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盘练太极拳猫步的走法:
1、全身松静。这很关键;
身不松则心不静,心不静就不易察觉自己。
2、全身重量移于左腿,准备出右步。
移动的过程要慢;
体会身体右侧渐虚左侧渐实。
实腿的胯必须松垮!
3、提右腿。体会右侧大腿、小腿肌肉放松;
膝盖有上提之意,右胯松开。
仿佛膝盖有绳向上牵引。
体会左侧实脚肌肉放松,关节放松;
虽是实脚,却是不用一点力;
全身重量落于左脚;
调整尾闾;
可感觉左脚心虚空;
重量可卸掉;
左脚仍可有轻灵感。
4、左腿微弯,腰胯松开舒展开;
尾闾向前向上微托,将右腿送出。
5、落步。
右腿要松开;
右脚几乎平行于地面;
在脚将触未触地前;
脚尖轻挑;
脚跟轻落地;
随后全脚掌踏实。
落步瞬间腹部容易紧张;
一般是因为腿劲不足。
此时重心由左腿随落步而向右侧略移;
以前进后退都不觉得滞重为宜。
6、重心向右腿移动。
右腿完全松开;
松到象别人的腿一样;
松大概就应该这样,:
别人的东西不能动;
不能动就不牵挂;
心放下了,没有牵挂了;
自然就松开了。
这是我的体悟。
重心的移动全靠后腿推动。
尾闾微向上向前托。
移动至小腿垂直于地面
或小腿与脚背成钝角。
有支撑八面之感。
7、收步。
右腿为实腿,收左腿;
左腿膝盖似有绳牵。
松后胯(也就是实腿胯);
左腿轻盈收回。
对于初学太极拳者;
走猫步为主;
拳架为辅。
猫步走好了;
再练拳架事半功倍。
太极拳走猫步分三阶段:
1、刚开始练习先不用注意很多;
只要步子能迈大就可以。
初练,对自己的身体很模糊;
尽量松着迈大步可以放松肌腱;
不主张压腿;
如果喜欢压腿;
那在走完猫步或练完拳后压。
在迈步过程中体会自己的腿部肌肉;
慢慢能听到自己腿部肌肉哪里是哪里;
并练习放松。
2、几个月后;
对自己的腿有了些认识后;
可以迈小步来体会胯;
及迈步过程中放松胯。
具体操作:
迈步半个脚长及一个脚长即可;
迈出腿落步时状如稍息;
完全虚无,重心在支撑腿;
而后听着自己的胯和腿部肌肉的细微变化;
将重心慢慢移至迈出腿。
如果劲为十分;
落步时前腿为0;
后腿为10;
重心迁移;
后腿送几分;
前腿接几分。
前腿一直保持松的状态;
即使前腿成弓步。
重心向下一沉
即可将前虚变成前实;
收后腿。
此时后腿如同废掉一样虚设;
拖带着收回来体会后胯放松。
前腿尽量松开;
即使是实腿。
多长时间走一步?
一分钟左右或更长;
仔细体会每块肌肉、关节的细微变化;
刚开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等对自己很熟悉了;
自然时间用的就少了。
你会发现:
迈小步原来比几个月来
练的大步还要累上n倍。
步子小容易放松,因松而沉。
3、能体会到胯及腿上的肌肉细微变化后;
可以再迈大步。
此时要保持胯的水平;
脊柱的不偏不倚;
及体会尾闾在迈步收步时的作用。
尾闾托丹田:
就如屁股下有个随时可以落座的凳子;
而你一直处在将坐未坐之时。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
坐在板凳上练拳的道理。
4、练拳也好、走猫步也好;
只有能做到反观内听;
才能很好的审视自己;
不然与做操无异。
怎样能做到反观内听;
我最近体会是:
脸部松透;
松到抬起眼皮的力气也不愿意用;
状如半睡。
真格的眼问鼻、
鼻问口、口问心;
但这只是外像;
实际上你的心思不在鼻口;
而是在你自己的骨骼肌肉关节。
走猫步常见问题:
1、提步或落步时单脚支撑时容易站不稳:
上身不松,重心偏高。
松开心腹,自然就站得稳。
2、练习一段时间后;
膝盖开始噼啪作响:
不但走猫步时会响;
有些人平日走路或运动也会响;
但没有痛感,这是正常的。
响声多的人一般膝盖比较紧;
有些人以前蹲不下或蹲下时脚后跟会翘起;
此后腿部的柔韧大都会有不同程度改善。
3、平时不容易出汗;
甚至夏天或跑步都不出汗;
而猫步走不上十几步就会出汗发热:
练猫步时,只注重下盘;
上半身因为被忽视而容易放松;
因松而气学流通阻碍少。
坚持锻炼2、3个月;
每日十五分钟;
原先身体虚弱的人也会有改善。
4、练猫步前,平时也锻炼;
可怎么走几步腿就发酸发软?
练太极拳锻炼的腿部肌肉根
平日经常使用的肌肉不大相同;
而且平日腿劲跟不上的时候
腿上其他肌肉及上半身会僵硬配合;
因此腿部不容易吃劲。
走猫步要求用的肌肉工作;
不用的肌肉放松;
即使是用的肌肉也要在用时尽量放松。
单腿撑地时;
全身的重量落于一腿;
也就是几十上百斤的重量落放于一腿;
当然会累。
累说明动作基本到位;
如果不累;
不要沾沾自喜自己的腿劲了得;
很可能是上半身不松。
所谓的开心胸太极步:
以立正姿势开始;
假设先迈右脚,重心移至左侧,身势下沉;
注意左膝对左脚尖;
下沉的幅度视自己功力而定;
下沉时臀部不要后凸,骶椎竖直。
此时右侧下肢自然虚起来;
这就是跷跷板原理!
脚跟提起,左胯托右胯;
以根催梢,将右脚托出;
注意脚不可离地超过一寸以上;
右脚跟轻触地;
所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是也;
若有危险,尚可从容后撤,呵呵!
嗯,看来这一步出去没有危险;
好,放下全脚掌;
蹬左脚,上身被托起来;
重心自然前移;
落右胯,重心自然下沉;
成右正弓步。
右脚尖外撇约四五十度;
向前送右胯;
带动左胯前收;
重心移至右侧,下沉;
左胯继续收,托,出左脚。
如此往复……
太极拳中有:
运动如抽丝;
迈步如猫行之说。
猫步是太极拳的最基本的步法、脚法;
主要是前进、后退;
云手的步伐是左右运动的横步;
猫步含义深刻变化多端;
于健身技击于一体;
久练自有体会,乐在其中。
1、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
重心在两脚之间;
这时鼻尖对准右脚大脚趾大敦穴;
左肩井找右涌泉穴(要从身后找);
使百会穴也正对涌泉穴,松胯;
使身体重心完全集于右腿;
左腿此时有腾挪感。
这里所说的腾挪感;
从姿式上看是左脚似离非离地面;
从意念上来说应该是左脚不支撑体重;
最多支撑1/10的体重。
尾闾穴有向前卷找鼻尖之意。
从技击来说:
左脚应该能随时运动到前后左右任何一个方向;
而且都是灵活地运动;
同时还能保持重心稳定。
2、左脚向左前45度方向迈出。
松垮沉气;
当左脚掌离开地面时;
要有脚裸相合之意;
两膝也要有相合之意;
整条腿放松,自然下垂;
然后再向左前45度迈出。
左脚运动向前迈出的运动路线
应该是个圆弧形。
迈步的距离一般是自己脚长的一脚半;
脚跟先着地;
支撑体重的腿要沉稳;
迈出的一条腿要轻灵;
支撑体重的十分之一;
并且能随时收回;
“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脚尖有回钩找鼻尖之意;
回钩的方向是向内侧回钩;
这样的目的是能固住中气;
使中气不散。
此时两肩井穴往涌泉穴下落;
并保持平衡;
气沉脚底涌泉穴,精神上提;
用头顶百会穴上的头发往上领(发为血之稍节)。
这时,全身都是向下松沉的;
只有头顶百会穴的头发向上领起;
身体内有阴必有阳;
有下必有上;
有下沉的就得有上领的;
这个姿式是太极拳的基本桩功!!!
3、重心的转换。
意念右腿的阳陵泉穴找左腿的阴陵泉穴;
裆走下弧;
使重心逐渐过渡到左脚;
左脚由脚跟到前脚掌到脚大趾
脚二趾,三趾逐渐落平;
脚尖要偏内侧一点
以脚外侧正对前方;
膝盖尖对准大敦穴;
百会穴对准涌泉;
松垮溜臀,臀部向前裹之意;
小腹往大腿上落;
使重心全部集于左腿;
右腿有腾挪之意。
这里很关键的一点;
必须是以前腿为支点;
意念入地三尺;
而后腿腾挪向下蹬地;
但不能承担体重。
松胯收右腿;
自胯关节以下节节回收;
两脚踝相合;
右脚再右前45度迈出。
余下要领相同。
眼光要目视前方;
身法中正,呼吸自然。
等猫步比较熟练之后;
再加上上肢是动作;
可以练习,搂膝拗步;
倒卷弘等等式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