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3: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首先要练圆;拇指行与胸中间;

     上行面前一尺远,下行裆部空一拳;

     肩肘手来大圈转,小圈摧动在腰间;

     切记腰需小圈走,左右对称45度间 ;

     再大要用步摧动,为保胯松永不变;

     沉胯相膝气下行,腰摧手领内外旋;

     丹田之气形与腿,再往下行达涌泉;

        指根扣地牢又稳,移步轻灵靠意念;

     气运周身达四稍,左右上下圈又圆;

     柔缓慢走腰摧转,内气澎荡精神添;

     手指发麻肌皮胀,体内发热百会玄;

     呼吸自然嘴微闭,口内灵液似温泉;

     五脏六俯得圣水,润津消毒又养颜;

     体内奥妙玄不尽,松柔圆活在一圈;

     越练越慢越柔和,化精提神沾连绵;

     身强体壮增功夫,阴阳变化太极拳。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5: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胯”在太极拳中的功能: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
是下肢三节之根;
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
胯在技击中作用很大。
腰与腿的灵活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
得机势应求腰胯。
胯可以调动上下肢;
是行气主要关卡;
是产生爆发力的源泉;
既是体重的承担者;
又是技击进攻的武器。

怎样把握好胯关节呢?
一、先看胯与其他关节的关系:
弄明白胯与腰、腿、裆、臀、膝之间的关系。
所谓胯骨,也称髋骨;
它的上端紧接脊柱的骶骨;
下端与腿股骨相交;
是力量产生的源泉。
裆部指的是两胯之根中间部分;
臀部是坐骨与坐肌的组合部分;
两髋上托小腹部;
所谓腰部
是脊柱的合门穴与
腹部丹田穴平齐的一周;
是人体中心所在。
盘练太极拳要求裆要开合、撑圆、虚灵;
实质上是对胯骨的要求。
若要开裆;
胯根必须松开撑圆。
胯不开,裆为人字夹裆;
既不能承受体重的重压;
又不能使身体重心下降;
下蹲做势时上下肢必然呆滞;
对腰轴的旋转灵活影响很大;
影响爆发力的产生。

腰胯旋转是一致的;
转腰实质是转腰胯。
要使腰胯旋转一致;
必须做到松腰;
脊柱骨节相对松沉;
肋骨下的腹肌要放松;
使体重落到胯骨之上。
这样进行运动时;
只须注意胯的旋转;
就能带动腰部的旋转。
下肢的外撇里扣;
也全凭胯关节的松活圆转。
上下肢的灵活性全靠胯的领带。
拳势中腰胯的平行旋转甚多;
发力的关键就在胯的旋转速度加快;
引化来力也只须松胯转而避之。
裆内自有弹簧力;
灵机一动鸟难飞。
这里赞扬的裆劲;
实际是胯的旋转。
只要久练胯的松沉、圆转;
胯的旋转速度就能由慢
加快超越鸟飞之速。

把握好胯关节臀和髋
就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武器。
提肛是为了内气团聚;
通过静势的收敛臀部、提肛、托腹的动作;
使“气沉丹田”。
练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
轻轻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
然后再轻轻向前向里收敛;
就像用臀把骨盆包起来;
又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那样;
意境如坐在椅子上。
敛臀须与塌腰、松胯、相膝;
开裆、圆裆、提肛等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功夫才能增进。

臀部的技击作用是平素练出来的。
左臀、右臀或全臀技击要见机而用。
臀击是对付背后的敌方而用的;
使用时要移步进身;
将臀部贴紧对方小腹;
配合手法,俯身将臀部上挑;
发短暂的寸劲;
使对方从我背后前翻倒地。
如“闪通背”等等。
臀部也可乘势猛坐身后敌方的髋部或膝关节;
使之疼痛倒地;
用时应注意贴身猛转;
寸劲击发,力点要准;
速度要快,配合恰当;
切记发后即收;
保持内气团聚。

用好腿三节,全凭胯根转。
腿三节的逆缠丝是胯催膝、
膝促足,呼气并发劲。
腿三节的顺缠丝是胯带膝、
膝牵足,吸气并蓄势。

二、胯的单势练法
1.腰胯功的训练
①脚站立与肩宽同宽,全身放松;
松腰沉胯,胯根撑开而松沉;
膝微屈相住,两眼平视;
意念集中在胯根。
②双手上升于腹前;
两手背朝前,手心向身体;
肘尖向下;
两中指向对;
两手距离在胸部前成搂抱状。
③下肢不动;
两脚平实踏地;
以胯带腰先向左侧旋转;
双手姿势固定;
向左后方转到最大限度为止。
④下肢不变;
再以胯带腰;
从左侧反转回来;
向右侧后方旋转转到最大限度为止。
这样左右反复练习20遍。
2.开合胯功的盘练:
①立正姿势起势;
②上肢不变;
先提左腿松胯;
重心移在右腿上;
松胯,左胯旋转里合;
左脚尖领劲;
合后左脚尖点地成虚步。
然后,再松开左胯;
脚尖领劲外撇落地在右脚前约30厘米距离。
左右脚尖方向相反;
方向都朝外;
踩在同直线上。
③接上势:
重心放在左腿上;
松胯提右腿;
右脚尖领劲;
以胯带腰;
身体向左侧旋转里合;
右脚尖点地成虚步。
④接上势:
以胯带腰带腿;
脚尖领劲;
外撇旋转;
松胯落脚;
两脚距离约30厘米;
重心移到右腿之上;
两脚尖方向相反;
同踩条直线。
这样左右反复训练20遍。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11: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练习太极拳要放松;
这里的放松;
不仅是精神上要放松;
周身肌肉也要放松。
只有做到了放松;
经络才能畅通无阻;
气血才能够顺达充盈四肢百骸;
这样才能够达到增长功力;
健体强身的目的。
所以,练习太极拳;
能否放松,是至关重要的。

盘练太极拳;
需要做到立身中正,姿势正确。
要意想丹田;
让丹田带动肢体进行运动。
每到一个式子的定式时;
要沉肩坠肘一次;
调整气息,使内气归于丹田。
这就是一次放松。
然后,再接着做下一个式子。
每一个式子都要这样开合起落;
使气血从丹田出发;
达于四梢,复归丹田;
在动作的外形上
都要有一次沉肩坠肘的松沉过程。
这其实是把太极拳当作活步桩功进行练习;
活桩慢练,才能出功夫。
开的时候要尽力张开;
让肢体放松,内气通达四梢;
收的时候要全部收回;
做到气沉丹田。
胯合收放要清晰,不能含混不清。
按照这样练习,即使是初学者;
也不会出现紧张僵硬的状态。
到了高级阶段;
外形动作的松沉开合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这时就要专注于意念的放松。
太极拳的放松没有什么玄虚的;
只要从容不迫;
一个式子接着一个式子地慢慢练习;
每一个式子都有一次沉肩坠肘的松沉过程;
使内气达于四梢,归于丹田;
久而久之,就做到了太极拳的放松要求。
也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太极拳的放松是手段,不是目的;
练太极拳时不能放松,
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意念上没有放松;
再一个是肢体上没能放松。
意念的不能放松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紧张。
初学太极拳时,人很容易紧张;
思想上一紧张,动作就僵硬。
所以,练习太极拳首先要做到思想上不紧张;
要顺其自然,这样就能在意念上放松。
对练习太极拳时要求的肢体上的放松;
一般人不理解;
以为不用力,软软的就是放松了;
肢体的放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太极拳在肢体上的放松要求是
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的拉长;
太极拳要求动作舒展大方;
充分拉伸各个部位的肌肉、韧带和关节。
人体在动作舒展的时候;
肢体才能放松;
这样有利于血液循环;
能做到气血顺畅。

要做到放松,不仅要有明师的指导;
自己也要不断练习,细心揣摩。
练习太极拳,既不能僵硬,也不能松软。
人体的各个部位原来是分散的;
通过放松,使肢体各部位成为一体;
节节贯串,劲力才能由脚而腿而腰,达于手指。

运动的保健功能就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太极拳就是这样;
在放松的状态下;
气血就畅通无阻;
充盈四梢;
长期盘炼;
就能增长肌肉力量,增长功力。
通过练拳;
对自我也会有一个了解;
能体会到气血的畅通;
掌握身体的平衡。

最重要的一点是:
按照规则要领;
把动作做得规矩标准了;
以后再求意念上的放松。
只有动作熟练了;
自然就能达到放松的要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14: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起势之前的准备:
一、正身。
正身先自下而上。
脚放松收至踝;
踝放松收到膝;
膝放松收到胯;
胯左右分而前包、正尾闾;
尾椎放松下垂;
沿脊椎督脉一路向上:
收腹、命门后突;
涵胸拔背,沉肩坠肘;
领住大椎,眼镜平视。
然后,沿任脉一路下行;
检查一下各部分是否到位了。
反复三次。
二、收心。
精神内守。
舌抵下腭,吸气,呼气;
随着呼气;
把“气”下送到小腹丹田。
也就是:把心放到肚子里。
溜臀坐胯;
“软枪”一顶,复“收”至命门。
虚:“气”沿脊而上;
精神放松。
无:“气”自百会沿任脉而下;
放到肚子里,肢体放松。
精神内守:体会肚脐的“呼吸”。
反复三次。
三、写意。
人立如松。
两腿如立太虚:意在命门;
脑际若无所思:意在百会;
胸中空空如也:意在膻中;
复下行至肚脐。
反复三次。
四、凝神。
视线平视前方远处,凝神片刻。
五、调气。
意想百会穴吸天地之气;
徐徐送至丹田。
意想以有意无意为度。
反复三次。
六、守丹。
意守丹田片刻;
以勿忘勿助为佳。
这六件事儿其实就是一个事:
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层次反复放松入静;
体认任督二脉“小周天。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15: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劲的运行方式:
太极拳将每一动作都融在全身整体运行中;
每个招式都依靠身体整体运作中的
内劲的变化来实现;
各种动作仅仅是内劲变化的外在体现。
因此,按照外形动作模仿太极拳;
无论多么逼真和完美;
仅仅适合表演比赛;
但表演无济于实战;
空有其形,没有内涵;
相当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花费了大量时间练肢体动作;
不找内劲;
欲求太极真功;
岂不是舍本求末吗?

所以太极拳应该从基本功练起。
从对身形要领及运行方式入手。
经过长期基本功、站桩和行拳的盘练;
使身体能够做到虚领顶颈;
立身中正、松腰、坐胯;
相膝、圆裆、脚趾根扣地;
同时,气沉丹田;
身体上下对拉拔长。
练出身、腿的松柔劲;
将身体调整得中正安舒。
在此身架两侧相对称的肩、肘要沉;
坠把虚展的双腋合拢;
如同天平的对称平衡。
在此基础上;
再掌握太极的内气的运行方法。
太极拳以意行气,以气运身;
在腰的统带全身螺旋转动;
徐徐卷拢成一个松、整、圆、活的整体;
内气随各个部位运行;
依次节节贯穿;
形成整劲运转。

把人体的腰脊当作一个竖立的门轴;
身两侧为门扇;
太极拳则通过全身螺旋转动;
当身体的转到一侧时;
运用旋腰转胯传导至
双腿产生互相反向旋转;
通过虚实变化将其中支撑重心的腿
经脚碾转于地面再螺旋上返;
促动身体回转沿着“∞”形轨迹移向另一侧;
如此往复折叠;
使身体在双脚为界的范围内;
连绵不断循环运行。
运行中,
这种双腿对开运转
使螺旋裹拢的身体同时含有向外撑展劲;
使身体抱撑八面;
达到调正身形;
加强的稳定的作用。

双腿的运转又促进“旋腰转脊”
经身带动双臂缠转;
当身体向右转时;
形成右掌向内旋;
左掌则外旋。
松活的各关节配合全身运转成周身一家;
如同合成为万象轴。
这样在练拳时;
既能保持身体中正、不偏不倚
又可任意调整臂、腕等部位的角度
与对方来力的接触;
可起到改变外力对我身体的作用力的强度。
由此进行分析得出结果;
太极拳是在以双脚为底盘的范围内;
全身整劲连绵运行;
适合防化,不宜主动进攻。
当对方打来,先求化解;
待得机取势后再进行还击;
这样做,即使没有奏效,仍回旋有余地。
因为,只要用劲发放对方;
身体就会变为定式;
因此,太极拳是在化解了对方的来力;
在我顺彼背时才实施发放。
这就是太极拳的真实含义:
化打合一!
允许让对方打进来;
其身臂才能陷入我太极整体劲的运行中;
我身臂的螺旋劲如千斤顶
通过接触部位;
在对方推进中;
徐徐将彼身擎起而拔起足根;
这就是谓之 “沾”。
双方肢体接触相“连”;
纠缠到一起如同“黏”;
我“随”之而动;
使彼无法摆脱;
造成对他软约束。
我通过这种“沾、连、黏、随”的方式;
在与彼肢体接触中感知他力的变化;
行话称为“听力”;
便于随机应变。
由于我的劲我如同依附其力上;
我在他动作的基础上付诸行动;
因此,只要他一动;
我的劲就能后发先至。
以上这些需要:
穷其一生的精力去悟练!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16: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学与练的问题:
智商、文化的高低不是学拳资质的决定因素;
而是重要因素。
何谓决定因素与重要因素?
比如鸡蛋孵出鸡仔;
鸡蛋得到合适的温度才能孵出鸡仔;
可见温度是重要因素;
但不是决定因素;
为啥?
因为再合适的温度也不能使石头变成鸡仔;
所以说鸡蛋才是决定因素。
人的天生禀赋各不相同;
学知识有智商高低之分;
练功习拳有上、中、下根器之别。
“根器”指先天具有接受教义之可能性。
“根”比喻先天的品行;
“器” 比喻能接受教义的容量。
“根器”用在练功习拳是指领悟能力的大小。

重在体悟!
学拳的过程中;
先用头脑领悟拳理和练法;
比如认识和理解拳理中的为什么说:
阴阳是太极拳之母;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
为什么说减去一分本力,增加一分内功?
再认识和理解练法中的“心静体松”;
“放松肌肉、肌腱、韧带和松开骨关节的节节贯串。
在头脑明白了一些拳理和练法之后;
接着用身体领悟拳理和练法。
学拳重在体悟;
就是用肢体语言证明
对拳理拳法的认识和理解。

不要白练与瞎练
克服白练与瞎练的办法很多。
主要是提高认识、落实流程、练悟结合三条:
一;坐下来学习与钻研拳理拳法。
关键在于掌握理法、心法。
一项项落实,不要贪多求快.急于求成。
注意“拳打半步巧”。
先从半个动作落实;
即吾所言之
先练就“种子”招式。
然后逐一拓展。
二;读书、拜师、访友,相互交流,拓宽视野。
三、练悟结合。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练太极,要练与悟结合。
太极拳是学会、悟会的;
更是学精、悟精的。
如此,方可克服白练与瞎练。

习功学拳的要领是做出来的
何以此说?
因为,要领做对了就有;
做错了就没有。
所以,关键是方法的正确。
太极拳的修炼;
其实质就是掌握和熟悉要领方法的过程;
若方法不正确;
即使练一辈子也难入功成之门。

认识对路就惟练而已;
练功习拳之事,首在认识;
认识对路,惟练而已。
神气腰腿,皆是功夫;
功夫进步,认识亦长;
然而所贵不在功夫;
而在认识者;
功夫小犹可练;
认识错则枉费矣;
然则如何而使认识正确;
则非练拳之所能为矣。

用平常心练拳和学出兴趣;
怎样对待学练太极拳呢?
用恭敬心学拳;
用真诚心学拳;
用清净心悟拳;
用平常心练拳;
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决心
和坚持练下去的恒心。
只要具备了信愿行;
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的练。
对于这些人不难。
只要一步一步真实的学练;
难也在心,易也在心。
学习太极拳;
首先要先学会做人。
常言说:“人比人气死人”。
所以呢,人不能跟人比,要自己跟自己比;
这样就会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其乐融融。
在练功习拳中;
要注重过程;
不要注重结果;
反而结果来得要容易些。
因为,它在过程中一点点地积累起来;
不经意间,成功的大门就敞开了。
所以学拳的每一步;
都要踏踏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
一天一个台阶;
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充实。
还要学出兴趣来;
心里把练拳当成一种艺术享受,陶醉其中;
而不是厉行公事,看作一种义务或负担。

勤能补拙:
勤奋确能够弥补不足;
勤学苦练就能熟能生巧、笨鸟先飞。

我是按“学练了站桩、松腰、松胯、松肩、太极步等基本功
才学练拳架的路子来教学的。
很多人是传架不传功的;
可能是师傅不懂不晓学练基本功之法;
或者是师傅保守舍不得传授。
学武习拳的有识之士都知道这样的客观事实:
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学来的拳架没有基本功和
内涵技术的保障和支持;
就是圈内人所说的“空架子”;
这是难练出太极功夫的主要原因。

练功习拳的顺序有讲究:
一般来说,练功习拳的顺序是这样的:
热身基本功、站桩功、松腰胯功;
拳架、对练接手。
练功习拳前;
身体的筋、骨、肉相对比较僵硬;
所以要热身准备活动;
对手、肩、胯、腿等部位的
关节、肌肉、韧带进行放松;
拉长、揉活练习;
使身体变为松、柔、软的状态;
练起拳来就会觉得顺遂、流畅。
这样练法有利于人体血气和顺;
亦能提高练拳的舒适度;
可以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

宜掌握好热身基本功的分寸
良好的伸筋拔骨;
是太极拳运动的推进器;
也是避免受伤的防护罩。
拉长四肢是练习太极拳的热身基本功;
万不可强化激烈进行;
更需长久坚持;
感觉疼痛的大小;
掌握好分寸。
切记:“疼长,麻抽,酸别练。”
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
但绝对不能到“痛”的程度。
有“张力感“或“酸”;
是肌肉感觉神经元正确地反应出拉筋的成效;
但拉筋到“痛”的感觉;
滨临受伤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

理、法、窍、功的相互关系:
明理不知法,一句空头话;
知法不懂窍,真功未学到;
无窍想练功,到老一场空。
学习太极拳:
一是要明理;
二是要得法;
三是要用功。
“理”不明则“法”不清;
合“法”则可以省“功”;
积“功”可以获“技”;
显“技”则可彰“理”。

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
拳势只要不违背拳理;
拳架熟练后;
就不应在架势的高低、手的角度;
步子的大小等等方而去纠缠。
因实战时对方是运动的;
出手或起脚;
身材高低和步子大小是因人而异的;
只用同定的一成不变的动作
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局面是难以取胜的。
拳架熟练后要多注重内里修炼。
不在架势,在气势;
就是这个道理。
在练拳架时;
不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
开始时架子的大小高低要以
自己身体骨骼肌肉的舒适度来定。
不宜专在筋骨肉体上去苦求;
主要是练出身上、手上的拳意来;
以找松柔、松沉、轻灵感为主;
尽量让这种感觉的练法充实起来;
身上、手上如果未有松柔、松沉、轻灵感;
则难以把太极拳功夫练上身。

结合硬记和巧记有助于学习拳架:
初练拳架的感觉之一是不好记牢动作名称;
如果记不住动作名称;
则制约初学拳架的进程。
硬记就是看一遍不如读一遍;
读一遍不如背一遍;
背一遍不如默写一遍的土法记忆;
巧记就是根据拳架中动作的一些编排规律进行记忆;
观察老师示范是初学者学习拳架的重要途径;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如果观察不得法;
可能只能看“热闹”。
观察教师示范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一、整体观察;
指对太极拳的完整动作进行全面观察;
了解动作的来龙去脉和基本运动过程。
习练之初,首先应该对拳法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二、局部观察;
指对动作的某一部分进行观察;
了解其细节动作的健身作用以及动作要领和做法。
三、重点观察;
指对难点动作进行有目的的重复观察,加深印象;
强化正确动作概念。
四、对比观察;
则是指在教师与学者之间、学者与学者之间;
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之间进行对照观察;
找出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什么教学方式都比不上言传身教:
太极拳是身体力行的技艺;
语言、文字、图像都无法确切地
记录身体力行的感觉;
经过体悟身知的老师;
图谱影像等载体无法把这个过程反应出来。
视频讲解、文字解说、3D图片讲解做得再好
也不能超越言传身教;
所以说,言传身教是传授太极拳最好的教学方式。
有些动作和练法要领;
单看老师示范讲解还是不够清楚的。
学练太极拳的如何具体运作;
用语言来描述表达;
其准确性的难度是很大的;
某些细节内容会有语言不尽达意;
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
辩证的说:
书本中文字、图片讲解形式的缺点是平面和静止
无法表现太极拳的立体和动态;
视频影像形式则没有文字、图片形式的缺点;
老师向学生讲解练法和要领;
自学者是在旁听旁看;
其实,没有老师在旁边校正动作;
是图片和影像形式自学时的共同缺点。
言传身教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
学生有什么样的拳病;
老师看了发现问题;
就能及时纠正。
这是以视频讲解、文字解说、3D图片
讲解为主的自学方式做不到的。

一层功夫一层理:
学习太极拳;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无止境。
须渐修方能顿悟。
但一层功夫一层理;
不到一定的境界;
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拳理拳法,必有隔阂。
功夫不到,耳食为知;
终属虚妄。
习功学拳的心切是好事;
但过于心切求成;
未免有些贪嗔;
失去了平常心。
如未到合适的时候;
有些拳理跟你说出来;
动作变化你也做不出来。
内家拳是有为无为之法;
不要给太极拳过多定位。
层次变了,练法也会变了;
感受也就变了;
对其认识也将会改变;
功夫和技艺都是一层一层长上来的。
由于各人的悟性不同;
有些人能迈过这道阻碍进步的“坎”;
有些人则被“坎”卡住而过不去了;
这就需要明师或高人的言传身教。

正宗与功夫、真传与练法划不了等号:
其实正宗与功夫不划等号;
真传与练法也是不划等号。
有人认为师承正宗便有好功夫;
也有人认为真传就有好练法;
实际不一定是这样。
有些太极名师、名家的师承是正宗的;
但身上功夫并不大好;
有些练法并不够好;
究其主要原因是各人练功习拳的
刻苦程度和领悟与体悟的差异。
比如在重点名校高中读书的应届毕业生;
同班有人考上清华、北大;
有人考上普通本科;
有人连大专也考不上的;
难道你说考不上大专的人不在这所
重点名校高中读过书?
修习太极拳不仅要有明师传授拳理拳法;
最重要的还是靠习武者自己钻研、领悟、苦练。
苦练悟道有:“宁愿饿饭,不愿饿拳。”
攀高无捷径,唯有练练练!

修炼太极拳的四句话:
一、勤奋加上持之以恒;
是学好太极拳的基本保证。
二、悟性加上钻研揣摩;
是打开太极拳宝库的金钥匙。
三、拳技加上武德修炼;
是练好太极拳的重要条件。
四、精进加上海纳百川;
是提高拳技拳艺的必需修养。

看书学习太极拳的问题?
对于太极拳爱好者;
看书自学太极拳,实在是无奈之举。
如果身边没有教拳明师,
看一点书总比不看书为好。
看书学习太极拳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
书本上图解的技术动作;
是按照太极拳图解法描述的;
文字解说中使用术语较多。
二是摹习阶段:
摹习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
摹会一式,再摹下一式,不能贪多图快。
三是充实阶段:
摹习只学得了动作的外形;
还需自学有关拳理;
以理论指导运动实践;
使动作做法符合所学拳术的技法原理;
体现该套拳架应有的特点。

太极拳更在拳外:
太极拳来源于生活;
我们练习太极拳就是要回归于自然。
万法归一,道法自然。
宜与自然规律相合;
这样练法功效才好。
我认为,太极拳的拳理博大精深;
太极拳的拳法亦浩如烟海;
如果太极拳爱好者注意观察;
就会看到或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体现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拳在拳里,更在拳外!
拳在心中修拳里之功;
拳在拳外得拳外之妙!
太极拳的修炼;
除了每日的盘拳走架;
揉手找劲的行功练拳之外;
更是要把拳的修为生活化;
行住坐卧无时不拳、无处不拳。
只有这样才能
‘妙手一挥一太极’
而‘道法自然’。
当你在车站等车时;
是否能双足平松落地而与大地相融一体?
当你登上汽车有座位而不坐;
此时能否内外松沉而与汽车相合而行?
当你清晨手握牙刷刷牙时;
是否能有牙刷虽小重千斤的举轻若重之感?
……许许多多平日生活中看似与拳无关的大事和小事;
只要心中有拳,都可融化于拳中;
做到处处有拳、时时修炼。
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
才能用时做到:
正所谓有触即发、有感即应;
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
这时便真正进入了拳的‘应物自然’之奇妙境界。
练拳确实需要如此
太极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
才能较快提高习拳的技艺。
 楼主| 发表于 2019-7-31 11: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轻扣拧沉。
真正内功高手,善用吊丹劲;
将整个后背催圆;
内压十分雄阔。
利用内压;
将脊柱两侧空间充起来;
一直到脖子根,这个是大高手。
因为有了空间;
脊柱解脱了绑束。
有了这个睡觉不做梦;
犹如躺在云里,舒适非常。
能足的人,纯阳神全。
人其实就靠一股阳气。
阳气如灯;
油儿不足,一口气就灭了;
叫风烛残年。
用小腹催动;
将胸腰筋膜掤起来;
这是必经之路。
然后内压过背;
往上拓展空间。
人有两股力量;
一是筋骨肌肉;
二是内压。
内压不好理解,先天就有;
是一股内力。
你看小孩子,肚子饱满;
充满内压,腹部富于弹性;
犹如小皮球。
整沉劲与这股内能,
有莫大关键;
虽然肌肉很放松;
内部相当强壮;
能将内压贯到手臂上;
力量惊人。
手臂拧沉劲,不离内动。
内催外动,贯穿手臂。
拧劲不可少;
拧绞放长,就是螺旋。
一接触,你会自我沉实。
螺旋精度高;
劲是细韧的。
螺旋动态;
内劲能深入体内。
徒手练拳,肢体敏感;
寻筋搜骨;
刺到那个点儿上;
人会被激发;
兴奋感油然而生。
结构对于拳,至关重要;
有了核心,还要有结构;
体系才完整。
结构拳学,是自然之力;
并非憋力较劲。
内家就是要内抻,内撑;
内动,内螺旋。
手臂放长,肩头轻扣;
定肋弓,肱骨拧,小臂旋;
都要配合内动。
练出一股能;
形成一种势。
独立存在于体内;
无容貌,无性格,无表情;
独立存在,稳定驻留;
日益强大,它就是一股能。
这就是物理学上的势能!
气势磅礴;势如破竹!
 楼主| 发表于 2019-7-31 11: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
不会把太多心思花在取悦和亲附别人上面。
所谓圈子、资源,都只是衍生品。
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内功。
只有自己修炼好了;
才会有别人来亲附。
自己是梧桐;
凤凰才会来栖;
自己是大海,百川才来汇聚;
花香自有蝶飞来。
你只有到了那个层次,
才会有相应的圈子;
而不是颠倒过来。
做好自己,赢取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5: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发放的四个步过程:
盘练拳架的每一个发放过程看似一个动作;
其实是由四个环节构成;
其中任何环节上出了问题;
都会造成发放过程的失败。
因此,在发放技巧上;
发放过程就包含四个连续的步骤。
从接手开始;
分别经过引化、进逼、落空、发放。
1;引化:引开对方的攻击力点与力线。
2;进逼:贴近对方,用力量或气势逼迫对方在被动条件下出力反抗。
3;落空:使其反抗力没有着力点而出现重心漂浮、脚跟拔起。
4;发放:顺着对方重心移动方向发力。
发放过程的四个环节说明:
应具备相应的四种能力与技巧;
只有经过系统盘练后;
才能熟练掌握一个完整的发放动作。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5: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什么是太极劲:
太极劲由两个劲组成;
一是由外向内的收劲;
一是由内向外的透劲;
收透二劲相吻接便是太极劲。

收,吸收、接收、内收之义。
收劲是由外向内的劲。
收劲意欲把放出的劲收回;
如有巨大的力量把外面的东西吸收进来。

透,渗透、穿透、通透之义。
透劲是由内向外的劲。
透劲意欲把收人体内的劲向外透达;
如有巨大的力量从体内向外奔发。

二劲相吻接;
即指收劲是透劲的内收;
收劲要有助于透劲的向外通达;
透劲是收劲的外放;
透劲要有助于收劲的向内吸人。
至此,二劲贯通,首尾相接;
故名之为太极劲。

太极劲与非太极劲(外力)中的阴阳配合
是两种不同的结构系统;
因而它们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功能。
在外力系统中;
对立的二劲各自为阵;
处于交替运行的状态;
如收劲与透劲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劲;
但它们通过互相让位的方式来配合;
取得了二者的协同。
而在太极劲系统中;
对立的二劲则是同时并存、互相渗透;
形成了交互运行的状态。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