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桃谷大仙

中国首部综合性太极拳专著----杨门弟子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28 0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一)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一)





    前清丁未年间,我在日本曾见一位直隶朋友,就听他说起北方练拳术的人。有几个大派是练八卦拳的,一派是练形意拳的,一派是太极拳的,还有一派练岳氏散手拳的。后来由岳氏散手又产生一派谓岳氏连拳,此外虽尚有不少的家数,然练习比较人少,不能自成一派。我当时听了这些话,不过知道有这些名目罢了,究竟各派是些什么手法,彼此分别之点,在什么地方,因那位直隶朋友不能一一演给我看,无从知道。



    直到民国癸卯年,遇见李存义的弟子叶云表、郝海鹏,才见着了形意拳。八卦拳也看了一部份,太极拳仍是不是曾见着:若干年总是没有机会遇着太极拳练的好的朋友:不但无从研究,便想看一次是如何的形式,也是达不到这个目的。到乙丑年五月,幸有一位陈微明先生,从北京到上海,以所从杨家学得的太极拳设一个“致柔拳社”,专教人练习。我得这个机会,也从事研究了几个月。不料到在研练的时候,二十年前教我练拳的王志君先生也到了上海,我这时与王先生有好几年不曾见面了。一向从听得王先生在北京专心研究太极拳,因为原来根底甚深的原故,成功比任何人都容易。我于是又从王先生研究。



    论王先生所练的太极拳,与陈先生所练的本属一家(陈先生的师承是杨澄甫,王先生的师承是吴鉴泉,两人都是杨露禅的再传弟子),当然是一家一派的了,但是两人所传授的拳式,各自不同。我当时很是疑惑,不敢随便判断谁对谁不对。我既以研究拳术为目的,自不能存党同伐异的心,何况同是太极拳术又是同出一家呢!(只以研究便利的关系)因为王先生住在我家,便专从王先生研究,也时常与陈先生推手。奈不久离了上海到湖南,在湖南找不着练太极拳的人,没有人和我推手,只好独自练习。



    戊辰七月,我跟着湖南的军队到了北京,当时北京已名北平。因为政府迁都南就的关系,北京市面渐就萧条,影响所及连几个练太极拳有名的人物,如杨澄甫、吴鉴泉等都跟往南京或上海去了。所会见的几个,虽也是北方有相当声望的人,如许禹生、刘恩绶之类,对于太极拳,都有若干年的研究其所练架式,类似吴鉴泉传授者为最多,我于是又从许刘两人研究了些日子。许君以吴、杨等专练太极拳之人皆已南去,他办了一个体育学校,找不着教太极拳的好手,就托人在河南陈家沟子,聘了一位姓陈绩甫的来(相传杨露禅当日从陈家沟子学来的太极,他的师傅叫陈长兴,从陈长兴到现在代有传人。此刻陈家沟子的人,少有不练拳的,练的都是太极,没有每二种拳在那地方流行)。


    体育学校请来那位姓陈的,年龄不过四十岁,是从小专练太极拳,不曾练过旁的拳。到北平后,除在体育学校担任教授外,还有许多人请到自己家里去教。我听得这么一位人物,少不得要去见一见。这日由许君介绍在体育学校会面,并见他练了拳,推了手,还和他谈论了好一会。不曾会他倒也罢了,会过之后使我更加疑惑起来。因为他这“地道”的太极拳,不仅和吴鉴泉传授的形式大不相同,就是和杨澄甫所传授的比较也全不是那门一回事,连拳谱上的名目也不一样。


    吴、杨两家所传的姿势虽有分别,但是起手都是一“揽雀尾”为名称。就是孙禄堂从郝维真所学的起手名“懒扎衣”,也与“揽雀尾”的音相近似,不管是谁的音转变了,总还是这个音调差不多的名称。至于陈绩甫,练拳起手叫做“金钢大捣碓”,其中虽也有“懒扎衣”的名目,惟手法身法与吴杨两家的“揽雀尾”、孙禄堂的懒扎衣都无相似之处,且全式名称不同之点甚多。如“青龙出水”、“双推手”、“神仙一把抓”、“小擒打”、“前招后招”、“铁*”、“切地龙”、“当地炮”等名称皆吴、杨二家所未有。至“如封似闭”称“六射四闭”、“单鞭”称“丹变”、“倒撵猴”称“倒撵肱”、“肩通臂”称“扇通背”、“右起脚”称“右插”、“左起脚”称“左插”、“转身蹬脚”称“蹬一根子”、“抱虎归山”称“抱头推山”、“云手”称“运手”,音尚相近,但身手动作方法亦多不类。


    再看他推手,总有同边活步的一个方法,就是一个左脚向前,一个右脚向棚挤一步,履按一步。我问他推手共有几个方式,他说就是这一个方式。我又问没有站定不动脚的方法吗?他说“没有”。


       我想,这就奇了:杨露禅是从陈家沟子学来的,到此不过三传,何以与陈绩甫的相差这么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0 14:22:55编辑过]
发表于 2004-7-28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二)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二)


    杨家练习的方式倒比较的完全,杨家推手的方式由浅入深共有四种。


       最初彼此都用单手搭挽,使站走灵活。


    次则按棚、挤、履、按四手,彼此都用双手,两脚站立不动,仅以身手进退。


    又次则活步进退。


    再次,则向四隅进退,名为“大履”。


    步法手法渐繁难,务使练习的人能进退随意,缓急皆由自主,不受制于人。若仅一同边活步之方式初学都不易粘走,而练有相当程度的,觉其活步容易讨巧,腰腿难得有真工夫。至于欲求深造的,则又嫌其太简单。


    太极拳的原理和其他之拳术不同。太极注重粘走,所谓于"不丢不顶"中讨生活是也。粘即是不丢,走即是不顶。此理说得容易,做到实难,一部分之粘走尚易,全体之粘走尚难。欲全身粘走如意,则非有大履不为功(按:大履之法决非创自杨家,想必是陈绩甫未得其传,故其法尚不及杨家完备)。


    以我个人近年研究:太极拳之结果,深信拳理之精细,拳法之周密,及练习者之有益无损,此非他种拳术所能及。


    年来政府提倡武术,设国术馆于首都,各省也遍设分馆。首都国术馆中分武当、少林两门。武当门即以太极拳为主体,因此太极拳的势力渐渐浸到了南京,练习的人日渐增多。然首都经过一次武术比赛之后,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的多未胜利。而北平方面所应试之人,其得胜利者虽十之七八也曾练太极,但在报名时却未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国术馆考试武术时,报名者须声明曾练何种武术,以何种为专长)。


    因之,一般人对太极拳怀疑者极多,原来反对太极拳的人不待说:益发振振有词,即平日也曾练习太极拳对太极有相当认识的,也怀疑太极不能致用。 我是最相信太极的人,在这时不得不将我个人对于太极拳的经验及心得说出来。或者可以解释一部人的疑惑及一部分人的信仰,并可以供同好的参证。


    篇中时有文言、口语杂操之处,随手写来,但达意,不及修改。


    阅者谅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0 14:25:54编辑过]
发表于 2004-7-28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三)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三)


    我觉得,太极在各种拳术中,为最难致用之一种。


    甚么原故呢?


    他种拳术的人工夫即算不深,总是练过拳的必有相当体力,比较未经练过的强健。惟练太极拳的人,以不尚力原故,初练一年半载,体力并不见比寻常的人发达许多。体力既不比人强,而太极拳的用法又达不及他种拳式之简易,易于领会。无论初学的人,就是对太极拳用过三五年苦工夫的,除却照一定的规矩推手而外,若教他叫他将太极拳一手一手的用法从头至尾解释出来,恐怕能办得到的很少。既是自己不能领会自己所练太极拳的手法,却如何能使用呢?


    练他种拳术的,和人比试起来,纵然不能把平日所学手法丝毫不乱的使用出来,然因其平日练习时横冲直击成了习惯,要利用这种习惯再继之以猛勇直前,每能克敌制胜。练太极拳的则不然,平日练习以缓慢为原则,以毫不使力为要义,而一趟架式自首至尾边绵不断。虽搬拦捶、指裆拳等手用法似以显明,然练时不知拳术为何物的小孩,他们有时相打起来也知道劈头脑的举手打去,被打痛了的人,也知道闪开和还手,练太极拳没练到能致用的时候便冒味和人去比试,不但不能用拳法去打人,有时甚至连那本来具有的目卫抓挠的本能都没有了:摆出一个一成不变的架式去接受人家的攻击。旧体小说中常“有招架的工夫,并无还手之力”的话,练太极拳不曾练好的人并招架的功夫也没有,因为太极拳里面就没有寻常招架的手法。然则没有招架的手法,难道人家打来不招架任恁人打吗??


       要解释这问题,先得明了太极拳的原理。


    他种拳术的名称每有与拳术无甚关系的,惟有太极二字完全包括了这种拳术的意义。


    太极就是一个圆圈,太极拳也就是由无数的圆圈。不动则已,动则皆不能离圆圈,太极拳的招架便是攻击,攻击也便是招架。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攻击的人,断不能用太极拳方法招架。因为手手处处皆是圆圈,就在这个圆圈之中分一半是招架,一半是攻击。功夫越深圆圈越小,有时尚不及见其转动,尽招架与攻击之能事,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在推手的时候十分注意听劲的功夫。听劲的名词为太极拳所专有,其意义并不是用耳去听,是用皮肤去听。简言之,便是练习触觉,使之灵敏:皮肤听得敌劲之来路方面。即:顺着来势,以半个圆招架,半个圆来攻击。太极拳论中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之不容易使用既如上述,因之练习太极拳的人其好勇斗狠的习气,及希图尝试的心理都不及练他种拳术的人浓厚。与同道的推手虽也是练习致用的方法,但是推手究有一定的规则,与平常比试不同。推手时的本领不见得能在与人比试时完全使用得着。在练习的时候既不常与练他种拳术的作友谊比试,曾练过十年八载之后已享有相当之名望。或已身为人师,益发不敢轻易与人比试了。这是练太极拳的人普通大毛病。


      练他种拳术的人,谁也有免不了这种毛病,却不似练太极拳的这们普通,即如杨澄甫受祖传的太极用了大半世的工夫,徒弟也教的不少,论他的本领,北平武术界的人谁也不敢批语他一个坏字。杨家的太极拳架式比较吴鉴泉所传的开展,步马也宽大,练习起来容易长内劲。杨澄甫本人身材高大,气力也自不小,应该能籍这个补助传的拳术称雄一时。然我到北平后调查的结果,杨澄甫的声名在北平武术界中知道的确是不少。只是本领到如何程度却少人知道--因为缺乏临阵的经验(本来应该练太极拳非有临阵经验不可),太极拳更是需要极多之临阵的经验,不然总难有把握。


    练太极拳的人万不可忽略临阵经验这一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0 14:30:17编辑过]
发表于 2004-7-28 14: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受网友批评,从“一”开始重新挂贴。
发表于 2004-7-28 15: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感谢大仙兄。
发表于 2004-7-30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四)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四)

    拳术从事比试,谁也知道少不了一个快字,何以太极拳在练习时候却是越慢越好呢?

    第一是虚实得分别清楚。王宗岳《太极拳经》曰:“偏重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已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所谓双重,便是虚实未曾分清楚。我看普通练太极拳的人,解释双重的道理,多以为两脚同时着地即谓之双重。本一脚虚一脚实便不是双重,两手同进打出为双重,一手虚一手实即非双重。若真是如此,双重之病有何难悟,岂有数载纯功尚不能领会这一点儿道理。以我经验所得,不仅两手两足有双重,即一指之微尚应将虚实分别清楚。如以一指着人,不会分别虚实,即犯“双重”之病。练架式的时候,四肢百骸从顶到跟,循环虚实,一手之中,其虚实之互为变换,愈密愈妙。自起手以至终结,处处成圆,处处随虚随实,假使有一寸大的地方未曾注意,这一寸大地方便不免有双重之病。是这般练习如何能快,是这般练一趟,比随便练十趟二十趟有进步。

    第二是增长内劲。太极既不像他种拳术用力,难道与人比试起来真个一点力不要?能将一个百多斤重并有武力的人打倒吗?经中有“四两拔千斤”之语,不过形容少力胜多力的话。然也得四两之力,不能说毫不要力。练太极拳时是绝不用力,若动作太快,随随便便和他种拳一样,不过几十秒钟便完了,如何能增长内劲?因其动作很慢,又一气到底中间不能停留,至少也得七八分钟以上的时间。四肢百骸不住的运动,自然气力增长起来。似这般增长气力,与练他种拳术及搬石打砂袋所增长的气力完全不同,这种气力行家称为内劲,是全身活动的。要在全身什么地方使用,就能全部集中于这一个地方,不一定限于肩背手足。这种内劲着在敌人身上,也与寻常的气力不同,能使受者如触电。

    还有一层必须缓慢的道理,也是我们研究太极拳的人所不能不知道,并将注意的。就是王宗岳《太极拳经》所说“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的道理。他种拳术虽也有气沉丹田说法,却是练习的时候轩眉努目、百脉偾张,将全身的气提上惟恐不及,何尝不能整个气沉丹田,即有之,亦不过将气闷住,或是用意往下沉而已。

    太极拳相传为辽阳张通于洪武初年奉召入都,路阻武当,夜梦玄武大帝授于拳法,且以破贼,因名其拳为“武当派”,传宋远桥、张松溪等七人。按张通字君宝,元季儒者,工诗词、善书画。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因慕葛稚川其为人绝意仕进,修道于宝鸡山中。山有三峰,因自号三丰。中国道家吐纳引导之术都注意丹田,人身丹田有三处,一居头顶,道家认为藏神之地。故《黄庭经》云:“子欲不死修昆仑”,昆仑即以喻头顶之意。二居中脘,道家认为蓄气之地。三居脐下,道家认为藏精之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0 14:33:37编辑过]
发表于 2004-8-2 1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五)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五)

    虚灵顶劲者,乃顶欲虚灵。所谓存神上丹田,屏寂思虑。气沉丹田者,乃沉气脐下,欲其充实。《黄庭经》云:“呼吸处外入丹田,安能行之可常存。”


       寻常人呼吸短促,不能直达脐下,故肺量窄狭,排泄力因之薄弱,影响寿命极大。太极拳亦可称为道家导引方术之一种,道家吐纳之术多为坐功,导引则为行功。不论坐功行功,其要下分注意“存神上丹田。纳气下丹田”则一。老子为我国道家之祖,常曰“虚其心、实其腹”。亦即上丹田欲其虚,下丹田欲其实之意。如练习架式时,动作过快,心思必散乱,呼吸必急促,何能收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之效。我们须知道太极拳之所以异于他种拳术的地方,不在身手步法之有别,全在练习时能注意到存神纳气。故经中又曰:“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练习的人若不知道在这上面用工夫,专注意于身手步法之运用,则与外家拳有何区别?!

    以我个人练习的经验,最好于练习架式以前,以若干分种练习静坐。此种静坐法并不如道家一般的守穷,却要屏寂虑,务使万缘都净,故腹部呼吸气纳下丹田。静坐后,再从容练习,在练习的时候,最要注意的是满身松散,不可有寸之许着力处,其实转动屈伸仰俯周旋之态,一如落云太空,毫无阻隔、毫无停滞。从起手以至结尾,不得有停顿处,有棱角处,也不得忽急忽缓。更不得和外家拳一样,想像某手系如何使用、攻击敌人何部、应如何发出,方为得力(此类想像为练他种拳术时所不可少,惟练太极拳则万不宜有此)。若存此类想像,便是自己限制自己的进步,其结果必至所想像的完全错误---就想得一部分效力:如练他种拳术的人之或专善用肘、或专善用腿,亦不可得!


    ------其故在太极拳皆系圆圈组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0 14:35:25编辑过]
发表于 2004-8-3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这个哪个的,文言文在网上没有几个人懂,贴这样的帖子几乎就是对牛弹琴。

也许有的人可以写好多的文章,重复一两个权威更多次的话,但是想要在论坛上找几个真正研究东西的,难啊!难!

当然,骂人的人是不难找的----他的文化层次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与行为准则。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势图解》连载四

                                 《图解》书序(四) (待续)



   


序三     

   我国各个派别的武术,我所见到的也算很多了,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象太极拳这样堪称精湛宏深的。

       清末,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见到了拳术界名宿李存义先生的弟子叶云表,才开始听说太极拳的名字,但是没有察觉到有什么独到之处,所以也没有感觉到与其它拳术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后来回到上海,曾经把武术界一些成名人物的遗闻轶事,著成小说,因此就广泛征求拳术家的历史故事,这才听说陈长兴、杨露蝉以及杨健侯、杨班侯等的名字,其中的杨露蝉,尤其被人们称为“杨无敌”,而他们所练习的拳种都是太极拳。基于当时社会上的一般说法是:凡是武术,无论内、外家,以及其它的任何派别,如果能用苦功练习十年,再加上自己胆略的话,那么在一定的时期内获得巨大名声,是非常轻易也非常容易的,难道仅仅是练习太极拳的才能成为“无敌”吗?所以,我仍然没有察觉到太极拳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


       到戊午年的秋天,我的老师王志群先生写了一封信给我,里面提到:“于北京得交许禹生、吴鉴泉二先生,因知太极拳术之妙,可谓广大而精微。于理无所不包,于法无所不举,朝夕从事,数月于兹,今乃知曩所习者,实有费力多而成功少之弊”等等的话。


       我读罢信以后,对于老师的话感到非常惊讶。


       因为我追随王先生所传授的“八拳”,根据我练习了解的程度,觉得其中的理法与无穷的变化已经到了无法相比的程度了。虽然跟随老师学习几年了,仍然没有理解到其内容的十分之一,自己感觉到这就是拳术中登峰造极的拳种了,难道还有比这个更好的拳术?但是,我的老师王先生不是那种喜欢瞎说的人,我也就只好暂时保留自己的疑问,等以后有机会当面验证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10:49:0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3: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ZBSSL兄,将古诗一首相赠:

千寻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