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三)
我觉得,太极在各种拳术中,为最难致用之一种。
甚么原故呢?
他种拳术的人工夫即算不深,总是练过拳的必有相当体力,比较未经练过的强健。惟练太极拳的人,以不尚力原故,初练一年半载,体力并不见比寻常的人发达许多。体力既不比人强,而太极拳的用法又达不及他种拳式之简易,易于领会。无论初学的人,就是对太极拳用过三五年苦工夫的,除却照一定的规矩推手而外,若教他叫他将太极拳一手一手的用法从头至尾解释出来,恐怕能办得到的很少。既是自己不能领会自己所练太极拳的手法,却如何能使用呢?
练他种拳术的,和人比试起来,纵然不能把平日所学手法丝毫不乱的使用出来,然因其平日练习时横冲直击成了习惯,要利用这种习惯再继之以猛勇直前,每能克敌制胜。练太极拳的则不然,平日练习以缓慢为原则,以毫不使力为要义,而一趟架式自首至尾边绵不断。虽搬拦捶、指裆拳等手用法似以显明,然练时不知拳术为何物的小孩,他们有时相打起来也知道劈头脑的举手打去,被打痛了的人,也知道闪开和还手,练太极拳没练到能致用的时候便冒味和人去比试,不但不能用拳法去打人,有时甚至连那本来具有的目卫抓挠的本能都没有了:摆出一个一成不变的架式去接受人家的攻击。旧体小说中常“有招架的工夫,并无还手之力”的话,练太极拳不曾练好的人并招架的功夫也没有,因为太极拳里面就没有寻常招架的手法。然则没有招架的手法,难道人家打来不招架任恁人打吗??
要解释这问题,先得明了太极拳的原理。
他种拳术的名称每有与拳术无甚关系的,惟有太极二字完全包括了这种拳术的意义。
太极就是一个圆圈,太极拳也就是由无数的圆圈。不动则已,动则皆不能离圆圈,太极拳的招架便是攻击,攻击也便是招架。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攻击的人,断不能用太极拳方法招架。因为手手处处皆是圆圈,就在这个圆圈之中分一半是招架,一半是攻击。功夫越深圆圈越小,有时尚不及见其转动,尽招架与攻击之能事,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在推手的时候十分注意听劲的功夫。听劲的名词为太极拳所专有,其意义并不是用耳去听,是用皮肤去听。简言之,便是练习触觉,使之灵敏:皮肤听得敌劲之来路方面。即:顺着来势,以半个圆招架,半个圆来攻击。太极拳论中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之不容易使用既如上述,因之练习太极拳的人其好勇斗狠的习气,及希图尝试的心理都不及练他种拳术的人浓厚。与同道的推手虽也是练习致用的方法,但是推手究有一定的规则,与平常比试不同。推手时的本领不见得能在与人比试时完全使用得着。在练习的时候既不常与练他种拳术的作友谊比试,曾练过十年八载之后已享有相当之名望。或已身为人师,益发不敢轻易与人比试了。这是练太极拳的人普通大毛病。
练他种拳术的人,谁也有免不了这种毛病,却不似练太极拳的这们普通,即如杨澄甫受祖传的太极用了大半世的工夫,徒弟也教的不少,论他的本领,北平武术界的人谁也不敢批语他一个坏字。杨家的太极拳架式比较吴鉴泉所传的开展,步马也宽大,练习起来容易长内劲。杨澄甫本人身材高大,气力也自不小,应该能籍这个补助传的拳术称雄一时。然我到北平后调查的结果,杨澄甫的声名在北平武术界中知道的确是不少。只是本领到如何程度却少人知道--因为缺乏临阵的经验(本来应该练太极拳非有临阵经验不可),太极拳更是需要极多之临阵的经验,不然总难有把握。
练太极拳的人万不可忽略临阵经验这一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0 14:30:1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