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拳是什么?
也许三个意思。
拳,权利。有功就有控制权。
拳,权衡。权衡利弊,精修正微。
拳,全面。融合包容,内涵丰富。
既有功力,又有技术,还有意识。
人就不一样了;
身体区别于常人;
从此有了独到之处。
以意行气:
不如说,以意出势;
一动起来,要有一股潜能勃发。
劲发于腰;
脚底变化。
摇为柔,摇身不失中劲。
中劲,未必没有倾角;
里头对拔形成;
外形侧正相生。
人一生下来,
都是腹式呼吸,这是先天的。
腹式呼吸,进而肋式呼吸;
你的功夫就长一大截。
刚劲也叫宗劲,万法归宗;
无刚不立拳。
柔也是一种刚,隐性刚。
你看寺庙里:
金刚显得刚巨勇猛,吐睛瞪目;
佛祖居中,慈悲柔和,
舒眉善目,不露真形。
真人不露相;
露相非真人。
不知深浅;
不妄加揣测;
知道真相,沉默是金。
管住嘴,自己修好自己。
世上本无绝对;
我对你错;
本不意义。
适合你的,未必适合他;
用执念去强制他人;
就显得窄了。
人无高低贵贱;
一切都是人心不平。
行拳效果不好,不是拳不行;
是你还不够系统完整到位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10: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犹如轮胎充气;
深密为强。
如果车胎瘪,骑上去就软,没劲。
轮胎气足,弹性自来,腾挪灵活。
有了内功之后;
体感丰富了,海阔天空的。
强烈的弹抖;
实际上是,一刹那的整;
因为快了,连续做整,
呈现出了波荡。
靠劲上背,推的是掌。
掌背不分家;
腰胯永联动。
肘不离肋;
不是说胳膊永远夹着肋,而是一种劲。
什么劲?
拉肱沉肘劲;
肋条增力,脊柱解放。
两拳不离心,又是什么?
拳拳守中;
抱合结构不能没有。
丹田力点,是中线重心所在。
修丹田,就是修动力核心。
当遇两手高举,合闭腹肌;
扩展背肌,形成绷弓劲。
小腹一弹,两头对拔;
撑地启动,促逼命门;
劲会勇猛翻倍。
一切的一切;
源于动力结构。
侧四十五度;
出手必要下裹肘;
肘固肋,肋固脊。
快可巧,快也可狠。
内劲,一种隐蔽流动劲。

太极劲的关键在掌根和手指;
掌心为虚。
掌力就是后背力。
扩背,碾掌,挺指,松拧尺桡;
内压就导过来了。
根梢顺合。
拿劲的精髓,是中空闭环。

螺旋真意。
风眼聚能,大气盘旋。
何为螺旋,多点放劲。
拳过有肘;
肘过有肩;
肩过有身。
自上而下,反着打,正着做;
忽来忽去,螺旋波动。
把自己拧到一条线上;
脚底借地力;
轮转肩轴松;
一刻不停,节节滚动。
挨着何处,何处击;
越做越顺,高速螺旋。
螺旋力,即是转动抛物力,弹跳连绵。
这就是武术的精髓。
盘拳时,调动内力;
波动起来,涡流兜裹。
关节松紧,张力空间;
进而劲路麻花;
这就是动力链条。
练得不讲究,就散漫。
盘得讲究,是螺旋。
太极图是在表达这股能量。
螺旋并不慢,永远滚动向前;
若要连续高速勃发,
非螺旋不可。
螺旋劲,缠裹深刺至深层;
精准定位,开发体内潜能。
螺旋,激发能量;
是一种动态。
千年万年,沧海桑田。
通过练拳,磨练本体。
心明体悟,扶助他人。
人已走,拳还在。
武已逝,灯仍亮。
人是这么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0-8 16: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拳架的关键:
脚腿胯腰腹,偏沉是重点!
我的体悟就是实脚一侧的偏沉。
1;看脚偏沉扎根入地。
脚,特别是实脚;
是地力主宰作用的宾辅;
应通过向下螺旋松踏;
与地过电打通;
感受地力,上传地力。
如移重心;
实脚在将自己所负担的身体重心向虚脚转移时;
先有一个虚前再实—下的折叠;
如同弹簧一样;
再向下螺旋—下。
由于胯、腰、脊同时向下松沉的反作用力所致。
脚虽下踏,脚下的意气却是向上提吸的。
像踩在船上;
脚下有虚离感;
为由实转虚提供转机。
当重心移过两脚中间;
原虚脚越来越实的过程中也是向下螺旋松踏;
但此踏不同于彼踏。
此踏由于腿脚意气下沉;
脚底越来越充分地接触地面;
有脚如踩泥;
逐渐下陷入地的感觉;
好像脚趾缝及脚的周边都沾满了泥巴似的。

2;看腿偏沉发动拳势。
身体的移动、转动、升降皆“发于腿”。
如重心从偏于一腿移至偏于另一腿时;
先偏沉原实腿发动;
与脚下如踩船相一致;
借地面反作用力;
脚下意气沿腿上升到胯裆;
同时重心滑到两脚中间。
紧接着偏沉新实腿带动;
与脚下如踩泥相一致。
顺着地心引力;
使裆胯意气顺腿向下灌到脚。

如左右转身时;
反向一腿内旋沉落发动。
若向左转身,则右腿(膝)内旋偏沉:
反之,若向右转身.则左腿(膝)内旋偏沉。

3;看胯偏沉启动全身。
胯是下肢的根节;
具有主宰腿脚运动的作用。
胯又是腰身的底座、根节。
是松腰、转腰、伸腰、缩腰必须的向导。
实胯与腰同为全身运动的主宰;
同为全身所有大小关节运动所围绕的中心;
同为全身意气开合聚散的枢纽;
同为全身运动的“命意源头”、动作开关。
实胯一松(偏沉):
如同打开了电器的开关、水流的闸门;
全身就像通了电,通了水,就活动了。
两胯交替偏沉偏轻。
体内的意气之水电就能不停地循环流动。
胯的下端;
与大腿相接之处叫胯底,也叫胯根。
胯底的前侧是腹股沟,后侧是坐骨;
分别掌管着前后重心;
胯底的内侧是大腿根;
外侧是胯轴;
分别掌管着左右重心。
胯底.特别是实胯底四面八方的任何一个部位偏沉;
都会引动重心;
开启全身运动。

一是通过胯底偏沉移动重心。
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偏于另一脚时;
应先偏沉实胯。
与之下的松腿及脚如踩船相一致;
引导腰以上借地心弓f力(凭自身重量)气向下沉;
并以其反作用力提吸脚腿意气;
使上下意气聚合于胯裆。
重心同时滑到两脚中间。
然后是偏沉新实胯;
与之下的松腿及脚如踩泥相一致;
以借助地心引力(凭着自身重量)
引导裆胯意气顺腿下行;
并以其反作用力支持向上竖腰伸脊;
使意气上下两分;
有点像撑杆跳高时
借杆向下撑的反作用力向上起身。
同时重心移动到位。
胯底偏沉有一个细腻地变化过程:
如从右坐步重心前移为左弓步时;
按着右坐骨.右大腿根,左大腿根、的顺序依次偏沉;
从左侧弓步移为右侧弓步时;
也是按左右胯轴的顺序依次偏沉。
偏沉依次走,如水贴地流。

二是通过反向--胯内旋偏沉;
与反向--腿的内旋偏沉相一致;
推动左右转身。
如身欲右转;则左胯内旋偏沉;
如身要左转.则右胯内旋偏沉。

三是通过胯底偏沉定势发劲。
每逢一势做完应依次落虚胯、坐实胯;
一则使脚下踏地有力;
手上气贯指尖;
二则有利于下一势地衔接。
以弓步定势为例;
落虚胯主要指虚胯腹股沟顶端的大筋向下松落;
带动虚胯微向内旋;
坐实胯主要指实胯的坐骨带着腹股沟偏沉。

4、腰腹偏沉为主宰。
全身的总支点、总轴心是丹田的核心部位;
前后相对的就是命门;
练拳必须领住!!!
全身许多运动因素都围绕这个点进行整合。
腰骶与小腹也围绕此点反向互动;
主宰着全身运动。

如果把腿比作发动机;
胯就是发动机的开关;
腰就是摁开关按钮的手。
理顺腰胯腿偏沉偏轻。
才能阴阳相济。

 楼主| 发表于 2019-10-8 16: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拳架的脚腿胯偏沉偏轻、阴阳相济的运动轨迹;
主要经会阴及尾间两条渠道向上传递;
其中会阴经丹田的是宾辅渠道;
以传气为主:
尾间经脊柱的是主宰渠道;
以传力为主。
在主宰渠道中有三个“十”字合成的一个“丰”字;
边上传边运化;
最后到达手指。

第一个“十”字的
一横是左右两胯轴经左右两臀的连线;
相交于骶椎与尾椎的衔接处;
一竖是之上宽大的骶椎与之下小而尖的尾椎联合组成的尾间。
尾间十字既是腰脊主宰下肢的抓手;
也是脚、腿、胯沉轻变换的聚焦点;
是上传下达运动信息的关1:3。
当胯、腿阴阳相济的状况不需费心也能转换自如时;
可适当多关注—下尾间十字。
凡欲向下松沉腰脊时;
该十字便向下松放。
凡欲向上竖腰伸脊时;
该十字便向上托—下。
凡欲命门后鼓.收敛臀部时;
该十字往前抄收。
凡欲命门前推.平直腰椎时;
该十字稍往后鼓。
凡欲裹胯时;
该十字的一横左右延伸.向前包抄。
凡欲左转身时;
右臀胯偏沉前送;
左臀胯偏轻后靠,
顺时针斜转尾间十字。
凡欲右转身;
左臀胯偏沉前送;
右臀胯偏轻后靠;
逆时针斜转尾闯十字。

尾间之上的命门穴也是一个”十”字形结构。
其一横是左右两肾的连线;
一竖就是腰椎。
两肾与下面的两胯、两膝,
与上面的两肩、两肘.相互带动。
主宰着上下两侧的偏沉、偏轻。
一竖的腰椎是身弓的核心部位;
主宰着肢体的伸缩。
命门”十”字与尾闯“十“字
以丹田的核心部位为支点;
犹如杠杆的上下两端;
此推彼拉.此拉彼推;
反向运动;
以向上传递腰腿问的运动信息。

再往上走到夹脊(至阳穴)还有一个“十”字。
其一横连结着左右肩胛骨的下端;
支配着两肩、两臂、两手的运动。
其一竖当然是胸椎,下接腰骶传上来的信息。
上通颈头,支持虚领顶劲。
夹脊”十”字是“气贴背”、”神贯顶”
和“力由脊发”的关键所在。

以尾间“十”字为根节;
命门“十”字为中节;
夹脊“十”字梢节。
根节不明.颠覆必生;
中节不明.满身皆空:
梢节不明.无依无宗。
三个“十”字各有分管;
又相互配合;
各有左旋右转、前推后拉;
下沉上浮.放大缩小地变化;
又由脊柱串连成一个“丰”字;
形成一个整体。
将腰腿间偏沉所引起的进、退、顾、盼、定的信息上传;
形成上肢的棚、捋、挤、按、采、捌、肘、靠;
形成全身的拳势动作。

偏沉是一种放松的方法;
是在整体放松的前提下;
减弱一边。
特别是腰腿间实脚侧一边的支撑力;
使肢体自然地在失衡中生势;
在求衡中相随;
从而产生运动。
因偏沉而产生的运动;
是松出来的运动;
就像利用水向低处流的性质
开渠引水水自流的运动:
是依照自然规律;
接受并利用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
用自身重量引导出来的运动:
虽有神情向往;
却无想当然地意力干扰;
是任凭生理心理自然理顺;
生命自由舒卷地运动;
因而是性质纯、质量高;
效益佳、感觉美、味道正的
太极拳健身法宝。
 楼主| 发表于 2019-10-9 09: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如果比别人多一点努力,
你就会多一份成绩;
你如果比别人多一点志气,
你就会多一份出息;
你如果比别人多一份的坚持,
你就会夺取最后的胜利;
你如果比别人多一点执着,
你就会创造奇迹。
所以,没有理由;
必须努力,加油!
 楼主| 发表于 2019-10-9 15: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的结构力:
拳架一劲一形的辩证关系是:
形隐藏劲,劲主宰形。
如:云手不空转,云手孕育沉劲。
这里面的拳架结构性
就是上盘的肘必须坠!!!
太极收势,也能练出沉劲。
沉之关键;
不在哪一势;
在具体功法。
坠肘对胸门口;
形成三头肌拉张,背阔肌压缩;
再加内腔膨胀,骨盆沉坠。
通过不同招式;
修练同一功法;
这才是功纯;
如单鞭:
不在你开多大,或束多窄;
关键是对立矛盾;
螺旋沉坠;
立轴坠髋;
左右拧臂,闭胛开肋。
这些东西,练了没有?
还是一带而过?
想到掤劲:缩丹展臂,做三维扩张。
想到按劲,扩背定肘;
拧裹尺桡,下塌掌根。
招熟后,忘掉它叫什么;
体悟此式动态;
专注怎么运劲。
一说走就迈腿,这种思维不行。
一说动,瞬间合丹田;
先点炮捻。
搭手听劲;
尾椎麻嗖嗖,浑身汗毛立。
一念处静,内外皆定;
不动分毫,意守颅内。
懂了劲;
什么形都没关系,
还能创造形。
一劲一形。
抱有抱劲,抱里含撑。
兜有兜劲,兜中带裹。
劲讲究了,形也就地道了。
很多式子,都在练髋背运化。
活背活髋;
中盘后身为主;
不停盘练强化,会愈发雄厚。
旋胛活肩,肩轴灵活;
肩胛催肱劲,大臂骨就有了。
结构就是结构;
通通适用。
武术体系庞大;
几千种拳法;
上万种功法;
但人体是一样的;
不是无规律可寻。
不是我练拳,是拳练我。

每一形,知道内含。
在练什么,明明白白;
了然不惑,慢慢就得劲了;
没了分别心,因为心里清楚;
什么拳练对了都是它。
所有分别,都是人为造作;
真正与众不同,就是大同。
大道至简,六合归一!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0 12: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拳架的放松:
放松是要神松、意松、气松、形松 。
放松的意思是松展、松柔、松沉、松通、松空、松开。
而不能松懈、松瘪。
一定要在静中松、在松中静;
在松中沉、在沉中松;
要一松到底,松要松得透。
逐步达到通、空、开。
通就是上下通、内外通;
空就是空荡荡,无一丝滞点;
人在气中,气在人中;
此时也就明白什么叫真正开合了。

1;做动作时不许端肩膀;
也就是做动作时最大限度地
使肩膀保持自然站立时的高度放松状态。
2;动作慢,运劲如抽丝,虽动尤静。
慢才能随时检查肩膀及手臂的状态(都不准使劲)。
3;除了动作的特殊要求;
肘抬起的高度必须低于手腕;
如同有一根绳把手腕吊起来;
肘和肩即下坠。
4;腰胯的放松必须建立在中正安舒的基础上。
上身自然直和正。
5;做动作时,慢慢体会出最佳“松舒点”;
比如做到“定式”时;
上身动作保持不动;
腰胯可往左和往右转一下;
找找哪一个地方腰胯觉得没使劲;
哪个地方腰胯不别扭;
哪个地方最自然舒服;
找到这个点;
以后做动作就直接往这个点上做。
6;膝盖任何情况下不许绷直,也想着放松。
7;手臂长时间不使劲;
手臂自然的重量会使得
手臂有一种往下掉的重量感;
有了这种重量感;
就是手臂的松沉感;
这种手臂的松沉感就是手臂的松沉劲。
8;松沉劲练出来了;
其他劲自然也就出来了。
松沉劲是逐渐练出来的;
个人体会是由上往下的练出来;
先是练出松肩坠肘;
把松肩坠肘保持住;
再把腰胯的松沉练出来。
这里使的不是肌肉力;
而是用关节之间的韧带劲 。
松肩坠肘,松腰沉胯的目的就是要
把身体各处的关节练得松开;
骨关节韧带拉长;
使得气血节节贯通;
韧带长了;
发出的松沉劲就越长;
这一点是关键的练拳密钥!!!
功力全在这里面;
身体整体放松的结果
就是身体的关节练活练开了;
也就练出整体的弹簧劲;
这种劲有一种穿透力;
这才是太极拳的内力。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0 12: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需要知道一拳四劲:
开合,横竖,整沉,兜裹。
四劲有三功:
内塌缩,外扩张,再螺旋。
掤捋挤按;
名字帮不了人,能帮人的是功法。
刨步:
丹田一颤,突然后搓一小步;
再前撑,动力就上来了。
临空速整,撑地出拳;
这种力道就厉害,变得还快。
没密度,东西不成;
整就是密度。
沉是什么?
体密度大,随便一松;
对方感觉分量十足。
没秤砣,要挂钩何用。
身似秤砣,手似挂钩。
腔体增压,丹田提纵;
顿挫之间,整沉立出。
为何练拳:
改造人体力学模式。
人是直立行走,解放了手臂;
但弱化了身躯。
动物不是,四肢着地;
必须用身子劲,才能生存。
四肢结构比两肢结构强悍的多。
体重大未必占便宜;
一只五六十斤的动物,
干翻一个人,相当简单。
为什么呢?
腔体爆发力大;
攻击速度快;
又兼顾灵敏多变;
重量转化动量。
不在你多重;
在于你能调动多少能。
人的手指很有劲;
并非来自手指;
而是一种传导劲;
越捏越整。
太极拳掌法多,时刻内力贯通。
一动内劲,手指一粗涨,犹如涨潮。
功夫深了;
行起拳来,不光手指粗涨;
要浑身充盈才对;
这是内力膨胀。
练到深处,拳如充实球。
人体边界不明显了;
内腔渐成独立体感;
一种稳定力道之存在。
这种内力,密度大;
无形无色,高度稳定;
可随意念旋转或变形。
这就是六合归一!
意念!!!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1 14: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酸甜苦辣,不是我们的追求;
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
心情心态,不是生活的全部;
但能左右我们全部生活。
人生,苦乐的根源是颗心;
心宽路则宽;
心窄路则狭。
世界万物,都是相对而言的;
无下则无上;
无短则无长。
无低则无高;
无累则无闲;
无忧则无喜;
无苦则无甜。
生活滋味;
甘苦共存,忧乐相依。
唯有累过,才知道闲的舒适;
唯有苦过,才知道甜的滋味。
唯有伤过,才知道坚强的重要;
唯有经历过,才知道成长的可贵。
路得自己走;
果得自己尝;
累与不累,苦与不苦;
只有心知道。
不卑不亢,活出自己;
不嗔不怨,踏实做事。
生活的路;
不通时学会拐弯;
心情的结;
不开时学会忘记。
棘手的事;
难做时学会放下;
欲去的缘;
渐远时选择随意。
盘练拳架;贵在坚持!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4 09: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的练功心法:
6、凡是起的、开的、曲的、蓄的动作,配合呼吸时,都是吸气;
凡是落的、合的、伸的、发的动作,配合呼吸时,都是呼气。
7、每一动作,先用意识引导内部运动,外形随之而动。
8、每一动作,都要做到:意到、气到、劲到、神到、形到;
寄意,气,劲、神、形五合一的整体运动。
9、一定要体现出刚柔相济的变化和连绵不断的完整。
10、拳势呼吸是在定势是把气呼室外;
接下来自然转入吸气;
因为定势是发势向蓄势的转换点。
11、心静、体松是太极拳的最基本的要求。
每一动作都须在松、静的基础上进行;
也就是要把松,静贯注于练太极拳的全过程。
12、太极拳是练内功的;
要有铁杠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思想;
必须天天演练,苦心琢磨;
才能达到更大的养生保健效果。
初学武艺,百日筑基之后即可习套路,以练明劲。
劲出于丹田而贯于四梢;
迅如闪电。
气如火药拳如弹;
六根震动鸟难腾。
虽刚猛迅捷,却非肌肉暴涨之拙力;
动作到位,立即放松。
习艺时心中寂空,旁若无人,无念无想;
浑然于天地融为一体;
虽姿势千变万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功至练神还虚,则身轻如燕;气贯涌泉,则重如泰山也。
训练腰腿功夫伸展筋骨,练拳时,劲力比较明显,其实这根本不是训练明劲功夫,这一点务须明白。一旦身体各处姿势开始符合形意规矩和要领时,内气下沉丹田,五脏归位,身体必须放松,不能有丝毫拙力,当以松顺求之,自能体验换劲之妙。练拳每式有松紧变化,初学者且不可强为,否则有害无益。有基础后,即能领悟。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