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我国的武术,为世界之冠,历朝历代,名家辈出。但是苦于没有专业的书籍记载,只能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流通传授,因此在具体的练习方法上就各自分道扬镳。有志于研究武术技击之道的人士士,虽然用尽毕生的精力全力追求,但是往往在歧路上徘徊,虽然用尽气力却仍然难以取得成功。因此,象武术这样的既可以强国,又可以健身的技击之术,就仅仅成为市井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比如什么行侠仗义等等三侠五义类的说法,就是从武术人物中演变过去的。但是当你试图询问他们怎样练功、怎样成功的原因的时候,就瞠目结舌了,根本无法给你一个准确的回答。武术境界的追求被历史所湮殁,得不到应有的传扬与发展,人们想要学习,却无所适从、无路可走,真是令人叹息!
生于古燕云之地的许禹生先生是我的老师,他广泛涉猎并精通内、外各家武术,功力运行纯正,寰海知名,一时之间,那些慷慨悲歌、拔山抗鼎之士,没有不倾心仰慕而甘拜下风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无论是解释着法,还是演示劲法,都是轻灵妙化,完全适合自然的原理,在发扬义理等等方面,几乎到了最深邃的境界。他关于体育方面的著述,已印刷传世的就有几十种,而《太极拳势图解》一书,是最脍炙人口的著作。他用河洛之学的意义,阐述内功传授的机理所在,同时又兼及生理、心理、动力等各种现代科学,所涉及的种种方面,用自己的融会贯通来帮助各位学人提高水平。在书中,他前溯历史遗迹,涉及到了王征南、张松溪等的事迹,而且直达创始人张三丰,对于太极拳的历史研究,这是多么令人称道的巨大贡献啊!
我跟随先生学习,每当公事繁忙之余,才平心静气来揣摩其中的道理,当自己有所心得的时候,还怡然自喜呢。但当遇到疑问去请教老师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因此,我上面谈及的粗浅看法,仅仅是自己从先生那里耳濡目染的一小部分来说的,凭我的水平,实在是不能用来猜测老师武术的高深。
戊辰年(1928年),我随从阎百川(锡山)先生的部队来到北平。许先生拿这本书来探求我的看法。我对这本书已经钻研好几年了,就很恭敬的按照老师的嘱咐,讲述我所了解到的情况,老师又把它放在书的前面,就算是书的序言吧。
中华民国十七年戊辰十月 弟子山西汾阳人王华 拜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10:19:1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