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16: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的基本功八要素:
太极拳以练拳为体。
其姿势务求正确,中正安舒。
其动作必须缓和而轻灵、圆活。
此是入门之径;
学者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一)基础入门八要素:
1.立身中正的中。
要求心气中和,神清气沉;
其根在脚,即是立点,重心系于腰问。
命意源头在腰隙,精神含敛于内,不表于外;
这样才能使身体一站
做到了中定沉静的姿态。
2.立身中正的正字。
要求姿势端正。
每一姿势务宜端端正正,不可偏斜。
尽管有很多姿势各不相同;
也非要做到中正不倚不可。
盘架子的虚实变换等方面;
都要靠重心的中正平衡与否而成定局。
由于重心为全身之枢纽;
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
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主宰。
所以说,对重心的掌握好与坏是最关键的问题。
3.安字。
安然之意,切忌牵强;
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适;
这样才能使气不滞,畅通全身。
在练拳时要求姿势安稳;
动作均匀,呼吸平和;
神气镇静,才能有此效果。
4.舒字。舒展之意。
就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在动作姿势上必须认真做到开展适度;
使全身关节节节舒展开了;
但不是有意识地用力伸张筋骨;
而是自然地、徐徐地把骨节松开。
长时间这样练到有了功夫;
再把姿势动作往缩小里练;
使人们看到也觉得是自然、灵活;
沉着、开展、大方的。
舒展骨节,可以练出弹性力。

5.轻字。轻虚之意,然忌漂浮。
在盘架子中,要求动作轻灵而和缓;
往复乃能自如;
这样练久了自然会出来一种又松又活的劲;
同时还有一种粘黏的劲。
一开始都要从轻字上着手,才是入门之途径。

6.灵字。灵敏的意思。
由轻虚而松沉;
由松沉而粘黏;
能粘黏即能连随;
而连随而后方能灵敏、
则可悟及不丢不顶的道理;
之后是愈练愈精了。

7.圆字。圆满之谓。
每一姿势、每一动作;
都要求走圆而无缺陷;
这样才能完整一气;
以免凹凸、继续之病。
能圆则活,处处能圆则无往不胜。

8.活字。灵活的意思。
是指练拳者原有的本力;
力大也好,力小也好;
要求把这种本力练得灵活。
所说灵活,就是不要有笨重、迟滞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17: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拳架的四劲:
四正手掤捋挤按。
怎么理解?
不同方向的,扩张圆力。
有几个要领:
掤是扩绷后背;
捋压缩背阔肌;
挤要合胸撑腰;
按需沉肘兜髋。
四隅手是什么?
采挒肘靠:
采是手指抹带,掌根一撮。
拔人根用采;
是个小劲儿,动静不大,很微妙。
有些小劲儿,能干扰大力;
两球相碰会分离;
一个球突然转了一下;
能崩飞另一个;
多了个抛物力;
情况就变了。

挒就是撕:
还得拧着撕;
反方向的,螺旋扯开。
挒劲发力;
最能开发筋肌;
尤其是小肌群;
有些巧活儿,要靠小筋肌完成。

肘必须得沉;
不会用身子,可慢慢练;
但沉肘没的说;
这不难,开胛,开斜方肌,开肩缝;
斜下方拉抻肱骨。
背阔肌也是弹簧;
摸摸腋窝后面;
那块大肌肉;
肘底一沉;
这块肌肉压缩;
能产生沉劲。
身上一整;
丹田劲放到手上,更沉。
肘也能横撑;
横撑也要沉肘;
这个支点,非常关键。
有了支点;
小臂成了锥子尖儿;
后背成了锥子把;
腰腹一运;
劲压强高,穿透力大。

靠在肩膀,更在后背。
背劲,能催动任何部位;
形成矛盾支撑。
靠不光是技法;
更是重要功法。
几个背脊运动;
拉张隆撑,抻拔直竖;
波浪折叠;
这些东西都要练。
扩张后背,活化脊柱;
东西就上档次了。
所谓靠:
立身中正,筋腱骨肌;
处处关节,后身劲力;
统统要扩张。
 楼主| 发表于 2019-9-19 15: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中线与劲力的关系:
中线不是一条劲力线;
它是一条似有似无的纯意念构成的几何线;
一条“空线”,
或者可称之为“空灵之线”;
它上通天心、下通地心;
从无限远到无限远;
穿过你的身体,仅此而已。
太极拳的“中”像太极拳的一切;
本来最简单;
在盘练实践各个阶段中
却变得很不简单;
身体的积习难改
使“中”的体悟和掌握颇费周折;
由于我们的二元思维习惯;
“中”在理论上又构成极深的学问;
其内容之丰富;
涉及科学及文化领域之广;
是一般拳友想象不到的。
我们只能将有限的所知、领悟和推论逐步展开;
以此加入认真研究探索的同道队伍。

我的感觉“中”字本身就是方块化了的太极图;
上中下通天、通人、通地;
左右分阴阳;
左右旋转起来;
便恢复成动态平衡与和谐的正反旋太极图。
太极是和谐的代名词;
和谐机制,甚至是和谐本身。
从这个角度看:
“中”具有通宏贯微的广义。

太极拳的中线不等于“中脉”;
也不等于“腰如车轴”里的“轴”;
这条中线;
就是贯穿百会、会阴及上中下三田的这条线。

腰胯的“腰”则是指人类身体臀上肋下中间部分;
而“胯”是指人类骨骼的一部分,即胯骨;
它是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
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
统称为髋骨。
因此,腰和胯是人体两个不同部位的称谓:
腰体现在外;
而胯则隐藏于内。
正因为胯的隐蔽性;
则说明太极拳真正发劲打人力量的来源就是胯骨。
所以拳师界有“传拳不传胯”一说;
将胯的练法和用法
当作珍贵的看家功夫,不轻易传人。
而太极拳架中腰胯间隙转化比比皆是。
盘练太极拳要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就是不断转化或调整自己重心;
而拨动、控制对方重心;
转换、调整、发放全在腰隙;
主要是胯骨;
以故“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太极拳的发劲源自胯骨;
再由胯骨带动脊骨;
进而带动四肢筋骨发劲;
即所谓“节节贯通”是也!

从这个意义上说;
太极拳发的是“筋骨劲”。
以筋骨发力;
是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术之处。
其他拳术,都以肌肉发力见长;
所以练西洋拳者背肌发达;
练跆拳道者腿肌发达。
练得出肌肉的就不是太极拳。

太极拳要求我们以超乎正常的盘练方式;
细致深入地控制到骨骼。
我们常说“太极处处都是手”;
是这样吗?当然是!
只要我们能够控制自己周身每节骨头;
无论对方碰到我们身上任何部位;
我们都能立即就在该部位进行化解、反击;
就能做到“浑身都是手”;
所谓“全身是手手非手”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9-19 15: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拳这个东西,不怪,也不神;
就是结构力学,内运动学。
别听名字认识拳;
有时候名字很雅;
拳劲反倒很豪放。
都说虎背熊腰;
不是说胸肌大,螳螂腿;
说的是劲:
虎的力道,在背上藏着。
熊的功力,在腰上挂着。
动物力域分布如此;
人也如此,效仿动物结构;
这是古人智慧。
动物后腿有劲;
髋关节雄壮有力。
练拳同理;
重视下盘功力;
腿肌不能退化;
臀肌弹性十足;
小腿耐受,跟腱爆发力强;
脚趾敏感,这都是必要的。

太极拳不只是一套架子;
而是一套修练体系。
功架,只是盘练体系的一环;
这里必须清楚。
练架子,能不能出功夫;
能,首先要练基本功;
摸清结构;
拳架是基本功的演变;
功架才有效果。

练拳忌讳四无:
无拉抻;
无扩撑;
无螺旋;
无内运动;
练不出松沉,反倒浮软了。

武人三件事:
千锤百炼的功力;
千军万马的胆气;
千丝万缕的精巧。
武人始终修行,自强不息;
强身育心,以功护体;
以拳悟道。
 楼主| 发表于 2019-9-21 13: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拳架的开合松紧。
一个松紧,一个劲。
一个开合,一个劲。

金刚捣坠;
命门一催;
沉胯抬腿,腰力突然一撑;
陡然一沉,落地震脚。
松紧就是开合。
每一动,一合伴随一开;
提吸会阴为合;
撑扩后腰为开。

十字手;
两掌交错相搭为合;
撑肱沉肘为开。
推不动,是因为整;
身上越整,手臂越外放;
这是身聚臂抻。
背后扩张掤紧;
小臂松转自如。
要练出旋胛勒筋;
用肩胛骨运动;
牵拉背肌臂筋。
大开必伴随大合;
相住膝盖;
动腰带髋;
一边髋撑填;
一边髋掖合;
反复磨合胯轴;
抽换腹股沟韧带。

轴动一寸;
轮转一尺。
手臂位移;
是腰力催动的。
腰不动,手不走。
腰一动,手随之。
腰动手走,身坚力整。
腰间能紧,臀肌夹闭;
腹肌似弹簧。
肩轴往后转,开肩闭胛。
肩轴往前转,扣肩开胛。
如此盘练:
肩胛骨活动空间越来越大;
开合能力亦愈发强大。

闪通背;
突然转身,背后崩靠;
双臂高扬,拔腰为开。
迅速沉肘下劈;
合胸合腹;
吐一口浊气;
抱身凝神,周身整固。
手掌,小臂到肘;
又称七寸刀。
刀是要削的;
掌形不能软泄;
虎口棚圆是关键!
手指放舒展,虎口棚圆;
劲沉掌根;
用手指牵拉二三头肌。
背阔肌压缩为合。

合劲,要有聚合感。
开劲,要有张力感。
周身不能一起紧;
这松那紧;
此开彼合,阴阳相济。
拉抻到位,力点出现。
掌根,肘底;
云门,肩井;
丹田,命门;
会有点状感受。

开合松紧是拳魂。
腰肋一体,侧腰肋骨;
这条线同时膨胀,为开劲。
丹田收缩凝聚,为合劲。
开劲就要张;
合劲就要聚。
一开一聚,结构出功。
不合不沉,不开不弹。
懂了开合,驾驭松紧;
方能任运自如;
这是武人长期修炼的功课。
 楼主| 发表于 2019-9-21 13: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站桩真传一句话:
时间是保障;
“拉着站”是关键。
“时间是保障”;
就是要多站、时时站和终身坚持站。
因为只有按胸前抱圆姿势要求站;
肌肉才会被拉紧;
血液循环就会加快;
经络压力才能够增加;
通经络才有可能。
所以,日站桩时间二三小时;
甚至以上和半小时的站桩效果完全是不同的。

拉着站是关键:
“拉着站”就是拔椎而站。
下颌尽可能内收;
领住大椎提肛是“拉着站”的具体运用。
身体适应了“拉着站”后;
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持着拉着走。
佛像为什么个个坐得都非常直?
原因是双盘坐或者自然盘坐中;
诸佛们个个都是“拉着坐”;
也就是“拔椎而坐”的。
这样坐无论坐多长时间;
是绝对不会得颈椎病的。
“拉着站”的目的就是为了拉紧脊髓;
增加脊髓压力;
从而为打通“中脉”创造条件。

站桩,是可以适合所有人最佳的锻炼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9-21 13: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9-9-23 09:05 编辑

站桩的要领
站桩的首要要求;就是对姿势的要求。
锻炼的大原则;
那就是松、静、自然。
唯有松静了;
五劳七伤的可能性才能降到最低;
唯有自然了;
也就是气血运行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运行了;
才能保证肌体不受到伤害。
为了便于掌握和记忆;
一些有效的口诀就是:
如头顶虚悬、双目垂帘、舌顶下腭、面带微笑;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腋开跨、舒指松腕;
尾闾中正、宽胸实腹、顺臀溜胯等等。
头颈:头顶虚悬、虚灵顶颈等等;
是非常形象的口诀;
就是说,头部大椎穴好像有根虚拟的绳子把头部轻轻吊起悬在空中一样;
转动轻灵,不对颈椎产生额外的压力;
这样,颈椎也就自然保持了最佳的自然曲度。
脊柱内部神经异常丰富;
人体的中枢神经通过这些神经对躯干进行指挥反馈;
头顶虚悬,因为保持了颈椎的最佳最自然的曲度;
而使脊柱腔体不受外力压迫而变形;
不至影响神经和保持脊髓通量。
颈部的不良姿势习惯,会造成诸如神经压迫;
大脑营养不良等相关的情况发生,
而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
我们如果仔细体验;
会发现我们通常习惯把头向后微仰,下颌前翘;
这样的姿势造成颈椎过分向后弯曲;
长期的不良习惯;
使颈部筋肉供血不畅、僵滞扭曲;
进而会压迫通过颈部的血管经脉;
造成头部营养供给不足。
当你稍微活动颈椎;
就感到颈部酸胀不适;
就是因为长期不良的姿势;
造成供血障碍或颈部肌肉劳损。
还有些人转动颈部时会感到颈部嘎嘎有声;
这是筋腱椎骨已经有些僵滞的表现了。
微微收一点下颌,其实也是为了做到这个要求。
或者脖子微微用意向衣服领子靠;
也是在引导我们做好虚灵顶劲。
面:面带微笑是人体面部肌肉最放松最自然的表情;
面带微笑还能给他人带来良好的感觉;
从而也能反馈给你良好的场能信息。
面带微笑能促使自己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


 楼主| 发表于 2019-9-23 14: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站桩真传一句话是什么?
眼:在站桩时,一般讲究先眼光内收;
也就是眼光从望远到渐近只到收回颅内;
再双目垂帘,也就是说两眼皮像布帘那样自然的耷拉下来;
不加紧闭的意念。
保持这种自然垂帘的状态;
符合局部气血的通畅;
同时也因为双目垂帘,使得目光不外散;
也就不容易收到外界诱惑而保持心神内敛。
俗话所说的闭目养神;
其实就是中医所说的肝开窍于目;
闭目而使精魂不散。

舌:舌顶下腭;
自然放松达到体内气血运行的;
在站桩站到一定程度,舌下津液泉涌;
汨汨然咽下阶段;

肩:把肩部放松。
肩部的放松有个特点;
就是拉长的感觉。
也就是肘部向外或向下引;
这时肩峰处肩臂骨交接处;
就会出现一个凹;
感觉上有点把肩臂拉长的那种感觉。
这就是有了沉肩坠肘感觉。

腋:张腋、虚腋、开腋等等说法;
其实就是要求腋不不要紧夹;
要放松腋部好像空虚能放下一个小气球那样的感觉。
其实沉肩坠肘做好了;
就可以体会到虚腋的感觉了。
开腋,除了便于肩臂气血的通常外;
还能减轻了两肩对两肺的自然压迫;
从而使肺的工作更加自然松畅。

肘:坠肘;
就是说在任何时候;
不管摆什么姿势在什么位置;
都要有外展下坠的意念或趋势;
以拉长肩臂的特殊经筋。

指:五指自然舒展伸直即可,不要用力挺直。

胸背:涵胸拔背。
怎么体会呢?
想象你在抱一株粗于合抱的大树;
尽量把臂指放长想要环抱住两手接触的那种感觉。
你在很多人的公共汽车上抱着孩子;
环抱的双臂又要保住孩子;
又要抵挡别人挤着孩子的那种感觉。
好像左肩和右肩合拢;
左胯和右胯合拢的趋势;
是身体纵向弯曲的趋势。
当然这里所说的趋势;
就是有那么一点点意向和趋向;
而不是用力想要达到那样的效果。
任何时候,胸的唯一要求,就是松。
涵胸,也是为了胸部更好的放松。

腰:平时我们直立时;
腰命门一带是向前弯曲的;
站桩时,我们需要微微用意把命门向后凸一点;
要做到这一点,又要保持前述身体姿势的要求;
就需要稍微膝相住来配合了。

腹:小腹只需放松,就自然达到要求了。
放松放松再放松;
就这样,小腹慢慢感到充实;
胸部慢慢感到空旷;
这就是常说的空胸实腹。

裆:裆部要有撑圆的趋向或意念。

膝:相住膝的程度;
以膝盖不超过脚尖为标准。

脚:脚踏实地;
身体中心落在脚底的源泉上;
也就是脚的偏前1/3左右。

趾:自然落地。

腿,由于曲膝;
人体的整个重量平时直膝承担;
力量多由骨骼对直承担;
而屈膝后;
参与承担体重的筋骨肌肉就有所不同;
初始会觉得较直立更费劲或容易疲劳。
这时候对腿的要求就是紧中求松;
在保持姿势的前提下;
在逐步锻炼腿部耐受力的前提下;
尽可能的放松,放松,再放松。

 楼主| 发表于 2019-9-24 11: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太极拳的起势:
无论是哪个流派的拳架;
其起势都是大体相同。
太极拳讲究练养合一;
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养生学内涵。
太极拳起势一般是:
左脚向左迈开半步;
点起点落,轻起轻落;
两脚与肩同宽;
脚尖微微内扣。
这属于身法上的基本要求。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要求呢?
这中间的奥妙恐怕要用中医学理论才能解释;
中医认为:左肝右肺;
左边是肝气;
右边是肺气。
左边为肝,肝主血;
右边为肺,肺主气;
迈开左脚,就是先开血脉;
再迈右脚,是通气机。
因为血的运行速度比气的运行要慢;
先开血脉,再通气机;
才能血气均衡。
但是中医学讲的左肝右肺;
与西医的解剖学不合;
并非中医不知肺在上,肝在右;
而是中医学的表达重点强调的是
五脏之气的运动属性;
而非实体脏器。
即肝虽在右,但主血为阴;
其气向左(阴气左行,当升);
肺虽在上,但主气为阳;
其气向右(阳气右行,当降)。

那为什么要:
两脚与肩同宽;
两脚尖微微内扣呢?
从技击的角度:
两脚与肩宽;
就可以进退自如;
脚尖内扣,才能力从地起;
落地生根。
从养生的角度上;
与肩同宽才能打开
人体大腿内侧的三条阴经;
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两脚尖微微内扣;
大腿外侧的三条阳经
即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也随之开启。

作为内家拳;
太极拳蕴藏了深厚的养生学内涵;
一个起势的步法;
就打开了人身的血气;
使六大经脉得以开通;
为下一步的眼、手、身、法、步的盘炼做好了准备。
 楼主| 发表于 2019-9-25 15: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
松求的是
人体的身心健康状态;
紧求的是
六面力和间架结构;
动求的是
“全力以赴”状态;
亦即全身力量都进入有效工作状态的状态!
天地之机在于阴阳之升降;
天为阳气;
地为阴气;
一升一降;
无极太极相生!
武术的周身一家”:
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
不单是举手投足;
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
甚至一个意念;
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
这种整体运动观;
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
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盘练太极拳中:
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
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
脊柱的“上下拉伸”
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
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
做到身法中正;

脊柱的“左右转动”
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
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后张弛”
是说脊柱如同弓背;
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
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
称为“吞身”;
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
称为“吐身”。     
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
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
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
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
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
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
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
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
再随着功夫的加深;
“腰”会逐渐成长:
先是与胯成一体;
以腰胯来带动手脚;
接着脊柱上下伸展;
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
(也称“中垂线”)
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
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
起于中轴线;
终于中轴线。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