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沉丹田,后撑命门!
中国功夫无论是何门何派何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求气沉丹田。什么是气沉丹田,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气沉丹田是指气沉前下丹田,也就是肚脐下三指处。我认为气沉丹田不仅是指气沉前下丹田,还要气沉于后丹田,也就是把命门撑起来。实际上,气沉前下丹田只是为了意守丹田,养气。
而气沉后丹田则是为了用气,气沉后丹田时,你感觉腰部混圆,力量很大,打起拳来就会轻灵沉稳,若是实战会有爆发力,也是产生太极内功的表现。因此,太极拳行拳走架时,能够做到气沉前下丹田,就算入了太极拳的大门,而气沉后丹田,撑起命门,让后腰鼓起来,才算登上了太极拳的高级学府。
太极拳在转换过程中,如有退的动作,有进必有退就会转化,退就变成了“退七阻三”,即退七分劲力,阻力三分;不先退则无法进。手脚腰同时照应,形成周身一家。至于招式中进退并不明显的动作,则必有升降、开合、收放、展缩;如我们行拳时的倒倦弘就是这样。
太极拳行拳牢记七字:中定、整体、不用力;推手时加五个字:顺方向转圈(用意顺对方来劲方向转圈),共十二字可得太极拳体用之功夫。
太极拳的拳式无非是一起一落,一去一回,一来一往而已。‘以手为例,一去一回或一往一来手的运行路线是两个半圆弧,或一个圆,即去的半圆弧为开,回的半圆弧为合;弧的一端是起始,另一端是终止,内径日:“物极之谓变”,开到极点即变为合,合到极点即变为开;此是拳式躯体的开合。
练拳时开展时紧,沉合时松;
运劲时紧,定式时松;
逆缠相开时紧,顺缠相合时松;
胸腹开时紧,胸腹合时松;
发放时紧,收蓄时松;
进时紧,引时松;
上一势与下一势之间转换时松;
此圈与彼圈之间转换时松;
往返折叠时松;
转关运化时松。
太极不用手,手到不再走
"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这当然是一种比喻,他的真正含义是:不动手不是指绝对不动手,是尽量少动手,因为动手是局部之动,容易门户大开,手是两首门,不多动,不妄动,符合太极用意不用力,松静轻灵精神。那么不动手动什么?动意、动腰、动身、动步。到功夫练成后就成为千手千眼,全身都是手,处处可打人。
骨骼角度最合理的姿态,这就是内家拳该有的拳姿。 拳从口出!!!
太极拳的下胯的基本规律是:
一、实胯坐,虚胯落;
二、实胯坐又分虚势的实胯坐和实势的实胯坐;
三、虚胯落又分虚步的虚胯落和弓步的虚胯落。
行拳时主要是将劲沉至脚底。具体的练法是,凡胯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均必须用脚底的蹬劲和脚底紧贴地面左右拧转的反作用力来带动。这样由脚底的力带动两胯,由两胯带动全身动作。练习愈久,全身则愈来愈放松而轻灵,所有的力,均由脚底作用于地面的反作用而出,所谓“劲起于脚”,“主宰于腰”。腰实指两胯。这一阶段的练习,至少在一年以上。主要在两手的轻和松以及上下相随,动作协调上下功夫。