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3: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开与合:

合得住才能展得开;

开是从初心向外膨胀;

胯膝足与肩肘腕各三节反向对推;

形成柔推节节移动。

胯膝足的劲越大;

肩肘腕的推力越大。

下盘决定上盘;

中心决定上下。

这就是柔劲。

下盘稳定,上盘松活。

这就是互为其根!

以慢为功。柔从慢中生。

快慢相间!

寸劲叫刚劲;

与刚相反,初心不变;

从外围向核心合;

核心拉回;

上是腕肘肩;

下是足膝胯;

分别向核心合拢;

合到不能再合时;

也就是极点。

由意念点火;

松实腿的胯;

产生爆炸劲。

通过冲击波伤及对方。

此劲不能在实战;

伤及对方内脏就无可救药了。

但练功是必须的;

人体内废物垃圾只有通过这一抖而光。

所有动物都有这个功能。

如金狮抖毛等。

练功练柔与刚的比例;

上天有规定。

柔吃三餐饭,刚排一次便。

公式为宇宙黄金分割数一一0、618与0、382的比例。

大约三比一。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3: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7-10-31 14:40 编辑

看看太极拳的执中达四稍;

收住中路,往开里练;

大江之上一根绳锁横江飞渡;

借着势能,延着横江索一路荡向对岸,这叫蹓索。

如果把人的二胯比作二岸的山峰;

裆下就是万丈大河;

垂索即中轴;

横索即纤制中轴的左右之盘;

人从此岸靠势能荡向彼岸的过程即中轴运动方式。

从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原理:

第一,中轴是垂紧的,越紧越有势;

故人在出发一瞬间有向下荡力的动作;

为的是提高势能的加速度。

第二,横江索必须绷紧;

松了垂索,即中定无以为定。

第三,中轴的移动並非简单的平移;

而是由高向低,由低向高的运动;

也就是钟摆原理:

俗称逢转必沉,以开代转。

并且中轴的运动特性是荡!

所以,太极拳运动其实质就是以中轴为核心;

四肢百骸为绷紧横索的势能运动;

即守往中路,往开里行拳。

看看这根中轴:

她是一根下巴垂向脚跟的无形线;

当你行拳时确切感知这根线的存在;

而且无处不在;

动静都在,招招都在;

无时无刻,象蹓索的垂索一样;

从一个点荡向另一个点;

这是何等的难啊!

难的是中轴的产生并非靠意识想象出来的。

中轴靠四肢百骸的松开、抽紧;

向心归集而成的一个确实存在的中心轴。

好比杂技演员顶缸;

无论头与缸哪个点接触;

缸的垂轴对于杂技顶缸人来说一目了然;

确实存在。

这完全有别于虚拟的太极所谓的中定劲;

是真实存在,而且要刻意守往的。

最后要忘了她,只想着我渡江而去也!

这里充满了辨证的相生相克的阴阳相济关系;

这就是哲学!

包涵了实践论的体悟哲学;

不到火候,点了白点;

火候一到,一语醒人;

水火相济,方能登堂入室,

探索太极的秘密。

放开或松开手脚往四下里荡或贴出去;

也即人的阳面往外往开里朝外发散;

包括命门和脖子也要往后贴靠。

阴蓄极力膨胀充气直至阳发。

阴面是胸部任脉,蓄势;

阳面是背部督脉,发散。

蓄势如拉弓;

弓满则圆棚劲足;

发劲如放箭;

扳机一扣在腰间。

这就是太极拳主宰于腰的原理。

中轴是一根无形的凖绳;

她的形成又要靠四下发散的均衡向心力得以形成。

是以鼻尖为中心线把人一分二;

那么左面阴面向四下里发散的张力要与右面相等;

这样二股张力的分解线自然体悟到一根中分轴;

而左右张力均衡即谓平!

显然这根中分线由左右张力而得以形成;

她是绷紧的;

倒过来她又作为太极运动的凖绳;

无论空体内彭涨是压扁还是橄榄形;

中轴都是绷紧,两边均等;

这样才会体悟到中轴的存在;

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想这根轴;

意守此线,心不傍骛,方有所得!

意守中轴;

太极是动功,动中求静;

静即意静,守是也!

长期往开里练,肩根脱开;

手就会相对拉长;

这就是松肩到空肩的历练过程。

气功是静中求动;

体不动,意要动,和太极相反。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11: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彼此尊重,是最好的教养!

尊重的内涵,平等,

价值,人格,修养。

尊重两个字看似轻于鸿毛,

实则重于泰山。

它如生之空气,

是与人交往之融洽之道。

懂得尊重的人,

总是让人舒适温暖。

如闻淡淡幽兰,

如睹春日青山。


尊重朋友的隐私,

不嘲笑,不散布。

尊重亲人的关爱,

不厌烦,不逃避。

尊重孩子的思想,

不强势,不打击。

尊重别人的劳动。

即使是家人也要表示感谢。

尊重别人的选择。

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我们无权干涉。

尊重别人的习惯。

喜好不尽相同,才有个性差异特色。

尊重不同价值观念。

对错涵盖不了世界,

不评论,多理解。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不尊重别人的人,

永远也得不到尊重。

尊重不是客套,

不是礼仪,更不是虚伪。

尊重是一种温暖的距离,

没有伤害,只有感动。

尊重是一种平等。

不俯望不仰望,不卑也不亢。

尊重是一种修养,知性而优雅。

将人格魅力升华,大爱无声挥洒。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14: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这一辈子......
放下架子,你会高朋满座;
放下面子,你会挥洒自如;
放下压力,你会轻松愉悦;
放下消极,你会海阔天空;
放下自卑,你会自信满满;
放下狭隘,你会虚怀若谷;
放下怀疑,你会真情长久;
放下抱怨,你会心生欢喜;
放下怒火,你会笑口常开;
放下懒惰,你会改变命运;
放下贪欲,你会知足常乐;
放下过去,你会拥有未来。
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
赢在路上,胜在改变!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15: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对立统一的原理:

“对称运动”是太极拳的内在要求。

开与合就是方向相反的两种对称的力。

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双方共处于物体的同一体;

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凡物体都在运动着;

运动有自身的或外力作用下的运动。

太极拳行拳走架、修炼内功就是自身一种内在的运动。

“对称劲”的修炼是通过意识的作用

引导肢体阴阳、开合、虚实等辩证运动;

以强化人们的意识;

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

提高健康水平和防御能力。

太极拳的规律是:

“有上即有下,欲上先下;

余同理: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而很多人行拳走架时,

往往注意不到这一点。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悟到这种“对称规律”。

对称劲就是手与手、手与肘、

手与足、手和腰、

膝与肘等等的上下、前后、左右相对劲力。

太极拳的每一个定势;

更离不开支撑八面的对称状态;

上下左右,相吸相系。

稳定性是太极拳的一个基本要求;

无论行拳、定势;

凡举手投足都要稳如泰山。

稳定来源于平衡;

人体在运动中需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

如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等;

但不论什么动作,

都必须保持身体的平衡。

同时做到身体内外相合、

上下相随、协调一致。

这样,才能引进落空;

粘连粘随 ,人刚我柔;

我顺人背,引进落空。

这种稳定性的培养;

首要的是找到“对称劲”的感觉;

然后加以修炼,达到理想的境界。

太极八法也势势不离“对称运动”。

看掤劲手臂前掤时命门后撑;

手臂上掤时重心亦有下沉之意。

“对称劲”在太极十三势的虚实转换中形成并灵活运转;

需要细心体会。

太极拳的缠丝运动:

进退、左右、上下、里外、順逆、引进都要缠;

其关键在于均衡、对称、协调;

无所偏倚,无过无不及。

阴阳得中,偏沉则随。

修炼“对称劲”;

可以把零散的、小的力整合成整的、更大的劲。

也就是调动全身整体之力,

形成一个整劲。

这既可以实现身体的协调一致,均衡发展;

也可以使内劲和外力结合成为整体;

通过蓄发、收放、屈伸、

柔刚等劲力发放出技击的合力。

太极拳要素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立于平准,活似车轮;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上催肩肘手,四分;

下催胯膝脚,六分;

都是通过主宰于腰的胯的荡劲完成的。

只有通过“对称劲”的修炼

才能达到要求和提高水平。

劲力不整,不可言“懂劲”。

为此“对称运动”始终贯穿于太极拳行拳中;

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否则拳架看起来就如同做操一样的咯。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12: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要活得漂亮,走得铿锵。
男人再帅,扛不起责任,照样是废物;
女人再美,自己不奋斗 ,终归是摆设。
宁可做拼搏的失败者,
也不做安于现状的平凡人。
造船的目的不是停在港湾;
做人的目的不是窝在家里。
不看昨天怎样,只看今天坚持;
不谈以前辉煌,只论现在结果。
人生就像舞台,不到谢幕;
永远不能认输!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12: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练习拳架一定要看到主宰于腰的松垮圆裆的像棚子床的荡劲。
这样才能看到松活弹抖的弹簧劲咯!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13: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猫步:
迈步如猫行的规矩;
是要求松腰沉胯;
敛胯开膝;
膝开踝实的步子。
灵动和扎实是猫步的灵魂;
这样的步伐配以身形
是太极拳得以精彩的元素。
轻、灵,迅,稳,身随步转;
步随身换,得机得势,得势得式。
步和身的关系在武术里
是互相映衬的关系;
步稳则身灵,步实促身轻;
身灵带步正。
腰腿七分功,手用三分劲。
这是我练太极拳的体会。
很多时候劲发不脆,力使不上;
是根力不够,脚底飘的缘故。
那种拼命手使劲的拳;
拼命练手力的人最后总会悟到;
根底才是最要紧的。
根扎树才茂——根深叶茂。
我想练功也如此吧。
手劲不如腰劲;
腰别不过大腿;
现代竟技体育成果无不在此彰显。
太极拳的求松也证明了;
根扎实了,松才能体现;
上身松了,才有助于根扎实。
树上的叶子都是松柔状态的,
下面的根是往下扎的咯!
所以练拳一定要落地生根!
这就是太极拳欲上先下的原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扎实一分松。
不倒翁之不倒在于底沉。
舒展缓慢的太极拳对步伐要求很高;
弓、马,虚,扑之步态由各种步伐转换形成;
随之形成的是各个方位;
东西南北及相应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四正四偶由此得名;
前、后、左、右、中得以分佈。
因此在我们太极拳里形成了前攻步;
后撒步,横跨步,斜撒步;
左闪步,右摇步;
起步,收步,分步,合步,枪步,撇步;
还有连环步,八卦步;
太极猫步都是我们需要应用和借鉴的。
每一个步里细节更多;
用到脚背,脚跟,脚侧;
勾、挂、弹、崩、分、吊、砸、绕、扭、飞、
无所不用其极。
腿功是中国武术的精华;
太极拳功夫也在腰腿中求之;
得之,用之。
这样也许能从一方面发挥太极技打作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16: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和传统武术是同根同源的武术品种;
天下武术是一家;
129个拳种;各有千秋;
应该是取长补短;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就需要练架,练劲,练势,练能,练韵。
各有自己特点,但不是异类;
有柔的要求,不等于无刚;
无整,无一致之劲;
是去呆,去滞,去顶的要求而已;
太极拳之技打要融合其它格斗技术才能有所进益;
否则亦不容乐观。
格斗需要技巧是综合的技巧。
实际还是需要力量、速度、平衡作基础。
太极拳不是神拳;
亦不是玄道,更不是无往不胜。
认识太极拳的长处与短处
才能更清楚太极之道,运用好拳之特长。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15: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实战性很强的拳种;
由于太极拳普及的原因;
太极拳已不是原来实战性很强的传统太极拳了;
是由于人们对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
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就是通过练习太极拳而获得健康的身体;
其中很多人也达到了这一目的。
但是有很多人方法不当,
造成了膝盖的损伤,
气血也没有贯通,造成了很多毛病;
气血不通万病生,气血贯通百病消;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