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6 05:36:38

看一个练拳是否好,就是看他的劲路是否通、劲点是否明、劲别是否清。劲在传导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阻碍来自两个,一个是关节的阻碍,一个是大肌肉群的阻碍。关节不能以最优化的角度和方向对上,劲的传导就会偏离或者不能整合。骨骼对上劲就来了。骨骼和关节的对上,就是我们练拳开始追求的目标。同时,外三合不是形对上,而是劲的三合;脚与手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都是关节的劲力整合。劲力是以波的形式传导的,也就是说,以主宰的腰脊为核心向四稍传导,大肌肉群一旦紧张,原本传导的劲力就在紧张之处受阻而消解。所以用拙力,即是事倍功半。所以说,我们行拳时需要放松,就是把紧张之处受阻而消解。拳架之规范就是由形入手,调整骨骼,控制关节,在劲力的外三合上不断微调。把握住松和紧的练习。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6 19:12:59

太极拳所谓合者有六即内外三合:身无偏倚(谓不可歪斜)、心平气和、意不他动、动作自然。谓之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内三合也。动作时两手扣劲,两足后跟向外扭劲,是曰手与足合。两肘往下垂劲,两膝往里扣劲,是曰肘与膝合。两肩松开抽劲,两胯裹根抽劲,是曰肩与胯合。此外三合也。总名之曰六合。学者能熟知六合之法,则练习时自能触类旁通而一举一动无不合法.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6 19:21:38

太极拳的两胯偏沉依次走,虚实变化如水流,一抑一扬生神韵,勿忘勿助任自由。实际上,不论什么动作,不论实胯虚胯,都不能向上挺,都应向下松,叫下胯,只不过是松的部位和松的程度不同而已。一般来说,实胯偏沉的重点部位是坐骨,因此,实胯的要领为“坐”。虚胯也应向下放松,放松的重点部位是上面的髂骨,即腰两侧卡住裤带的骨头。其中,虚脚向前的(虚步)是松落同侧的髂后嵴(上后角),虚脚向后的(弓步)是松落同侧的髂前嵴(上前角),因此,虚胯的要领为“落”。由此总结出下胯的基本规律是:一、实胯坐,虚胯落;二、实胯坐又分虚势的实胯坐和实势的实胯坐;三、虚胯落又分虚步的虚胯落和弓步的虚胯落。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9 09:23:38

弓步倒三七,活桩不费力,   谁把死桩站,老来必瘫痪。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9 09:27:00

太极拳的沉肩坠肘,头与肩形成对拉劲。沉肩坠肘是为了控制气上浮、脚下飘;不然就违反太极沉稳的特点。沉也不是玩命下沉下坠,而是要与头上顶的劲相等,形成阴阳对拉,沉过了就会僵硬,就会违反太极拳松活的特点。而太极拳的每一式都应该有沉肩坠肘,是在旋胯中完成。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9 23:56:33

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这个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极了。无论如何,要放松。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
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10 00:01:47

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弹力功夫来。上占三分下占七,功夫练在下盘上。 就是通过放松腰胯,力沉脚跟,力量从脚上像弹簧那样反弹上来,通到手上。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练拳的重点应在全身的整体均衡上,局部的感觉需从全身均衡的基础上来,全身不均衡,不松净自然而去求局部的正确,一是求不到,再是即使勉强形似,也是硬的,容易变形,并有伤全身,得不偿失。
总之,没有明师言传身教,精心指点,练拳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10 13:12:13

太极拳的偏沉则随的每个偏沉点都是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沉;都是自然松出来的,而不是相互推拉,不是用力做出来的。
骨盆与腿之间的关系是骨盆向腿送力;是腿随骨盆偏沉变化虚实。
即使上体要借腿脚的伸蹬之力时,骨盆也要向下塌住劲;上体也只能借腿脚向下伸蹬的反作用力,而不能直接用腿向上顶骨盆。人脚就是偏沉点,使偏沉点的不断变化而自己转动,而不是人在球外推动。不能用两腿的交叉力扭转骨盆。尽管松出动作来比较难,但一定可以。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11 02:57:08

太极拳的沉就包含了合、松、旋。所以我们行拳时是逢沉必转;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11 09:09:17

太极拳练内里的东西,练无形的精气神,不在表面作文章。拳是打给别人看的,功是留给自己的。动是拳,静是功。真正懂得练功的人,是在“势断意不断”上下功夫。比如,每一个动作在结束的时候,在外形上似乎有片刻静止,其实身体里面还在动:呼气、下沉、胯根松掉。这“片刻静止”正是练功的主要时间,是体会和找感觉的时间,即所谓的“意不断”。

再比如:“云手”侧行步收脚下落,不是直接把脚落下去,而是有个停顿,叫做“延后落脚”,仿佛是在用脚底看一看,听一听,嗅一嗅,觉得安全了才落下,如履薄冰一般。这就是在练意,在强化感觉。



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有自身的规律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