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5: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空劲的方法与运用:
空是空间,空劲是获得空间的内收之劲。
空劲如同收缩的球;
从大球到小球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空间;
充分利用这个空间
可以为引化与发放创造有利的条件。
以球为喻是为了强调收劲的完整性;
这样可以使全身的配合更加协调;
动作更加干净。
在盘练拳架的松随中增加一个空劲;
可以使对方产生一个落空。
怎样利用这个空间与落空状态来攻击对方;
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
对抗之初;
由于各方面条件不成熟;
对方的落空程度较小;
这时适合于引化;
进逼后,各方面条件相对成熟;
对方的落空程度也较大;
此时才适合于发放。

从接手-空劲-引化、进逼-落空-发放的技巧;
联想起太极劲与发放过程的四步骤;
不难看出发放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
而这种创造性正是源自于太极劲及其活动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9-8-2 13: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太极拳的内动:
大海运动的方式与大海的力量
启迪出太极拳的动作方式与太极拳的劲力;
于是,太极劲要求一个力发生在
另一个力的过程之中。
在过程之中做好了
下一动作的准备工作。
正如大海掀起海浪一样;
身体源源不断的把力量输送到肢体梢端;
又源源不断的把力量从肢体梢端收回。
在出劲与回劲的的过程中;
身体的及时调整
能让意识与身体两方面
获得提前工作的能力;
从而使后继动作
更加稳定、沉实、快速、有力。
这样看:
内动是发生在前一动作过程中的
后一动作开始前的身体调整。
它是太极劲的本性;
也是实现太极劲的基本要求。

采用放松、宁静、缓慢的的练习方法;
不仅可以感知到内动;
更可以激发出身体本能的内在活力;
从而使身体具有更加隐蔽的攻击力;
强大的爆发力与摧毁性的打击力。

内动不难理解;
关键是如何使身体做得完整;
以使身体具有完整的攻击力。
太极拳是在研究了劲力的流畅性的基础上;
在发现了内动所具有的活力后;
再一次展开了身体的完整性的讨论。

看看太极劲的三种状态:
静态、柔态与刚态;
体现了动静刚柔的统一。
以蛇的搏斗状态为喻:
警戒态(静态)是蛇受惊而起、昂首注视;
游走态(柔态)是蛇追随目标、移动侍机;
攻击态或爆发态(刚态)是蛇找准目标、发动攻击。
蛇的三种搏斗状态都是蛇的运动;
太极劲的动静刚柔
也是太极劲的自身表现。
这就是传说张三丰观蛇搏斗而悟太极拳。
王宗岳见波浪运动而定义太极拳;
可能这是他们心中的武术世界吧。
 楼主| 发表于 2019-8-2 13: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拔跟的原理与方法:
根;下支撑的稳定性。
拔根;破坏对方下支撑的稳定性的方法。
先做一个实验:
用手按住一根弹簧;
然后把手向下滑过;
弹簧立即向上蹦起。
再谈一个经验:
走楼梯时;
不小心走空了一节;
立刻头脑一空;
身体僵硬、脚下漂起;
身体随惯性力重重摔出。
当双方对抗力量均衡时;
如果本方立刻撤去对抗力;
使对方失去对抗目标;
对方就会在落空状态下身体向前冲出。
对方前冲的程度
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即使一个非常轻微的摇晃;
也是一个发放的机会。
可以用力量进逼对方;
也可以用气势进逼对方;
关键是要使对方
在被动状态下出力反抗;
然后使其对抗力的目标消失;
对方才会出现下支撑的不稳定状态。
若能用引劲引导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落空;
或已知重心不稳而不甘心的企图
寻找依托力而慢慢落空;
效果将更好。
把收劲收在透劲处进逼对方;
随后的快速的内收;
能使对方产生激烈的落空;
而保持着透劲的内收则更有迷惑性;
可使对方不由自主的脚下浮起;
为发放赢得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楼主| 发表于 2019-8-2 13: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动作结构:
仔细剖析一下太极拳的动作结构;
可以发现太极拳有两种基本的动作方式:
摇转与摆动。
摇转如推磨、摇马达,摇转中
练出了转动力与牵动力;
对抗中可以有效地引化对方的攻击力;
摆动如钟摆、如抖绳,摆动中
练出了惯性的冲击力与弹性的爆发力;
对抗中可以获得强大的攻击力。
在发放过程中;
摇的前半部是引化;
后半部是进逼;
摆的前半部是落空蓄劲;
后半部是借力发放。
试看太极拳的招式:
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白鹤亮翅等等;
都是两种动作方式;
四步结构式;
可见太极拳的技术设计是多么严密。

再如太极劲的二劲吻接:
看看大海是如何掀起海浪的。
当海浪向上涌起时;
大海已在酝酿下沉的力量;
当海浪向下沉落时;
大海又在酝酿涌起的力量。
于是,一浪追赶一浪,滔滔不绝。
劲力的向外传递与向内回收;
就如海浪的涌起与沉落。
当一个劲力发生在另一个劲力的过程之中时;
对立的二劲已成为互相依赖不可分离的整体;
这就是太极劲。
技术分析要求我们做到:
1、落空使对方脚跟漂浮;
2、需要松沉稳固的下支撑
对抗力来接住对方落空状态下身体僵硬的前冲力;
3、在某个方向上用整体的凝聚力对抗其分散力。
太极劲中的收空之劲
与紧紧伴随的渗透之劲
在这一运用技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自身没有一定的功力;
缺乏接手的感知与技巧;
要完成这个综合性的技术是有一定难度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8-2 15: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沉劲与升劲的交融:
沉劲与升劲是一对互相依赖;
互相映献的两种劲力。
沉劲是肌肉与关节的放松条件下
身体各环节所产生的向下沉坠或沉落的力量;
分静态与动态两种状态。
静态的沉劲如同衣服挂在衣架上一样;
动态的沉劲如同石头在水中下落。

升劲是支撑或推举身体向上升腾的力量;
也分静态与动态两种状态。
静态的升劲如同衣架支撑住衣服一样;
动态的升劲如同千斤顶的上升。

放松自有沉劲,与沉劲相伴的是升劲。
沉劲与升劲的交融是太极拳内力发动的基础;
是培养太极劲特殊气质的核心要素;
长期练习可以产生外似绵软流畅
而内含沉重厚实的力量;
并可以提高肌肉的应激与爆发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19-8-2 15: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前后摆的原理与如何盘练:
一、前后摆的动作方式:
前后摆:身体在前后方向上的摆动。
当手臂下垂前后摆动时,状如钟摆、如秋千;
当手臂水平推拉摆动时,如同摇橹、如拉风箱。
二、原理:
身体的冲击力;
各环节的有序化运动肌的充分利用。
三、要求:
劲力发放的八字标准:
惊弹抖擞松沉整透。
四、要点:
掌握发力顺序;
体验身体的波浪运动与躯干的冲击力。

向后摆动的用力顺序:
1、身体放松做好后弓(身体背部的弓形)
并使脚落实(劲起于脚);
2、利用腿部肌肉受压迫后的弹性力向后推移身体;
3、腿力推动命门后移;
上下力量有了联系(主宰于腰);
4、利用腰部的移动和身弓的张力
带动肩背用力(力发于脊);
5、舒松的手臂受牵拉后顺势回带(形于手指)。

向前摆动的用力顺序:
1、在手向后移动的过程中身体放松向前移动做好前弓(身体前部的弓形);
前脚跟抬起;
2、前脚跟积极下踩蹬腿;
后腿也蹬腿,跟步上前;
配合前腿发力;
这样,既有一个腿脚的摆动;
也有两个腿脚的配合摆动;
此为惊弹力发生的根源;
3、命门后抵、气沉丹田、小腹收缩发力;
加速了身体的摆动;
提高了身体的抖擞力量;
4、利用前弓张力的反弹力和命门的摆动力的牵引力;
胸脊再次摆动发力(动量迭加产生炸力);
5、手臂蓄劲前拍,一拍弹回;
可以把前面积蓄的力量
完整的深入到对方的身体之中;
而产生动短、劲长、意远的透达效果。

身体的波浪运动:
一个摆动在另一个摆动的过程之中。
躯干的冲击力:
躯干在移动过程中惯性力与弹性力。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11: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角度问题:
太极拳的精华在45度角的站姿。
当然一切细节都无所谓,
重要的是心法。
心法对了,自然产生招式。
太极拳是高度凝炼的理论和实践;
直指重点。
其他的是实践的智慧;
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所以得之难,失之易。
如练太极拳的人
大多弄不懂退步跨虎是个什么意思。
太极拳知名度高;
但技击方面的普及就说不上了。
很多人都是玩玩套路推推手;
很少去追究每一个势子是怎么来的;
怎么去用;
心思都在拳架的美观与推手的感觉上。
退步跨虎:
简化来说等于倒插步上步;
说是退步跨虎;
实际还是进步;
只不过是背身前进。
他的变化也很多。
有左势,有右势;
因为套路中左右差出来一步的运动;
所以就不能等同单势一概而论。
单独用,即是“左右摔捋”;
是八诀中的“领”法;
直观一点就是拦腿后摔捋;
把对手借力往身后摔。 
用个形象的名称一讲就领会了——顺手牵羊。
退步跨虎,是倒插一步;
又开交叉步;
这样横出来一个别腿;
配合上手拉拽。
如果对方提腿逃脱;
便拧身回来;
顺劲往反方向领带;
那腿也倒勾回来;
踢他支撑腿。
直接用起来;
几乎就是一个摔跤动作;
先腿去踢他前腿;
而后变式回身往他裆里插;
再变势回转;
勾踢他的支撑腿。 
此即为摔跤中最厉害的麻花绊。
再如闪通背也是同样道理。  
拳法含带跤技;
但又有打法;
所以此一变化;
可以转为连环腿;
即后踢变侧踹;
也可在抱摔的时候直接倒地;
把他压在身下用关节擒拿技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12: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试析盘练拳架的敛气入骨与气液相生:
敛气入骨?
什么要让肌肉贴骨?
什么要气贴背?
云里雾里。
敛气入骨的关窍;
在“气液相生”。
这是道家内丹修炼
和中医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说让真气液化;
听起来好象很扯。
其实我们普通人不修炼;
自身就具有这个能力。
至于化成什么液呢?
比如生了淫念;
真气就化精液去了。
如果不生淫念;
正常转化,
应该就生成关节液;
淋巴液这些人体精华物质。 
这个气的来源;
主要是脾胃运化后的水谷精气。
如果消耗过大;
来不及补充营养;
人感到没有力气时候;
体液又会被转换成气。
这就是男人为什么有一个不应期;
因为气液转换有一个过程,
需要时间。
身体好气足的人;
这个过程就短;
厉害一点儿的;
窝里返也是有的。
身体差的,过程就长。
想当初一夜七次不用歇;
现如今七夜一次用手捏。
二八佳人体似酥,
腰中仗剑斩愚夫。
从来不见人头落,
暗里教君骨髓枯。
这首名诗:
不只是劝人不要淫欲;
(注:过者为淫,适度还是需要的)
还道出了一个秘密:
骨髓和精液是一个级别的。
而骨髓的营养从哪里来?
是由关节液提供的。
所以敛气入骨;
可以壮骨生髓;
以后天补先天;
实现脱胎换骨的逆天之举。
而这一切的理论基础:
就是气液相生。

具体的运动方法:
就是伸筋拨骨,撑开关节。
打开空间后;
是气生液还是液生气;
那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那就是一个阴阳的平衡;
身体自己会操作了。
就是少私寡欲;
自然真气从之。

还有一个方法:
就是练拳前热身;
要多揉关节。
全身主要的大关节;
都要揉过来。
要重视关节;
经常给它一些良性的刺激。
因为关节里储存着元气;
其实就是关节液。
敛气入骨后;
大肚子里的气才有了一个宣泄。
这也是盘练拳架:
需要:骨升肉降筋揉的道理。
所以练拳时:
需要对拉拔长的根本之所在。
也就是:把根留住了;
那一半的伸展才有拳感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18: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永远也绕不开的基本功:
一、太极腰功:
腰是连接上下肢的枢纽;
是中轴,是纽带。
盘练太极拳;
动作要形成整体性;
就必须依靠腰来调节。
武术中有“太极腰”的说法:
这说明太极拳特别注重腰的锻炼;
要用腰来带动四肢的运动。
从运气的角度来说:
“气沉丹田”也是在腰部。
从运劲来说;
“发于腿,主宰于腰”,
也离不开腰。
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
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
这都说明了腰的重要性。
我们盘练太极拳时;
首先要注意用腰来带动四肢。
松腰沉胯,意念松沉;
劲力才能上下通达。
其次要做到灵活转动;
起承转合,要靠腰。
我们在盘练时;
注意力不要放在手上;
而是放在腰上,
用腰来带动;
这样就能做到手脚配合的协调。
当然:
强调了腰的主宰作用;
也不是说手就是完全被动的;
练拳时,要“腰带手领”;
就是说:
手的引领作用和腰的主宰作用要相辅相成。

二、太极胯功: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
是下肢三节之根;
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
胯的技击作用很大。
甚至腰与腿灵活性的关键
也在于练好胯关节。
胯的作用表现:
促进上下肢协调;
行气主要关卡;
产生爆发力的源泉;
是体重的承担者;
是技击进攻的武器。
我们盘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
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
不松胯或未松胯时
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
松胯的标准:
双胯能下沉;
裆开圆,双腿相膝;
上身的重量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
胯部相对不负重;
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
胯部也能适当负重;
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
人自身的重量已经
扎在膝部以下小腿及脚跟部;
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
胯部能上下起伏;
人上身的重量往下松沉时;
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
从上往下释放;
当你收缩会阴部时;
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拳友们应该通过静练和慢练;
细细体悟会找到感觉。

三、太极腿脚功:
腿和脚是人体重要的部分;
术话说:人老腿先老。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延年益寿;
使人身体健康;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腿的练习。
太极拳健身重点要做到腿有劲;
这样就减缓了衰老;
同时做到呼吸深长;
增加了肺活量;
增加了气血循环;
有益于健康。
而腿脚好;
也关系到呼吸功能。
长期盘练太极拳的人很少摔跤;
这是由于他们的下盘特别稳。
这就是“落地生根”。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要练好桩功。
初学者要练好基本功;
基本功包括手、腰、腿的练习;
高级阶段还要进行手、眼、身、步的配合;
但是最基础的是腿上功夫的练习。
练腿上功夫;
主要是站桩;
站桩要符合太极拳的要求;
沉肩坠肘,涵胸拔背,气沉丹田。
站桩只要站2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然后换其他的桩法;
比如弓步桩、虚步桩。
还有,站桩要站活桩;
不能站死桩;
要在站桩的过程中不断地移动重心;
比如重心前移成弓步;
再后移成虚步;
这样循环往复;
不断练习。
用这些方法能够加强腿部力量;
也加强了步型的稳定性;
为后面的练拳打下好的基础。
其次,要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练拳时:
脚给地面一个蹬力;
地面就给脚一个反作用力;
这叫“问地要力”。
这个力通过脚、膝、胯、腰、肩、肘,传递到手。
盘练拳架时:
按照这七个环节传递劲力;
动作要缓慢柔和;
注重体验内力的运行。
这样,把下盘功夫练好了;
然后中盘和上盘的动作
就容易协调配合了。
再次,练习腿脚功夫时;
要体会对拉拔长;
阴阳相济的太极劲。
比如练习桩功:
气向下沉;
神意则向上领;
做到虚灵顶劲、立身中正。
做动作时;
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这就形成了对拉拔长;
还有,做动作时要注意: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
这就是一个对立统一;
阴阳平衡的问题。
练习这些基本功;
要经常回归到这些基础东西的练习;
基础的东西要和高级的东西
(比如神意气)结合起来练习;
否则,手上的动作和眼神的表现就会不顺畅。
现在一些太极拳练习者存在着误区;
有浮躁的思想;
不愿练习基本功;
直接就学习套路;
这样就大大地影响了健身的效果;
也会影响到拳艺的提高。
我一般在教学中采取的是:
基本功和套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把基本功融合到套路的教学当中;
既提高了练习者的学习兴趣;
又保证了练习者拳艺的提高。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09: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两胯的正确转法:
大家都知道盘练太极拳腰胯很重要;
腰其实都是说的胯;
那么光知道它重要,它重要在哪里?
如果你练太极拳胯松不下来;
不会旋转两胯;
练到什么时候都不可能知道
什么叫以身带手或以身体带动四肢;
我们很多人整天在说;
原理并不一定知道。

用两胯来旋转虚实;
也就是用两胯旋转来移动重心;
对我们学好练好太极拳有多重要;
今天我给拳友作一个剖析:
一、通过两胯旋转带动四肢;
两胯有一个规律;
松左胯身体就会向左转;
松右胯身体就会向右转;
这个规律和虚实没有关系;
和步型没有关系;
这是两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
不管你是前后的弓箭步;
还是左右的平步、虚实步;
也无论你重心是在哪一个脚上;
跟这个都没有关系。
我们先看一下左右的平步;
我右胯一松;
我的身体就会向右转;
我左腿是虚腿;
我的胯一松我的身体照样会向左转。
前后的弓箭步;
我前脚为虚;
松左胯身体会向左转;
我前脚为实;
松左胯身体照样会向左转。
我们经常用的虚脚点地的虚实步;
也是这个规律。
我们盘练太极拳正是利用了两胯这个特性;
两胯的交替松沉会使
我们身体上身产生左旋右转;
上身的这种左旋右转
带动两腿照样是旋胯。
在步伐转换时;
首先是把你的身体重心固定在实腿;
现在实腿是在前;
通过一个旋转下沉重心往前压;
使重心就坐在了实腿。

实腿旋转下沉它里边包含着两个含义:
第一是把重心固定在你的实腿上;
或者叫把重心坐在实腿上;
使你的虚腿能够轻便灵活;
身体的高低没有起伏;
这是第一个作用。
第二个是我们的骨盆是一个整体;
左胯在旋转下沉的时候是往后往下旋;
右胯就会自然往前往上走;
左腿的旋转下沉是因;
往前送右胯是果;
是通过实腿的胯旋转下沉;
把虚腿的胯往前送;
这个就叫做以身体带动两腿。
以身体带动四肢;
其实就是旋转两胯。

太极拳和太极操的区别就是:
就是看你会不会旋胯;
是不是用两胯来旋转虚实;
也就是用两胯的旋转来移动重心;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身带手;
身手不分家,这是唯一的标准。

我们判断一个人练拳入门没入门;
就看你是不是做到了以身带手
或是以身体带动四肢;
做不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也就是健健身而已;
是不可能练出拳中的东西。
离开了以身带手或以身体带动四肢;
讲掤捋挤按、讲劲路;
讲整劲全都是空话!

练太极拳的这个坎迈不过去;
你时间练的再长也无非是健健身;
你的腿部力量增加一点;
身体的协调性好一点,仅此而已。

二、两胯的折叠功能:
盘练太极拳时身体的起落靠什么?
靠两胯的折叠。
我经常讲要坐在板凳上练拳;
坐在板凳上练拳怎么实现?
就是靠两胯的放松和折叠。
两胯我们指的就是大腿正上方与骨盆的接合处这个部位;
把它放松、屁股往下一坐;
这就是坐在板凳上行拳;
把身体这一百多斤沉下去;
身法就形成了上轻下重;
这对练习太极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坐在板凳上练拳是一种比喻;
其实是坐在两腿上;
有的人叫坐在两胯上;
我们所有的动作都是
在这种身法基础上做出来的。

我们说高身法、低身法;
就是通过两胯的折叠来调节身体的高度;
身法低身体上身前倾的就多;
身法高两胯折叠的角度小;
身体上身向前倾斜的角度就小。

三、力的上下传递:
力上下的传递必须经过两胯;
如果你的两胯不松或者说裆部不圆;
力在传递过程当中方向就会发生改变。
我们先看一下上力往下传;
上力往下传最好理解的
就是我们身体上身的自重往下沉;
刚才我说了就是靠两胯的放松、折叠;
屁股往下一坐;
身体上身重量就沉下去了。
同样下边的力要传到手上;
也是要经过两胯。
根在脚、发于腿;
主宰于腰、形于手。
也就是我们腿脚蹬地的力通过节节贯穿;
即所谓的“旋踝转膝、旋腰转脊、旋腕转膀”;
给它传递到手上;
而且腿脚蹬地这个力
通过节节贯穿传上来;
每一节不但没有损耗;
而且力量还增加了。
所以我说太极拳非常科学。

另外腿脚蹬地的力传到腰胯之后;
还要进行二次分配;
假如腿脚蹬地这个力是100斤;
那么有60斤是传到你手上的;
有40斤是传到你的下盘;
为什么?
也就是说在你发力的时候;
能够保持你底盘的稳定;
保持你的重心稳不失。

我们看到很多拳友发力之后;
身体就起来了;
甚至有的一发力重心就失去了;
都是没有掌握好力的二次分配;
那么这个力的二次分配是通过什么实现的?
还是通过旋胯实现的;
原理就是虚腿变为实腿的时候;
胯要往后往下旋;
劲要往后往下走。
这就是:根节催!
我们看看掩手肱拳:
它的本质就是一个重心由后往前移动;
前半截旋转下沉移重心到中间;
这是一个蓄劲;
旋左胯是一个发劲;
一个蓄一个发;
前面这个胯的旋转要往后往下旋;
劲往后往下走;
这就是力的二次分配。

四、通过旋转两胯发力和化力:
我们先看通过两胯旋转发力;
再看通过旋转两胯怎么化解对方来力。
还是看看掩手肱拳;
有两个发力:
第一个发力重心在后腿;
没有通过重心移动来进行发力;
也就是右胯的一个旋转下沉;
就是一个蓄劲;
再一抽左胯这个劲就可以发出去。
这个发力的特点就是不通过重心移动;
我的重心还是在后腿;
我只是通过两胯的一个交替旋转来发力。

实腿的胯首先一个旋转下沉;
然后再旋虚腿的胯;
这个崩劲就出来了。
我的懒扎衣最后一个动作
和六封四闭的第一个动作;
都是通过这种两胯的旋转来实现的;
它是一蓄一发;
又是一化一发。

我们再看“採”;
胯不动光手动都是手臂上的劲;
胯一旋这个採就是身上的劲;
同样另外一侧的胯一旋还可以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太极拳的发力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通过重心移动来进行发力;
前半截是蓄劲;
后半截是发劲;
另外一种发力的方式;
重心没有动;
就是通过两胯一旋一抽;
通过两胯交替的旋转来发力。

我们再看所谓的化劲;
在较技过程当中引化对方来力。
70~80%都是通过旋胯来实现的;
很少一部分是通过步伐的转换来化。
我们知道力有三个要素:
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着力点。
力的大小是对方决定的;
我们决定不了;
但是力的方向和着力点我们可以改变;
轻松的一掤就可以改变它的方向;
所谓离心力就是胯一旋而已!
包括像我的懒扎衣第一个动作就是一个化;
别人往你左边打来一拳;
你不就是左胯一旋嘛;
改变的是着力点。
那么如果有人朝你右边打来一拳;
就是这么一旋;
既把对方的力给化掉了;
自己的胯也合住了;
合住之后即可发;
这就是所谓的引进落空合即出。
拳友们可以根据两胯的功能和作用;
来判断一下自己现在练的怎么样?
入门没有入门?
你是不是用两胯旋转的虚实?
你是不是坐在板凳上行拳?
衡量一下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还没有做到的话那没有关系;
我们来一起学习交流;
其实这个东西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但确实要下一点功夫!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