随”得以落实;

否则处处“顶、扁、丢、抗”如羊、牛只相抵;

岂不越练越偏、愈行愈远了吗?

能周身一家随对方走化;

借对方来力;

不多不少等速度沾粘就是“舍己从人”了;

但要随对方进退而完成同方向的退进;

逢捋必挤;

逢挤引按;

逢按转捋…

亦存在接劲巧妙;

连随有度的问题。

这除去“知己”的能力外;

还要身具“知彼”的功夫才能克服

“顶、扁、丢、抗”之病;

取得机得势之效也。

运缠法,不丢顶;


引进身,使落空。

彼失势,将前倾;

必变招,稍留停。”

“运”,比划容易;


节节贯穿做到“松空圆通”却很难。

太极者缠法也;


不明缠即不明拳。

首先要明三节;

手臂可分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躯干可分头为稍节、脊心为中节、尾骨为根节;

腿部而言:胯根为根节、膝为中节、脚为稍节。

一个手指都也可分为稍节、中节、根节;

周身大小关节数以百计;

语言文字又如何表达得尽善尽美呢?

顺缠为开;

逆缠为合;

太极拳无一运劲;

可离开开合之劲;

即无一可离开顺逆二缠也。

神行则气行,气行则血行;

神停则气停,气停则血止;

太极拳阴消阳长;

阴阳互为其根。

上下分,内外旋,分顺逆。


顺缠开,逆缠闭;

刚柔相济。

“蓄”:内劲曲蓄而有余。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仅仅说明蓄与发方法;

而旋转的来复线是太极拳运动的轨迹;

重心的偏差是太极拳的发动机。

太极拳的身法要立身中正,活似车轮;

以身体的旋转为其要素;

非圆即弧;

绝对避免力的直来直去。

太极拳缠法也;

不明缠即不明拳。

能量的转换由是身体内外协调有序;

节节贯穿排列、组合、

递进、裂变……完成的。

人体前三丹后三关任督二脉构成小的周天;

地势坤,厚德载物;

皆主含藏,纳百川,容万物,接化储存对方来力;

释放消散于地下而归于无;

而自己身体毫无承载;

曲蓄有余得机得势;

此即我想到的“蓄”字也。

重心随遇平衡。


眼法注视目标,保持动中之静。”

“发”:太极拳搭手;


温柔时使人毫无痛楚而翻跌绝妙;

猛烈时却如巨浪怕身;

五脏皆裂,而不见于形。

太极拳首先是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

是艺术、是哲学、是武学、是养身之道。

所说“武学”本身就含防身御敌之术;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14: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发力基本要求:

1、能量通透而不断;

2、形体似断而内势仍连;

3、发放轨迹旋转出入;

4、借力发力如泉涌出。

“力由脊发”是必须。

含胸拔背是基础!

人体前三丹的胸腹部为坤;

主含藏,接化蓄存对方来力;

人体后面三关主生发;

动则内劲沿脊而上;

气贴背行,无往而不利,皆发放也。

太极拳是主张不用肌肉、筋腱张缩而产生的力;

是凭借对方来力;

地球吸引力和自身重力完成借力打力的功夫;

地势坤,胸腹接化储存对方来力;


释放消散于地下而归于无,

而自己身体毫无承载。

天行健,力由脊发;

“借大地之力,返还其彼身”;

若真使功夫上身,实不易也!

太极拳真的太好了!

就是太难了。

沉着在内劲;


雄浑在气势;

二者互相表里;

运劲乃沾粘的功夫;

接劲乃返还的功夫;

蓄劲乃含藏的功夫;

发劲乃赢人的功夫;

四者缺一不可。

如果接劲不工;

则运劲不能连贯如一;

如果运劲不连,则掤劲必断;

若蓄劲不能含藏

发劲必然难达其效。

此为检查太极拳架子

练习最重要之阶段。

由此一步,

不愁功夫不进;

知之、行之、慎之、努力之!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6 10: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怎样才能超越人的表象而认识其本质?


庄子从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等九个标准,提出一种遴选人才的办法——“九征”。
我:
“九征”即九种征验。
我:

1、“远使之而观其忠。”

忠诚,从古至今都是为官之人必备的品质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忠”指尽忠于自己的上司、君王。

而庄子的“远使之而观其忠”,是指权力中心有意疏远、冷落考察对象,看他是否依旧忠心耿耿,会不会立马牢骚满腹,由此观察他的忠诚度。

2、“近使之而观其敬。”

与“远使之”相对,庄子还有一个“近使之”的考察策略。

即与考察对象近距离接触,建立私交,观察他是否还能保持应有的礼仪与尊敬,是否就由“对事负责制”变为“对人负责制”,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恃宠而骄、得意忘形。


3、“烦使之而观其能。”

人是复杂的,又是独特的,能力总会有所偏长。

如果要达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良好工作局面,对人能力的考察不可避免。庄子的“烦使之而观其能”,即给考察对象安排很多有挑战性的工作,看他能否游刃有余,借以观察其工作能力。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费祎,就是一位能人。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琐碎。费祎担任尚书令,见识过人,且有过目不忘之能。

他常在早晨和傍晚处理公事,听取大家意见,中间接待宾客,宴饮娱乐,使人人尽兴而公事井井有条。

除了天生异禀,这也是个人修养的结果。

佛教上说“定能生慧”,不能“定”,就不可能处理好繁杂的工作,更不能做出高质量的决策。而能不能“定”,主要还是靠个人的后天修养。


4、“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智识,是为官者又一必备条件。

突然向考察对象提出其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看他是否胸怀全局、应付裕如,可以考察其对分管工作的了解程度以及相应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历史上“卒然问焉”对官员加以突击式考察的事例有很多。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突然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内判决案件有多少?”

周勃谢罪说不知道。文帝又问:“一年内全国钱谷收入有多少?”

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紧张和惭愧之下,周勃汗流浃背。作为领导干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每出现一个新情况可以说都是一种“卒问”。

只有对所负责的工作有详尽细致的关注了解,才能应对来自各方的“卒问”。

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能做到知行合一,以“知”来指导“行”,以“行”来验证和修正“知”,这是庄子对人才综合素质加以判断的重要依据。


5、“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信”,从“人”从“言”,词意“诚”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

诚信从来为立政之本。不仅儒家提出“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法家对诚信立政的作用也很重视,所谓“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战国商鞅就强调以诚信强国利民。

唐代《贞观政要》也有类似记载,魏征就曾向唐太宗谏言,“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这对唐前期的治国方略起到了积极影响。

对庄子而言,“信”是非常重要的德行。“急与之期而观其信”,意即仓促与考察对象约定时间,来观察他的守信程度。

古代交通不发达,因此“急与之期”,再看他能不能按时赴约,是检测个人信用的一种方法。

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石,而领导者想要“取信于民”则更应做好表率。

6、“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仁”在此处是廉洁的意思。古语云:公生明,廉生威。

廉洁与否还会影响干部的公信力和威望。

对此,庄子的考察是“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即安排其管理财物。


7、“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庄子的“告之以危”,即是将考察对象置于某种危难处境中,以观察其是否能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持守节操。

戊戌变法失败后,慷慨赴刑的谭嗣同是这么说的:“各国变法,无不因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里,“节”完全是一种置生死于度外、甘愿为理想而献出生命的高贵情操了。

8、“醉之以酒而观其则。”

让考察对象喝醉酒,然后观察他的行为仪态。

《鬼谷子》上说“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

一个人内在感情有所变化的时候,会在情貌上有所表现,如歌哭、舞蹈、或怒或笑等等。

而庄子以酒醉将人对自身有意无意地伪饰尽量解除,还原其本真状态,借以观察他平时不能显现的真实情志,从而对他的为人、仪表等做出接近本质的判断。

这种考察方式可见庄子对人性体察之微。


9、“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色”,本义是脸色。察言观色,可以考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一方法是让考察对象和各式各样的人相处,通过他的面部表情考察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综上言之,“九征”之法即将人放在九种情境中观其表现,察其人品,识其能力,从而完成对人才的综合考察。

而这九种考察策略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之上的,全面且有针对性。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7 09: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所讲的柔软;

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

在生理上、在健康上、

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

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

腰折得特别弯;

这样失掉了灵感性;

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

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

只是好看而已;

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

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太极拳主要的练法:

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

日积月累,内劲自通;

拳意自能上手。

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

胯为底盘,务须中正;

以思想命令于腰脊;

以腰脊领动于四肢;

尚须以神气相配;

上下相随,完整一气。

否则非真正太极拳也!


   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

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

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

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

或收放来去;

吞吐含化;

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

由腰脊来领动;

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

如一势之开;

不但四肢开;

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

如一势之合;

不但四肢合;

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

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

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

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

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

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

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


   太极拳之虚无气势;

在技击方面;

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

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

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

使对方找不着实地;

摸不着重心;

英雄无用武之地。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14: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和太极操内在的区别:

太极拳需要拜明师,太极操不需要拜师;

太极拳需要口传心授,太极操跟著打就会;

太极拳是传承,太极操是普及;

太极拳练的人少,太极操打的人多;

太极拳僻静处练,太极操广场打;

太极拳每次练一套,

太极操每次打七、八套;

太极拳一遍有一遍的体会,

太极操十年还是十年的重复;

太极拳找拳味,太极操找外形到位;

太极拳练意气,太极操打动作;

太极拳用脚说话,太极操用手比画;

太极拳练内功,太极操打外形;

太极拳是用减法练拳,

太极操是用加法打拳;

太极拳是拳练人,太极操是人打拳;

太极拳膝盖不伤,太极操膝盖会疼。

操可以练成拳。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15: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如何松腰松胯

松腰松胯往往跟尾闾联系在一起。

要松腰,往往就得松胯;

胯不松,臀围只好往后突;

尾闾就不能收好;

要松腰松胯就必须伴随垂尾闾。

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的了;

但它又不是直的。

有的人小尾巴还翘着。

要是翘着的,你得慢慢让它直着下垂。

尾闾这一关非常关键。

看它体积很小,都以为小尾巴是废物。

人的尾巴进化没了,但是那个气机还在。

尾骨与骶骨相接之处有骶管裂孔,

外面被韧带封住了。

脊柱管里面的脑脊液直接跟脑子连着;

尾骨一转动,就把骶管裂孔的韧带动了;

使得椎管里面的液体受到振动;

一直传到脑子里。

这里面是通过共振作用传上去的。

咽津、咽唾沫要注意食道的管壁;

可以从管壁一下子传到小肠、丹田里面去了。

而尾闾一动弹,从椎管振动到脑脊液;

一下子也可以到脑子里面去了。

转转尾闾,脊柱里面、脑脊液里面有什么感觉没有?

这就是尾闾的功能;

起到舵手的作用。

尾闾不是死的,平时不动;

动动尾闾牵着骶椎韧带,

振动椎管里面的脑脊液,

还有马尾神经。

马尾神经从椎管里面下来有好多,

到最后只—根下来;

它非常敏感;

一动弹整个地都传上去了。

练拳架结合着现代科学知识;

就能增加它的感受性。

我们学的知识不能白学;

要结合它去体会体内的变化。

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

练拳架需要尾闾要中正,不能歪着;

体形歪,尾闾也要正,直着往下垂。

尾闾中正往下垂,似坐非坐;

好像下面有一根绳子垂着;

而你坐在上面。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15: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松尾闾的四步曲:

第一步是垂尾闾。

练三心并站桩,一开始就练垂尾闾。

大椎领起,尾闾下垂,呈似坐非坐相。

能否练好垂尾闾的要害正在于尾闾下垂指向地面的地位能否正确。

第二步是开后胯;

两足跟与肩平行站立;

相膝形成大腿根内侧松开;

第三步,扣尾闾。尾闾往前微收;

尾闾与指所在的联机呈向前倾斜的直线;

于是尾闾从下垂形态酿成向前扣的形态。

指所在可以从三角形中点渐向前移,;

直至两足联机中点。

第四步,转尾闾:

两足尖稍向外撇10度左右;

开端尾闾做前后划弧摆动;

继而做左右划弧摆动;

最后做转圈行动。

尾闾转动喻为钟锤、钟摆;

一是证实其重看程度,一是为隐瞒。

这是腰胯全松之事:

尾闾灵动自如,气机圆活无滞;

已达全身一家、意气合一之境界;

转尾闾。会扣尾闾了,骨盆不动,转动尾闾骨。

能转尾闾,过去叫尾闾如钟锤、如钟摆。

周身的气通过尾闾来发动后,阳气就上升了。

调动全身的气
靠尾闾;

尾闾轻轻一动,就把会阴的气提起来。

这是一个关口。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1: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尾闾不会动,会阴的精气自然上升是不大容易的。

提谷道,谷道往上一提一缩;

缩谷道的目的是让尾闾动一动;

如尾闾不动弹,光缩谷道,阳气往上上天梯不好上;

尾闾一动弹,气就引过来了,它自己往上升。

里面自然而然要变化。

用意念一导,想气到尾闾,

气到命门,有股热气就上去了;

那是皮下的混元气。

经脉之气需要通过呼吸来推动;

经脉之气走的是脊柱外面;

比皮肤之下的混元气要深一点。

真走脊柱里面非动尾闾不行;

过尾闾关头顶要有气感;

头顶一痒,尾闾跟锥子扎一样疼。

腰、胯、尾闾这三者是一个整体;

这里讲的是形。

太极拳练八个劲;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尾闾还要靠气,意念一动胯骨就转;

胯骨一点不动弹也不容易。

通过肛门收缩,尾闾前后可以动;

转圈就不好动弹了,需要慢慢练。

动尾闾必须领大椎;

尾闾中正神贯顶;

松尾闾、垂尾闾跟提肛、领大椎结合起来。

龟、鹿、鹤这三种动物长寿。

鹤休息时头拧过去拿嘴跟尾巴连上;

鹿小尾巴根会转,而牛、驴、马的尾巴根不会转;

龟尾巴不长,尾巴根也能动弹。

它往前冲时,尾巴一动弹(不是用爪子划水);

身体箭一般出去了,爆发力非常强。

说明尾闾一动弹,全身的气发动很厉害。

尾闾轻轻一动弹,腰为主宰;

尾闾稍稍会动弹一点点感觉就不一样了。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